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相关信息
整个阅兵结束后,群众游行开始。一群群的人渴望走到塔前,见到毛主席。天很快就黑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上面是一串红色和橙色的灯,下面似乎是三个粉红色和蓝色的电动彩虹灯。加上巨大的探照灯,灯光如波浪般闪耀。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三个地方燃放了烟花,五颜六色,一个接一个。群众举着的纸灯笼、纱灯笼也点着了,广场上是灯的海洋。
直到八点多,中北大学七八千人的队伍才在中北大学之后行动起来。当车队缓缓驶近金水桥时,只听到主席台上的扩音器里传来“万岁”“万岁”的声音,才知道毛主席在回应华大学生的欢呼声。我们沿着金水桥,高呼“毛主席万岁”。这时,我们在主席台上的宫灯前看到了毛主席魁梧的身躯。他不戴帽子,挥挥手,用湖南口音喊“万岁”,有时还喊“同志万岁”。这一刻,我们都觉得毛主席看到了我们,口号喊得更起劲了,热血沸腾了。我们还看到了刘少奇同志和他旁边的女同志。我们猜测一定是宋庆龄副主席。我们把手举到头上鼓掌,主席台的领导也鼓掌。人民的领袖们真的和我们心连心。阅兵* * *用了两个多小时,军队有16000多人。
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后面是北京郊区的农民。随后是政府官员和年轻学生的游行。
晚上9点25分,广场周围燃放了无数五颜六色的烟花。首都的军民载歌载舞,享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重生!
周九儿
开国大典定在6月10日下午3点,主要是考虑防止敌机远程攻击。按照敌机远程飞行攻击的规律,一般是上午起飞,下午基本不动。当时,在北京附近,华北军区已经布置了秩序井然的高射炮群,随时准备战斗。青年人民空军也做好了一级战斗的准备,并已安排战斗机届时在北京上空巡逻。
聂、给受阅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遇到空袭,不能动,拿刀也不能动!
一切准备就绪。直到6月6日上午6时,一直保密的开国大典时间才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波向世界公布。此时,距离下午的仪式正式开始只剩下5个小时。
因此,很少有外国人有幸参加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上的苏联朋友。
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苏联文艺家代表团,6月1日上午乘火车抵达北京,差点错过。
周恩来总理、中苏友好协会主席宋庆龄和刘少奇副主席在前门车站迎接他。代表团团长是苏联著名作家、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法捷耶夫。代表团里还有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和许多著名艺术家、高级干部,整个代表团大概有40人左右。当时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不能邀请外国政府代表团或党政代表团参加。苏联的民间代表团,已经在北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参观解放区的意大利中共中央委员斯巴诺,是唯一有幸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
据翻译施哲介绍,开国大典后的2月2日或3日中午,毛泽东在中南海秦征厅接见了苏联文艺家代表团的全体成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
毛泽东做了一个长而精彩的演讲,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在施蛰存的回忆录中,毛泽东的讲话是这样描述的:
毛泽东说,中国的优势之一是有苏联这样的好邻居,所以中国并不孤单...
他的讲话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使代表团中许多人听了动情,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施哲形容这是“罕见的动人一幕”。
美国上校秘密拍摄开国大典。
为什么一个美国上校突然拍开国大典?公安部门建议逮捕或没收这部影片,总司令聂荣臻不得不向毛泽东请示。
毛泽东在天安门的讲台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和中央人民政府已经成立!
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第一个仪式正在进行时,负责守卫和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员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一名身穿军装的美国军官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围墙附近,频频开枪。
公安人员立即向指挥部做了紧急报告。设在天安门门下黄屋的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很快就明确了这名美军士兵的身份:这人是前美国驻京总领事馆武官大卫·巴雷特上校,是个中国通。抗战后期,此人曾率美军观察组到延安任组长,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有交往,对我党我军态度友好。
考虑到这些复杂的情况,指挥中心不敢决定对非法摄影师采取安全行动,于是立即用紧急电话向天安门门总指挥聂报告。
聂荣臻接了电话,觉得这涉及外交事务,需要向毛泽东请示。聂荣臻走近塔前栏杆旁的毛泽东,简单而平静地报告了情况。
毛泽东听了,说道:“哦,是包上校。我认识他。”
聂荣臻低声问,“阅兵时他能随便拍照吗?没收他的片子。”
毛泽东仍然看着广场上欢呼的人群,想了一会儿,说:“这不好。让他拍张照,别烦他。我们是公开的,让他给我们做志愿者宣传员。”
事实上,在9月30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前一天,鲍瑞德已经去天安门广场拍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幅是从天安门广场正面拍摄的毛泽东巨幅画像。据说这张照片后来被美国的报纸刊登出来了,但是细心的鲍瑞德发现:这张照片怎么会和开国大典以及后来天安门广场正面的毛泽东画像有一点点不同呢?
这当然超出了瑞特的理解范围。原来,65438年6月+10月1日凌晨,周恩来来天安门视察时,发现挂在塔中间的毛泽东画像被放大了,是根据毛泽东本人挑选的照片绘制的。这是一张解放区人民熟悉的照片。著名画家周在遗像底部留下两尺多宽的白边,并在下面题写了亲笔题字:“人民胜利”。
周恩来接过信,心想主席不会这么不谦虚,还为自己题词,就指示他赶紧把这些字擦掉。
鲍瑞德9月30日拍摄的照片成为独一无二的绝版。
电影《开国大典》着火了。
苏联摄影师不小心烧毁了他们拍摄的开国大典纪录片。回国后受到斯大林的严厉惩罚,被发配到西伯利亚。
这些是一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苏联人。
他们可以随意射杀天安门城门上的所有人。人们注意到,即使是毛泽东、朱德这样的中央最高领导人,也让他们随意拍摄,他们也对自己的指示做了一些配合。在地面上,还有一辆小型吉普车协助他们。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视野最开阔的位置,专门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平台。
总部得知他们正在制作一部彩色电影。当时总部几乎没人看过什么彩色电影,都觉得很神秘。
这是斯大林派来的纪录片摄影师。这是斯大林在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时提出的。这次他们在新中国拍摄开国大典,得到了业主提供的各种便利拍摄条件。
他们很有动力,跑上跑下。开国大典那天,摄像机一直开着,机器不停地发出持续均匀的咔哒声。他们从毛泽东开始交谈,升国旗,举行阅兵和游行,直到夜空中闪烁着五颜六色的烟花,然后他们愉快地回到他们下榻的东华门大街上的翠明庄酒店。这家旅馆是北平解放初期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招待所。他们所有珍贵的底片都堆在酒店的一个房间里。
胶片是易燃的,但是在开国大典后的几天,这个堆放胶片的房间发生了火灾!
几十部电影几乎全被烧成了烟。好不容易抢到的几个片子也坏了,不能再用了。这些年轻人在酒店门前跺脚哭泣。
我的天啊!开国大典只能有一次...
据说他们回国后受到斯大林的严厉斥责和惩罚,被发配到西伯利亚。
周恩来听说所有的底片都着火了,在“啊”的一声大叫之后,他痛苦得沉默了好几分钟。
幸运的是,我们自己从延安赶来、经历过战争考验的摄影师拍摄了一部黑白纪录片,保存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场景。
然后,史达林派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重拍,周恩来吸取了教训。这一次,中国电影制作人与苏联人步调一致,懂得艺术的黄镇将军被总政治部派来当顾问。这就是中苏合拍的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
这部电影获得了斯大林勋章。
开国大典鸣礼炮28次。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冉冉天安门广场升起时,广场上的30万人脱帽肃立,肃然起敬。
这时地动山摇,炮群轰鸣,声音28。礼炮声如春天的雷声,回荡在天空,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进一步将开国大典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开国大典的礼炮队来自一支英雄的军队。
8月10日,1949,聂代表中央军委授予他们第一面八一军旗。国外一些国家举行庆典时,一般会敬礼21,这是最高礼仪。为什么开国大典要响28下?
这是由毛泽东首先提出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有代表提出质疑:“在国外,最高礼仪是21。为什么要响28?”当时没人回应。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看到负责开国大典准备工作的华北军区训练处处长唐永健的话题,很快进入了开国大典鸣礼炮问题。毛泽东问唐笑:“你认为开28枪有意义吗?”
唐永健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立刻明白了毛泽东的意图,说道:“总统女士,我会起草一份关于28响礼炮的说明。”
毛泽东微笑着默许了。很快,简洁的28注报告交了上来,中国* * *产党从1921诞生到1949,短短28年。28响礼炮是对28年党史的致敬。不是很合理吗?毛泽东看到报告后,用铅笔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108门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集合,一组发射,轮流操作,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所以人们还是习惯叫54响礼炮。
108礼炮呈直线布置,背靠天安门广场和前门附近的一堵古墙。两分钟半内,28支无头空枪全部被送入空中。
礼炮鸣响时,站在观礼台上的华北军区文工团团长刘佳和身边的几位代表兴致勃勃地数着礼炮。40年后,他说,不是28环,有时候两轮距离很远,有漏。
负责组织礼炮的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说,不能漏鸣。哑火肯定有,但是两个炮弹不可能一起哑火。
礼炮队员很骄傲,因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听到了他们代表新中国的呐喊。
建国后,开国大典上发射的山炮大部分被销毁,其中两门作为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开国大典上的26架飞机
1949 10 6月1日,年轻的飞行员王延洲飞赴开国大典,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2005年国庆前夕,85岁的王延洲回忆起56年前的国庆,依然激动不已:“我们当时是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加开国大典阅兵的。”
王彦周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后在美国学习飞行。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击落了五架日本飞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仍然健在的“王牌飞行员”。
听驾驶舱里毛主席的声音
下午3点,开国大典正式开始。当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王延洲和他的队友们正在京郊的南苑机场待命。“我刚打开飞机驾驶舱的收音机,就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五十六年过去了,这个声音经常在我脑海里盘旋,就像我刚刚听到的一样。”
下午4点,天安门塔台总指挥部指挥长游江下达了起飞命令。17飞机看到绿色信号弹呼啸而去,在北京上空盘旋待命。
五种型号的飞机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
17飞机中,9架为P-51战斗机,2架为蚊式战斗机,3架为C-46运输机,1为L-5通信联络机,后2架为PT-19初级教练机。17飞机应成纵队跟进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与地面坦克队列相呼应。
“17飞机有五种型号,飞行速度差别很大。两种战斗机的时速都是600公里,而L-5通信联络机和PT-19初级教练机的时速都不到200公里。但是,上级要求通过天安门广场时队列必须整齐不差,这真的很难。”
飞行队经过反复摸索和精确计算,决定按照先小后大、先慢后快的顺序起飞,还特意选择了三个不同的航线进入点:战机速度最快,从通县进入;运输机中速,在建国门和通县之间进入。其余飞机从建国门东侧进入。虽然难度很大,但是经过多次联合训练,我们可以保证开国大典万无一失。
下午4点35分,阅读行列式正式开始。“飞越天安门广场时,下面真的是红旗的海洋。直到现在,我对这鲜红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开国大典受阅飞机***17。
9架领航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后,右江再次下达命令:“9架P-51将再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机长按照原计划绕场一周,第二次飞越天安门广场。
“从时间上看,我们再次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只是跟随着方槐率领的L-5和PT-19飞机,配合得当。后来很多人以为开国大典有26架飞机,其实最后9架都是重复飞行。”王延洲笑着开心地说。
电影奠基仪式
薄膜材料
标题:开国大典
主演:古月,孙飞虎,黄凯,夏洪濑,刘怀正和郭法曾。
类型:战争电影
地区:Mainland China
电影简介
1948年底,毛主席、党中央在河北西柏坡村指挥了三次举世闻名的战役。除夕夜,村民们在解放后的西柏坡庆祝胜利。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来到村民家中。这时,蒋介石官邸正在举行平安夜宴会,国民党官员茫然地听着张群宣读蒋介石的新年文告。我军在三大战役中不断取得胜利,国民党军屡遭挫败。蒋介石迫于形势,推出李宗仁为代总统。为了保护北平古城,毛主席和党中央多次做国民党将军傅的工作,希望他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北平。经过大量工作,傅终于认清了形势,顺应了民意。蒋介石宣布辞职,黯然离开南京。但他彻底抛弃了李宗仁,安排了重要的文件和人事。斯大林派出的特使米高扬秘密访华,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一个月后,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我们的党政机关迁到北平后,蒋介石更加不安了。被噩梦惊醒的蒋介石被告知北平正在举行阅兵式。随后周恩来和张治中开始了* * *和谈,进展甚微。毛主席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响了渡江战役,百万英雄跨过了长江天险。南京解放后,解放军占领了总统府。邓小平和陈毅进入南京,并制定了入城密码。蒋介石最后一次告别蒋母墓,一家人登上泰康号,悄然离开大陆。进入北平后,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起义将军程潜,还接见了湖南老乡,为开国大典做最后准备。9月30日,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0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 * *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们欢呼起来,整个广场沸腾了。
该片获得广播电视部1991优秀电影奖;1990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剪辑奖(吴);1990 13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古月),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
油画创始仪式
开国大典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大典的盛况1949 10。场面盛大喜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容光焕发,显赫一时。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空旷的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门金碧辉煌。画家在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艺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用地毯、红柱子、红灯笼、红旗来烘托蓝天,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技法的描述上,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比如透视、光影处理,这些都不是严格按照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画面右侧减去了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和强化画面的主题和整体需求,也是为了契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抒情性。有评论家认为它是“一幅具有装饰意义的大型历史画。”
作者董(1914—1973)是浙江绍兴人。先后就读于苏州艺术学院、杭州艺术学院西洋画系,1939赴法国留学,后回国。65438年至0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致力于敦煌壁画研究。后来,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授。还创作过《西藏的春天》、《哈萨克族牧羊姑娘》、《苗族姑娘奔向田野》、《百万英雄过江》等主题画。在他的现实主义油画中,他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亮响亮的色彩和一些装饰意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怀...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根据中共宣传部和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蒋丰、王朝文具体组织实施。参展艺术家是来自北京和华东地区的数十位著名画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强大的画家为展览制作了近100幅画作。
这是新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绘画界各路诸侯的精品不仅在此次展览中引人注目,还有多幅作品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有些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走泸定桥等。
后来在总结中大家一致认为好的作品很多,但是体现建国的氛围不够。
当时谁也无法预测,这个结论为历史巨著《开国大典》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仁才对笔者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关于党的历史的画作没有一幅展示中国人民建国的杰作。显然是不合适的。当时革命博物馆的展厅确实需要这么好的作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幅油画:《开国大典》。
走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殿堂,人们不难发现,从商周到秦国的统一,从唐朝的建立到清军的入关——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开始,都没有流传至今的关于开国大典的历史画,但创作出一幅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巨幅油画,是何等的气魄!
中央美术学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著名教授董·。
他多次为领袖和英雄画像,并参加了开国大典,在那里他写下了“当之无愧”
应该说这是一个公平的选择,也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董在艺术界早已名声在外,他的作品多次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称赞。
董出生于浙江绍兴。杭州艺术学院毕业后,赴湖南、越南河内深造,后赴西南、西部、西北学习创作。他曾经在敦煌临摹壁画三年。他的素描和油画技巧在同行中很有名气。
1949年初,北平解放时,董创作了一幅水粉画《北平入城》。
虽然不清楚《北平入城》的成功是否与董创作《开国大典》有关,但董在革命题材创作和人物绘画方面的功力确实在业内有口皆碑。
当时,董以此写生请教了徐悲鸿、艾中信、蒋丰、吴作人、罗等画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素描中,我们可以看到董有两个创造性的突破。第一张是速写,除了毛主席侧身站在中间位置附近,其他领导人都站在画面的左三分之一,而右边是广场人群,这样左右悬殊的布局按照一般构图规律看起来是不平衡的。另一个是按照正常的视觉规律,毛主席的右前侧应该有一个天安门门的红柱。
艺术界同仁对董大胆的构图构思感到惊讶和赞赏,认为首次突破增加了领导与广场上的百姓的对比效果,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更能突出节日气氛。第二个突破被认为是极其大胆的。如果去掉这根柱子,广场会更开阔。反之,如果这个栏目画出来,就比较繁琐了。
为了稳定大局,还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大家都理解并赞同他。著名建筑师梁思成评论说:“图的右边有一根柱子没有画出来...这在建筑学上是一大失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大成功。”
很快,董就投入到了真正的开国大典的绘画创作中。
两个月后,巨幅油画奠基仪式结束。
《开国大典》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掀起了“中国风格油画”的艺术思潮
开国大典建成后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厅。
画家艾忠信曾做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色彩设置,从人物到场景,其风格足以体现一个大国的风范。董处理主要人物左侧不到一半的宽度,这不仅是大胆的技术,而且重要的是,他了解构图的整体情况...《开国大典》的大色很好理解,看似简单,但红、蓝、金(流苏、菊花)是刻意安排的。它描绘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庄严而温馨的场景……”
一些著名画家看到这幅油画后,都认为它是一幅难得的画。这幅画经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徐悲鸿看完《开国大典》后非常激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董圆满完成任务,值得一百分。”但同时他也用西方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段评价:“因为缺乏油画特色,也要扣五分。”
这里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但这正是很多画家认为的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传统的油画是用灯光和色彩来创作的,这幅画就不会有这么热烈的气氛。
艾忠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格。这是一种新的油画类型,成功地继承了盛唐装饰壁画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绘画的特点,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画坛掀起了董一直倡导的“中国油画风格”。开国大典无疑成为了这一理论的典范,这一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1953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了油画《开国大典》。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成人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