钢琴家沈文裕
沈文裕从五岁半开始就一直在学钢琴。在老师眼里,他无疑是钢琴天才。在同龄人眼里,他是一个狂妄的钢琴狂人;长辈们说,他狂妄的言论只是因为他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孩子;另一方面,沈文裕认为成为一名钢琴家并不容易。除了基本功,还有音乐理解力和思维方式,还有魅力和个性。
前天,记者独家专访了他,请他谈谈从一个“钢琴神童”到青年钢琴家,甚至青年钢琴导师的音乐和音乐之路。
生来就是钢琴家这么多年,他只休息了一周。
沈文裕的钢琴天赋是他父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五岁半的时候,沈文裕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了电视剧《楚留香》的主题曲,第二天就在玩具钢琴上完整地弹奏出来了。爸爸被儿子的音乐天赋震惊了。在沈文裕的要求下,爸爸把他的电子琴换成了珠江钢琴,沈文裕在这个贫穷的家庭开始了自己的钢琴生涯。
沈文裕特别热爱钢琴。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节假日,只有钢琴的黑白键,日复一日。这些年来,沈文裕唯一的假期就是去美国纽约参加一个活动,在那里她和钢琴分开了一个星期。“因为没有钢琴,那一周我就靠腿练习,打空气,打桌子,敲木板。我练惯了。”
勤奋的钢琴家喜欢大作品,总是在啃硬骨头。
六岁学琴,十六岁获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银奖,十八岁获得美国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在谈到这位“钢琴天才”在天赋之外所做的不为人知的努力时,沈文裕说:“我从小就喜欢挑战大作品,总是啃硬骨头。手不大,力气也不大,但好在脑子大。我要练这么高难度的作品,就得动脑子,要招。”
沈文裕想起了一个发生在国外的笑话:“很多苏联钢琴家的手都很大,就像熊掌一样,特别适合弹钢琴,一点力气都没有。他们听我弹《唐璜的回忆》,就说,你哪来这么大的能量?我说金乔。他觉得我的手像小女孩的手,又细又小,有点不对劲。后来他说,我知道了,是气功!我说不。他说太极!我说不。他说中国功夫!我说没有。他说我就是有不说的本事。我说动动脑子,他都不信。”
沈文裕向南都记者透露了他的“杀手锏”:“首先,练琴。第二,不练的时候,比如吃饭上厕所的时候,要多思考,比如键和手的比例,或者体力怎么分配。我觉得态度和思维方式很重要,远胜于手指上的基本功。除了实力,还有状态,基本功,还有对音乐的理解,思维方式。做一个有魅力有个性的钢琴家也是很难的。”
骄傲的钢琴家曾经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沈文裕曾对媒体淡然地说,他每天练钢琴、休息、看电视,根本没有时间交朋友,而同龄人只是他的竞争对手。“他们都嫉妒我,知道我的水平比他们高很多,所以都叫我疯子。”
但是现在沈文裕说他不再是那个不了解世界的孩子了。“事实上,我过去常说话...我的意思是‘朋友’就是经常玩的朋友。我接触的很多人都是我的朋友。就因为我不经常练琴,就被误解成一个没有朋友,没有人性的人。”
2009年,年仅23岁的沈文裕被聘为深大艺术系副教授,成为该校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副教授。他说学生们并不觉得彼此相处很难。“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听我的课。其实我的批评特别微妙。最多就是‘我说,你能不能多练练?’或者说,‘我求求你,再练练琴吧。’我本质上是老师,但态度上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