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有多少省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
首先,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
虽然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强大生力军,但他们在为农村建设和服务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诸多矛盾和困境。
1,不同地区的村官现状不一样。
在乡镇的严格管理下,少数大学生村官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村官可能一个月也进不了村一次,这对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成长非常不利。
2,心态不同,表现不同。
有些大学生村官有些懒散落后,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前途,“只是为了给以后的考试做铺垫。”但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心态端正,态度积极。他们想在广阔的农村有所作为,把基层农村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把农村繁重琐碎的工作作为锻炼自己的有效途径。
3,自身定位模糊。
我相信大多数村官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村民”还是“镇民”。我们应该把村庄当作主战场或者城镇。上级多次下发文件禁止大学生村官借调乡镇,但各地普遍存在,乡镇年终考核和工作业绩也纳入其中。所以我们无法明确界定自己是“村官”还是镇官。
4.心不在焉,心态动摇。
鉴于大多数村官没有有保障的政治前途和薪酬,很多人的思想不再坚定,开始怀疑自己当时的选择和远大志向。农村是我们的永久居住地吗?毕竟能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人很少。期满后,我们将选择另一份工作。经过三年的基层锻炼,我们可以重新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所以观望,恐慌,期待...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既能表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又能拓宽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锻炼的渠道,对农村新理念新技术的传播和农村基层的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进行这次采访是为了体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生活,但在实际采访中发现了一系列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因素
1.思想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为农村基层服务的主动性。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村民并不知道自己村里有村官,或者他们提出村官很少主动下乡去了解民情,为老百姓办实事。很多村官的思想立足点根本不在农村基层。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农村呆的时间不长,不过是来农村镀金的。一旦服务期满,他们将离开农村,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没有那么创新,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任何贡献。
2.个人能力,缺乏领导乡村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目前4%的大学生村官有农业背景。此外,医学占2%,工科占6%,法学占3%,经济管理占22%,哲学历史18%,科学、文学、教育占总数的45%。因此,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没有运用农业和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的情况下,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广阔的农村,势必会在复杂的农村工作实践中碰壁。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很难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XX村的大学生村官说:我们平时做什么都没有明显的工作专业分工。
3.从工作经历来说,大学生村官的经历比较单一,有的甚至没有工作经历,更不用说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了。很多村官说,他们想象中的村官生活与现实相差甚远,他们生活在城市里。进入农村后,他们对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所在村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基于这种情况,一些想真正落实为民服务、扎根人民、一切为民的大学生村官就无能为力了!
第二,客观因素
1.农村缺乏吸引人才的良好基层环境,整体环境较差。相比大部分大学生生活的城市,农村偏远,交通不是很方便,生活条件不落实。面试的时候。根据我们的调查,只有2.44%的人表示对农村条件满意,而87.8%的大学生村官对待遇不满意。农村如果不能为大学生村官创造一个基层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人才和智力资源的作用就是一句空话。
2.缺乏长期规划的激励环境,导致大学生村官成为“飞鸽牌”,而不是“永久牌”。根据我们的采访调查,大学生村官的大致情况可以概括为:时间一般为三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总之,各种措施并没有起到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作用,反而激发了他们“跳出农村”的巨大热情,成为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离心力,最终导致大学生村官的短期效应和高流动失败。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将大学生个体需求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的长远规划,割裂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与农村整体发展的关系。
3.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模糊,身份困境没有法律依据。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更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就使得大学生村官像空降兵一样,多以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这能否得到村民和村委会的认可,法律上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在角色定位模糊、相关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往往难以发挥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改进措施
1.培养大学生的农村基层服务意识,引导他们重视农业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走访的白龙桥镇,借鉴了大家熟悉的高校“导师制”、“社区模式”等模式,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模式。“导师制”就是聘请镇里各个办事处的专业人士作为指导老师,对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进行指导。白龙桥镇为每个“大学生村官”指定一名干部负责指导,制定配套的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每个月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镇村情况,培养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能力。
2.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工作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制定具体的扶持措施。上级组织要及时督促、跟踪上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使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真正做到科学规范管理大学生村官。
3.提高补贴和福利待遇。大学生来到农村,仅仅依靠政策和情感教育是不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应定制最低工资标准和激励机制。这种经济待遇的提高,可以让真正有能力、有兴趣带领农民致富的人脱颖而出,激发为官者的积极性,为村官树立榜样。真正关心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生活补贴和福利标准,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消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对工作更有热情,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4、注重培养和使用,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服务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合理安排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组织部门要根据他们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长,把大学生送到他们能发挥作用的乡村,让他们更好地用自己的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改变农村面貌;大学生村官要作为党政干部的后备人才来培养,作为优秀人才来使用,作为自己的孩子来呵护。我们将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外出学习和与他人结对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要给他们任务和负担,让他们有动力,有创业的舞台,有发展的空间;要充分信任和热情鼓励大学生放下工作大胆实践,对工作中的不足多一些宽容,对创业中的困难多一些帮助,对成绩多一些肯定的回答,让他们永远保持激情和活力。然后,加强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妥善安排其工作、学习和生活,加强管理和服务。市县组织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要制定大学生村官行为规范,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述职、绩效考评、群众评议和乡镇党委领导与大学生村官定期谈心等制度,加强具体管理;村党组织要为住在村里的大学生安排好住宿和生活,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他们的安全;在村工作的大学生母校要以学生所在村为联系点,在技术、信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5.大学生村官要转变观念,锻炼自己,提高才干。首先要提高服务农村的能力,不仅是专业,还需要树立村民意识,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作为农村的一员融入农村生活;其次,在其位,要谋其政,安心工作,不断提升自己,服务“三农”,不让农村失望;第三,我们需要摆正心态,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去。
四。结论
大学生村官的实施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必然会遇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政府、农村、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还需要时间来保证配套实施的完善。从长远来看,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具有相当的生命力。总之,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村官,要转变服务基层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带着亲情、友情、真诚深入农村一线,解决农民最迫切、最需要、最关心的工作生活问题,真正融入农村,投身新农村建设。
参考资料:
于明远,1。大学生成为合格村官的机制探索[J],学术论坛,2009(10);201—202
2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朱银双2002,(4);2—12
3安永。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7.6.60-10
4关于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思考王立新朱喆
5李清波。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6郭洪东,韩。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对村官和村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马宝卿。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鹤壁市委组织部编辑,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