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大学」,比现代大学更难考?
古代科举等级从高到低主要有状元、第二名、花探、进士、举人、秀才。这六个等级归结起来就是10年,和现在的12年差不多,但也有人超过了10年,比如我们熟悉的张继,连续六次考试都没及格过。第七次才通过。众所周知,北京每三年只有一次考试。能过分数线的称为进士,每年录取人数在200人左右。前三名分别叫冠军、榜样、探花。这些都可以直接分配工作。也就是成就了功名的人。
如果按照录取率筛选,2000人左右可以产生一个秀才,但是推荐人比较难,65438+万人左右可以产生一个。考进士就更难了,三年考一次,一次招生200人。可见难度之大,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考了一次就疯了呢?如果每个人都有金范精神,古代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学者。
清华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是所有考生梦寐以求的大学,却很少有人能考上。每年在全国招两三千人,相对于千万考生基本是万分之一。大致可以比较一下,和古代举人水平差不多。难度就小多了。似乎我们生活在现代是幸运的。
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能读书的,尤其是女孩子。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女性人才的缺乏是道德的枷锁。在这样的情况下,科举还是那么激烈,可见国家对人才选拔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高校的扩大,各种行业的诞生,对人才的要求也多种多样。
高考不易,无论是10的寒窗,还是12的苦读,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扬名立万,衣锦还乡。最后,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在古代,举人虽然享受国民待遇,但没有功名,不能做官。如果他想做官,他必须考进士。
所以相比较而言,古代的考试筛选比较严格,而现代则宽松很多,但更多的人没能考上好大学,更别说做官了。
十年窗下无人问,名满天下。无论什么时代,高考还是科举都是我们最顺利的改名之路。虽然360行拿下了头把交椅,但是其他行业就像预想的那么简单。很多人练了十几年,却不能出名。虽然他们很努力,但是他们没有机会,甚至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高考不一样。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公平竞争的考试,最后考个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