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
1953年8月至1971年8月,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师。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的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很有特色的水稻。他用这种水稻进行试种,发现后代有不同的特性。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断应该是天然杂交水稻。然后他人工去除了雌雄同体水稻的雄花,给它们另一个品种的花粉,试图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种突变体的种子播进了创业的试验田,结果证明1960年发现的“脱颖而出”的植株是一种“天然杂交水稻”。他当时是安江民校的老师,但面对当时严重的饥荒,他决心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威胁,搞水稻雄性不育实验。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的实验稻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后,产生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种子。
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与农技干部邓泽结婚。
从1964到1965,两年的水稻花期,袁隆平和科研团队在稻田里进行杂交育种实验。此后,在稻田中发现了6株具有自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年的观察和实验,我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丰富的认识。根据积累的科学数据,他大学毕业大约12,发表在第四期《科学通报》第17卷1966。
1965年7月,袁隆平对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早粳4号、胜利籼稻共14000多穗进行逐穗检查,在随后两年的播种中发现6株不育株,加上去年发现的不育株。经过两年春播秋翻,4个* * *品系成功繁殖1 ~ 2代。
这项研究彻底推翻了米楚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并推断水稻也具有杂种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可以大大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第4期(17卷)。
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对袁隆平发表的《水稻雄性不育》一文十分重视,并以科委九局的名义致函湖南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大大提高水稻产量。
6月,文革开始,袁隆平受到打击,水稻雄性不育实验被迫中断。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了《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方案》,上报省科委和千阳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碧湖、尹华琪组成的千阳农校(更名为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种植了700多株珍稀无菌苗,面积133平方米。18年5月晚,中古盘7号田不育材料苗全部被拔除销毁,成为未解之谜。袁隆平伤心欲绝。事发后第4天,在学校一口废弃的井里发现了5株残存的幼苗,实验继续进行。
1969年冬,袁隆平、李碧湖、尹华琪到元江县加快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计划在泾县杂交(安江农校再次迁至泾县),因无短光处理未果。秋天,袁隆平带领李碧湖、尹华琪等科研团队,到三季稻实验条件较好的海南岛雅县南江农场进行研究实验,从农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调查野生稻的分布情况。
1971年春,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3合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回收线,克服了“三线”的支护困难。5438年6月+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生稗草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布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配成。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了制种技术的成功。10月,袁隆平和李碧湖(右一)正在观察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大规模科学试验,成功育成杂交水稻。
1976,杂交水稻推广成功。?
65438-0977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栽培实践与理论》和《杂交水稻制种高产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80 10我国第一个杂交水稻育种家、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袁隆平,经过10多年的艰苦研究和试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配合下,攻克了制种难关,使杂交水稻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
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和张启发院士合作研究转基因水稻。在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表示,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水稻安全性的担忧,他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志愿者!
3月12日,袁隆平与张启发院士讨论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实验,以及为什么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除草剂用量,并表示支持政府研发转基因作物的决策。?
2017年9月,袁隆平在2017年全国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展览会上公布了一项去除水稻重金属镉的新成果:“最近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突破性的技术,可以把亲本中含镉或吸镉的基因敲出来,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也就干净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黔)”再创亩产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水稻在试验田的亩产量为1149.02公斤。
2020年3月,由袁隆平院士选址、规划、题写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园”在广州市黄埔区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大吉沙岛水稻园水稻种植开工。
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种植耐寒耐盐水稻(又称海水稻),长出水稻。
研究品种
1与两系杂交水稻
1987提出“杂交水稻发展战略”,即以三系法为基础的植物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两系法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一系法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1987年7月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虎、邓华峰在安江农校的三系籼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种光敏不育水稻。
经过两年三代的繁殖和异地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达到100%,育性转换明显且同步。这一新成果为1995年杂交水稻由“三系法”向“两系法”过渡打开了新局面,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亩产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水稻普遍提高5%-10%。
2.超级杂交水稻
从65438到0997,袁隆平再次启动了超级杂交稻的研究。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实现了示范小区亩产700公斤的第一阶段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水稻实现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二期目标。
除了增加产量,袁隆平表示,新的超级杂交水稻将更加重视水稻营养,他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测试新品种,以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淀粉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减少贫血和视觉疾病。
2003年,中国大陆一半以上的水稻是袁隆平的杂交品种。世界上20%的水稻采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2007年,中国大陆的水稻产量为5亿吨。其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中亚、东南亚、北美和南美进行了试验和种植。杂交水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并继续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和短缺做出突出贡献。
3.沙漠种植杂交水稻
2014 10 18,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受袁隆平委派,到海水稻发源地湛江考察陈日升工作,并申请海水稻国家项目。
2017年5月7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政府、袁隆平院士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揭牌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中心总部设在青岛李沧区国际院士港,海水稻研发实验基地设在李沧区白坭地园区。
袁隆平在201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上发表了《海洋科技与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称将在3-8‰盐浓度的海水灌溉条件下,在三到五年内选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的耐盐水稻新品种;
他还说,世界上有9.5亿公顷盐碱地,其中亚洲有3.2亿公顷,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中国大陆有1亿公顷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开发利用,其中2亿亩有种植水稻的潜力。如果试种推广成功,按亩产20-300公斤产值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养活约2亿人。
2065438+2007年9月28日,袁隆平领衔的“海水稻”项目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和金口镇海国家水稻栽培改良示范基地进行了田间测产。2018年,海南南繁基地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筛选出176个优良品种,在国内大面积种植。
同年,袁隆平领导的青岛海水稻R&D中心团队对迪拜热带沙漠种植的杂交水稻进行了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4.转基因水稻
从2000年开始,袁隆平成立了转基因和分子育种实验室,并从全国招募了几十名高级专业人员。与此同时,他把儿子袁送到香港中文大学专攻基因改造。2003年,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了将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基因转入水稻。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