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面对新时代新的人际环境和社会条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形式上可分为虚拟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各有特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虚拟人际交往:间接性、快速性、平等性(主体身份和地位的平等)、虚拟性、匿名性、失范性、多元性、随机性、自主性等。网络人际传播是基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传播平台。它不像真实的人际交往那样直接、面对面,而是把活生生的人转化为符号,用符号标注身份;它不同于现实交往,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允许交往主体模糊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现实地位,以平等的优势展开自己的交往行动,无论真假,一切取决于主体的自主和选择。然而,由于其虚拟性、匿名性、随机性和自主性,网络传播行为的失范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恶意发帖、网络欺骗、网络犯罪等。

(2)现实的人际传播: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传播效果的直接现实性、传播伦理的规范性、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传播心理的功利性。现实人际交往是一种传统的交往形式,交往内容丰富,不仅包括物质交往,还包括精神交往;这种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是不同血统的同学之间甚至是学校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是同性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异性之间的交流。简而言之,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这种沟通的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是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主体全身心的投入,不仅言语,肢体语言也深度参与,所以沟通是否和谐,完全可以由沟通主体凭借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来掌握。然而,由于当地社会、人们的观念和兴趣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交往心理和行为越来越功利化。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传播范围。它从同学、朋友、老师等人延伸到更广更远的群体。

(2)沟通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和书信往来,电话、短信和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交流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3)传播目的合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趋于理性,择友也不是纯粹出于情感上的考虑,而是越来越多地考虑自身的社会利益,从而呈现出情感交往与功利交往并重的趋势。

(4)传播形式的虚拟化。网络改变了社会文化,也带来了人们相互交流方式的深刻变化。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社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电子邮件、QQ、BBS已经成为大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虚拟化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客观普遍现象。

(5)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如自卑、恐惧、孤立、猜疑、冷漠等;其次是认知问题:如社会认知偏差、错误的价值取向、错误的传播观等。三、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如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第四,人际交往中的差异,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群体差异等等。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分析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这种关系。有些同学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自己陷入迷茫和焦虑,在与人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主要有三个原因。

(1)社会原因。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进而造成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功利思想的膨胀。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物质目的越来越高于精神利益,更倾向于用物质利益来衡量得失。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变相促进了学生功利心的滋长。此外,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网络平台的推动,使得一些人很容易信任网络空间的交流,却懒得与现实中的朋友交流,从而更加依赖虚拟世界,进入恶性循环。

(2)家庭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里都是“养尊处优”的宝贝。他们过着舒适而慷慨的生活,从未受过任何委屈。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与人交往时,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开心的时候,大声说话,不顾别人的感受;不开心的时候不分场合发脾气,不顾别人的利益。再加上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是学习成绩,这就诱导学生形成了只有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思想,从而在心理上倾向于只与学习好的学生交往,把自己置于狭窄的交往空间,造成人际交往困难。

(3)自身原因。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交往的制约。大学是大学生心理思想等各方面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无法对周围的人和事做出全面理性的认识,也难以对人际交往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认知偏差。高估别人,让自己在心理上陷入自卑的状态。或者高估自己,显得自大,高人一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思路,也是重要原因。

第四,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际观念有重要影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导致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因此,全社会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提高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重视教师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大学生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和研究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认识到大学生的特殊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发挥学校社团作用,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除了班级组织,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也是同学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他人互动交流,增加大学生互动的机会,可以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否则,不参加集体活动,就很难对周围的人形成印象,也很难在别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所以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人的保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素质关系到国家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大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