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实秋造假风波

2009年6月29日,有人在网上发布博文,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贾士球在2006年正教授职称评审中提交的学术著作涉嫌造假,并指出其高级职称评审申请表存在多处疑点。这篇博文立即引起广泛关注。郑州大学高度关注此事,迅速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

据博文作者介绍,偶然看到一份2006年郑州大学教授职称评审申请表,在高级职称评审表中发现了大量“触目惊心”的信息。其次,在表格中“上任以来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一栏,填表人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系列”,共包括三本书,其中《新闻发言人制度概论》标注为“独立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

博文作者声称,她曾致电华夏出版社总编辑询问,接电话的一位女士在该社数据库中搜索《新闻发言人制度概论》一书,明确回复数据库中肯定没有这本书。

后来无意中发现,另一个人自称是《新闻发言人制度概论》一书的作者,在博客文章中被指“无中生有”。作者名叫孙·。孙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时候,贾实秋还是他的师姐,两人非常熟悉。至于为什么这本书会在别人的回报中变成学术专著,而且是单行本,“那我就不太清楚了。”博文还暗示,申请人的其他学术成果也有问题。

比如傅的论文《论宽带对通信的影响》。资料显示,作者2003年投稿时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此外,申报表格中的“主持人心中要有法”一文涉嫌一稿多投,评估表格中的发表来自《新闻前线》6月1996+00,与本文几乎相同的论文也发表在《声屏世界》9月1996。

博文作者还写道,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评定职称时,一些大学教师苦于没有作品,就去印刷厂花高价印刷自己编造的“书”。这些书的印刷质量和正规出版物一样,都有书号和出版社。反正只要有正规的书,它就有。但是这个书号往往是自己编的,出版社必须正规。反正评职称的时候,给两三本样书就行了,那些评委也不查这些书的真伪。这样就可以获得教授的头衔。而这些所谓的学术“著作”永远只是少数,只有作者本人,只能在评审现场和科研成果登记时才能看到,然后它们就完成了使命,永远消失了。经郑州大学调查,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贾士球在申报教授职称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和学校有关规定,郑州大学决定免去贾士秋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职务,解聘其教授职务。

郑州大学新闻发言人表示,郑州大学将以此为戒,进一步规范师生学术行为,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弘扬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