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和安徒生有什么相似之处?

安徒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之一。1805出生于丹麦欧登塞的一个鞋匠家庭。父亲11岁去世,母亲以洗衣服为生。他妈妈整天要在冷水里工作,要用酒提神来抵御寒冷,所以被歧视。这些苦涩的岁月在他的童话《她是个废物》中得到了真实而温暖的体现。贫穷没能扼杀他追求幸福未来的梦想,刻薄更坚定了他努力的决心。他幻想成为一名歌手、演员或剧作家。14岁那年,他只身前往哥本哈根,却在皇家剧院只得到一份小角色的工作。后来在一个善良热心的人的支持下,他学习了一段时间,进入了哥本哈根大学。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席卷丹麦文坛。《丑小鸭》实践了安徒生自己的创作理念。这确实来自于他自己的“现实生活”,其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读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给人有益的人生启示。《丑小鸭》中丑小鸭的早期生活环境非常恶劣。鸭妈妈孵出了一群小鸭子。最后破壳而出的小鸭“真的太大了”,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公认为“丑”,所以在鸡鸭群中“到处被啄,被排挤,被嘲笑”,连它的母鸭都想让它远远离开。于是这只可怜的小鸭逃走了。外面的世界更危险。猎人的猎枪“砰,砰”地一响,他的新朋友两只公鹅鲜血直流而死,他还差点被一只大猎狗咬了。它又逃跑了,进了一个有猫和母鸡的农舍。因为它不能像母鸡一样下蛋或者像猫一样“拱着背,咕噜咕噜,迸发出火花”,所以被母鸡和公猫剥夺了话语权。它“在水中游泳”的愿望被嘲笑为“奇怪的想法”,它不得不离开那些自称是它“真正朋友”的母鸡和公猫。它来到了“广阔的世界”。它看到一群美丽的大鸟飞向这里一个温暖的国度。他们的翱翔让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永远不会忘记”。但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它冻死了,晕倒在冰上,直到度过了可怕的冬天,它才被一位好心的农民收留。同龄人的欺凌,外部的暴力,对平庸的无知,难道和安徒生早年所遭受的讥讽和欺凌没有很多相似之处吗?丑小鸭确实有安徒生的影子。丑小鸭的痛苦不仅来自暴力和饥寒交迫,还来自精神上的歧视和分离。后者的危害远远大于前者,成为灵魂中永远的痛。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只能在同类中认识自己,也只能被同类认可。超出同类的范围,往往很难互相理解虽然丑小鸭和其他小鸭是同一个鸭妈妈孵化出来的,但它的超常性让它的同胞感到“非中国人”,难以认同。它也很难融入他们的群体,所以不能不被排斥,感到孤独。同时,对于母鸡和公猫来说,只能在同类的范围和可能内,理解丑小鸭的追求和理想;超出这个范围和可能性,丑小鸭的追求和理想就不能不被他们视为“简直疯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下蛋”和“咯咯叫”,也就是“打火”。况且都是虚无缥缈的妄想,无法实现的胡言乱语。被排斥后的孤独感和“你不了解我”带来的痛苦难以摆脱,无法用语言描述。“一切都是瞬间的,一切都会过去”,丑小鸭的经历印证了这种人生哲学。美好的春天终于来了,被排斥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痛苦在这个百灵鸟歌唱的季节里烟消云散。三只让它“情不自禁地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兴奋”的美丽小鸟正向它游来,它也向它们游去——它终于明白,自己也是一只和它们一样的天鹅。在这幸福的时刻,它如何看待不堪回首的往事?它没有忘记过去,它回忆了“自己是如何被迫害和嘲笑的”,但它没有对迫害和嘲笑它的人斤斤计较和怀恨在心,而是采取了原谅和宽容的态度。它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谦逊温和的态度,“一点也不骄傲,因为善良的心永远不会骄傲。”这里和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一样,有一点基督教的影响,提倡基督博爱的思想和宽容和解的精神。但是,抛弃宗教的外衣,爱与宽容,不正是人类应有的教育与精神吗?在安徒生看来,正是这种逆境把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逆境往往构成一种心理压力,激发出冲出逆境的精神力量,使人的一切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步入完美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逆境不仅是压制人才的消极力量,也是促进人进步的积极因素,就像飞机只能在逆风中起飞起飞。也许这就是安徒生包容一切的认知基础。《丑小鸭》将生物现象与社会现象相比较。由于安徒生将生物人性化,赋予了丑小鸭人类的思想感情,丑小鸭的经历与安徒生的经历不谋而合,从而使丑小鸭的成长史成为安徒生一生的缩影。但生物现象毕竟不同于社会现象,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不能太死板。比如“只要你是天鹅蛋,生在养鸭场都没关系”,生物学上是这样,人类社会就不一定了。安徒生,这个社会的丑小鸭,出生在社会的养鸭场,但他从未放弃理想,努力奋斗,克服种种困难,才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并不是因为他生来就是天鹅蛋。这是一个主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