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学单元
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省生物学评审组成员1人,江苏省“蓝色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1人。10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梁林业科技一等奖1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土壤生态学、丘陵和困难立地植被生态恢复、南方丘陵地区和城市水土保持、沿海和农田防护林生态学、湿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于RS和GIS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森林碳汇计量监督与评价、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
森林培育系1981成为全国首批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1988、2001、2006年与森林生态部联合申报,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3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994、2001、2006连续三轮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造林教研组、经济林教研组、绿色食品教研组、森林土壤教研组、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杨树研发中心、经济植物研究所、江苏省特种经济树种培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国家林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在杨树产业、苗木产业、银杏产业、耐盐植物育种和栽培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为我国的森林培育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至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1,梁林业科技一等奖2项,梁林业科技二等奖3项,梁林业科普1,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1。
主要研究方向:1。经济植物栽培、加工、利用:主要木本经济植物新品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主要木本经济植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加工、利用。2.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体系:高效杨树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持、经营措施对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3.林木种苗科学技术:林木种苗质量检验和林木种苗标准制定,林木种子科学技术。4.复合农林业理论与实践: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构建不同的复合农林业模式,阐明复合农林业的种群增益机制,揭示复合农林业的本质、内在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5.森林土壤研究:森林土壤改良与利用、森林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系是由我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叶培中教授最早创立的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而来的。拥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拥有林木遗传育种、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林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等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有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教育厅)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江苏省(科技厅),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江苏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南京大学联合成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经过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拥有江苏高校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1。林木遗传改良:主要开展杨树、杉木、马尾松、鹅掌楸等重要针叶阔叶树种的生长、材性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石竹、百合、石蒜等花卉品种选育研究。2.林木基因组:主要从基因组的分子水平研究林木(花)中重要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和调控。3.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主要开展林木组织培养、细胞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等良种规模化繁育和林木高产、优质、抗逆性转基因研究。4.种群遗传与进化:主要费用是研究重要森林树种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现存分布格局的历史成因、进化过程等。森林保护系有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微生物学和动物学4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生物学有博士后流动站。森林保护学科的创始人李、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努力下,在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展。该系拥有森林保护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以及国家濒危森林病虫害检验鉴定培训中心、江苏省有害生物入侵防控重点实验室、省有害生物入侵防控工程中心、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江苏大学“蓝色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森林保护国家重点学科一直致力于我国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南方森林病虫害研究中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在松材线虫病、松针褐斑病、杨树黑斑病、松树枯梢病、松突圆蚧、杨树害虫、巨蛾、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等主要森林害虫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1,森林病理学;重点研究树木抗病育种、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主要森林病原菌的检测和流行规律、病害综合治理等。2.森林昆虫学:重点研究昆虫的解剖生理、昆虫毒理学、主要森林害虫的发生规律和无公害防治技术。3.森林微生物学:重点研究根瘤菌和木本植物的固氮体系,森林菌根真菌的应用,森林病原真菌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资源真菌的利用。4.森林昆虫化学生态学:重点研究昆虫的种内和种间关系,以及以化学或生物引诱剂为核心的无公害防治技术。5.林产化学品和医疗机械:重点发展植物源农药和新型化学农药、农药毒理学和现代农药使用技术与装备。6.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关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湿地鸟类和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生态与植物学系有植物学博士、硕士学位,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植物学是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由著名树木学家郑乃钧创建,以重点森林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植物学实验室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重点实验室,拥有细胞学工作站、双向电泳系统、低温恒温器、梯度PCR仪等先进仪器设备。有近90年历史的树木园,有30多万种木本植物标本和多种珍稀植物模式标本。
植物学的特点是研究重要森林资源植物的系统分类和演化,揭示其生长发育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及其与不良环境的关系,为森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承担了“948”、“973”、“863”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40项,在裸子植物、木犀科、五加科、苔藓植物、蔷薇科、竹类等系统分类领域处于先进水平。木犀科国际品种注册中心(ICRPO)隶属于ICRPO,从事全世界木犀科品种的注册工作。在结构植物学和发育植物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杉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体外扩增研究、植物种间协同进化研究、竹类植物开花生理和衰老的分子基础研究。兰花、石蒜、微肉质植物、散生竹等微定植技术取得突破,在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桂花品种培育应用,樱花、花楸、海棠、铁线莲、榉树等资源引种驯化繁殖方面优势明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三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森林资源管理系由地理信息系统和森林资源信息研究所组成。森林管理学学科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也是博士学位授予点。有树木学和通感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10多年来,出版了9部教材和专著,其中一部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部获得林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30余项及多项横向课题和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要研究条款:1,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与资源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森林资源评估和资产评估;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模式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评估与补偿机制研究:风景林经营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2.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森林抽样技术研究;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方法研究:林木材积表的研究——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的研究:林木空间格局的研究:林分结构的研究。3.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森林植被光谱特征分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森林植被分类技术;空间分析技术;虚拟现实和数字地球。4.统计预测与控制:森林系统模型与状态方程的研究:系统优化和控制技术;参数和非参数估计;大系统理论;实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