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英语的起源分别是什么?
英语的“谱系”
英语是印欧语系。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语言。说印欧语的总人数约为18.7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早在1786年,英国梵语学者威廉·琼斯就指出,欧洲、印度和波斯的大部分语言,包括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和古印度语,都属于同一个“语系”。
原始的印欧人是什么样的?他们住在哪里?他们的语言竞赛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仍然缺乏文献研究。然而,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语言学家得出了一个探索性的结论。他们发现,许多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的词汇,这表明原始印欧语最初是在气候相对寒冷的地区使用的。另一方面,一些热带动植物名称,如“狮子”、“大象”、“大米”、“竹子”和“棕榈树”,在原始印欧语系中并不存在。然而,在印欧语系中,对于植物和动物的名字有类似的词,如杨树、橡树、柳树、桦树、熊、狼、羊、鹰和蜜蜂。通过这样的探索和研究,很多人认为,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候,中欧和东欧已经有了一些游牧部落。他们饲养羊、狗、牛、马等牲畜,使用马匹和简易马车,能够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驰骋。这些游牧部落是原始印欧人,他们交流使用的语言是原始印欧语。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这些原始的印欧人开始移民。有的向西迁移,有的向东迁移,有的向南迁移,到达今天的南亚次大陆。这些部落的迁移导致了印欧语系的逐渐形成。这就是古印度语和古欧洲语相似性的历史渊源。
印欧语系包括:(1)印度语系;(2)伊朗语系;(3)斯拉夫语,(4)波罗的海语,(5)日耳曼语,(6)拉丁语(也叫[罗曼语]),(7)凯尔特语,(8)希腊语;(9)阿尔巴尼亚语,(10)亚美尼亚语,(11)吐火罗语;Tokharian) (12)赫梯。日耳曼语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语系。它又进一步分为三个语言分支:(1)东日耳曼语主要以现已灭绝的哥特语为代表;(2)北日耳曼语,主要以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为代表,包括今天的挪威语、冰岛语、瑞典语和丹麦语;(3)西日耳曼语支包括低德语、荷兰语、高德语、英语、弗里斯兰语、佛兰芒语等。因此,我们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
英语的形成
英国南部隔英吉利海峡和多佛海峡与法国相望,东部和东南部隔北海与荷兰、比利时、丹麦和挪威相望。它距离欧洲大陆最窄的多佛海峡只有30公里宽。英国的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由三个地区组成:英格兰占据南部和中部,威尔士占据西部山地半岛,苏格兰占据北部;英国最重要。大不列颠是欧洲最大的岛屿,海岸线非常曲折,长达11450公里。英语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为了解释英语的起源,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英语形成之前的英国史前史。文物调查证明,在今天的不列颠群岛有旧石器时代的人居住之前,古印欧游牧部落就已经西迁了。那时,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大陆相连。今天英国和法国之间没有英吉利海峡和多佛海峡,莱茵河和泰晤士河仍然通过它的支流相连。今天,英国仍然属于欧洲大陆。大约九千年前;由于地壳的变化,大不列颠的岛屿从欧洲大陆分离出来。所以史前旧石器时代的人能够在英国定居也就不足为奇了。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74?/FONT & gt;1965),在他的《说英语的人的历史》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生活在英国的旧石器时代的人:显然,那些赤身裸体或只穿着兽皮的男男女女正在原始森林中觅食,或在沼泽和草滩中玩水。至于他们说的语言,没有史料。公元前3000年左右,伊比利亚人从地中海来到不列颠岛定居。他们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带到了英国,征服了之前生活在那里的旧石器时代的人。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入侵并占领了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最初生活在今天的德国南部,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作和使用铁和金装饰品的人。在征服英国之前,他们征服了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来到不列颠后,一部分凯尔特人定居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其余的占据了今天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他们每到一处,都残忍地杀害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说凯尔特语。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区的盖尔人今天仍然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不列颠岛上唯一能找到的有历史依据的最早的格言。公元前55年夏天,罗马帝国的尤利乌斯·凯撒在征服高卢后来到不列颠。当时他的目的不一定是征服不列颠,而是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湛被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人。凯撒的不列颠之行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望。次年,公元前54年夏天,朱利叶斯·凯撒第二次访问英国。这一次,他在英国东南部站稳了脚跟,并与当地的凯尔特人发生了一些冲突。朱利叶斯·凯撒赢了,但他没有让凯尔特人屈服。不久,他回到了高卢;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罗马帝国并没有对英国构成很大的威胁。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征服”始于公元43年。当时的罗马皇帝克罗迪率领4万军队,用了3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随着军事占领,罗马文化和风格习惯渗透到英国。罗马服装、装饰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在英国迅速普及;社会生活的开始:“罗马化”必然导致拉丁语在英国的传播。在自称胜利者的罗马人眼里,凯尔特人无疑是“低贱”的,凯尔特人自然不可能是“优雅”的。当时在英国,官方用语、法律用语、商业用语都是拉丁语;拉丁语成为了上层凯尔特人的第二语言。这就是凯尔特语词汇很少存活的历史原因。在今天的英语中,凯尔特语的词汇元素仍然只保留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中。比如泰晤士河、卡姆河、迪河、埃文河、埃斯克河、Exe河、斯托河、艾尔河、德温特河、豪斯河、塞文河、迪斯河、特伦特河、瓦伊河等。所有的河流都是由凯尔特人命名的吗?在邓科姆、温契科姆、霍姆斯、坎伯兰、库姆等地,我们还可以看到凯尔特语cumb(=深谷::深谷)一词的构成,而在托尔克罗斯、托基、托灵顿等地,凯尔特托尔(=高岩或高峰;“高岩或山顶”一词的构成。英国著名城市多佛和约克的名字也来源于凯尔特语。罗马人占领了不列颠400年,直到公元407年,由于罗马帝国内部的外交困难,罗马人不得不开始离开不列颠。
公元449年左右,居住在欧洲西北部的三个日耳曼部落入侵不列颠。他们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乘船渡过北海,乘罗马帝国衰落之机,“一举入侵不列颠群岛”。他们遭到了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进程被拖延了一个半世纪:到六世纪末,岛上的原始居民凯尔特人在大不列颠几乎灭绝,幸存者要么逃入深山,要么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日耳曼征服”,又称“条顿征服”。这种外来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属于古代日耳曼人。子城市位于北欧、日德兰半岛、丹麦群岛和德国西北海岸。在罗马帝国时期,他们通常被统称为“蛮族部落”。他们从事畜牧业和狩猎,过着半游牧生活,早就知道农耕。他们的土地是氏族的公共财产,农业经营具有原始的流动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出现了氏族贵族和军事首领。他们的财富和权力在频繁的掠夺中急剧增加。军事领导人名义上由人民议会选举产生,但实际上都来自同一个家族。恩格斯曾把这种氏族和部落管理制度称为军事民主;他写道:“它被称为军事民主,因为战争和发动战争的组织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生活的正常功能。邻居的财富刺激了各族的贪婪。这些族群将获取财富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在他们看来,掠夺比创造性劳动更容易,甚至更光荣。以前的战争只是为了报复侵犯,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足的衣领;鉴于战争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已成为常规占领。”这些所谓的蛮族,在摧毁当时罗马帝国的奴隶制,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诞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征服不列颠后,盎格鲁人主要占领了亨伯河以北的地区。撒克逊人主要占据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地区;朱特人主要盘踞在肯特郡和汉普郡南部);在英格兰的东南端。而位于英格兰南部,靠近今天朴茨茅斯的怀特岛,形成了许多小国。7世纪初,这些小花园合并成七个王国:南方的撒克逊人威塞克斯、苏塞克斯和埃塞克斯;麦西亚、诺森伯里亚和东安格利亚,东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鲁;东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王国。各国争夺霸权长达200年;英国历史上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七权制”。这三个日耳曼部落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但都属于低西日耳曼。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三个部落在语言上基本相似。他们都使用一种叫做Runic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常用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线组成,因此可以刻在木头或石头上。它是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发展而来的北欧文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英语民族,他们的方言也逐渐融合,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这是古英语。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迁徙和征服而形成的。
那么英国和英格兰这两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凯尔特人习惯称征服他们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为撒克逊人。早期的拉丁学者模仿凯尔特人的习俗,也把这三个日耳曼部落称为撒克逊人。,并呼吁英国他们征服了萨克森。到了七世纪,森伯里亚和麦西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急剧上升,但在这?你怎么了?你在开玩笑吗?⊙д䉜S?/FONT & gt;李昂和盎格鲁指的是所有三个部落和他们在英国占据的领土。随后,李昂和安格利亚在拉丁作品中分别取代了萨克森和萨克森尼亚。公元700年,所有的人都把不列颠岛上通行的语言称为Englisc(盎格鲁人总是这样称呼他们使用的语言),三个入侵的日耳曼部落合称为angel cynn(=盎格鲁人的同族,即“盎格鲁人的家族”)。在公元1000年,整个国家被称为英格兰。由于语言内部发音和拼写的演变,英语和英格兰变成了今天的英语和英格兰。
追溯英语的历史发展时,我们通常分为三个时期:(1)古英语,从450年到1150年;(2)中古英语,从1150到1500;(3)现代英语,从1500到现在。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经常把1500?/FONT & gt;1700的英语叫“早期现代英语”,1700至今的英语叫“后期现代英语”。当然,这个阶段不是绝对的,但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英语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论汉语的起源
生煎
张(1868-1936,号太炎)可能是第一个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象声词的学者。在他关于国家遗产平衡的书中?《语言的起源》主张:“语言不白起,称马为马,称牛为牛,绝不能任意称呼”并找出汉语中许多拟声词作为例证:“为什么说‘喜鹊’?又叫“即足”(按“即足”为反正切法表示音);为什么说‘麻雀’?称其声‘错’也;你为什么说“乌鸦”?叫“丫丫”;为什么说‘野鹅’呢?据说它的音“岸”也是……”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很多拟声词,“拟声词”是语言起源的理论之一,但是拟声词只能指有声的东西,范围有限。非浊音的东西怎么指代?
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最早举例说明了汉语词汇‘音近义’的现象。1921他写的《从读音看中国文字的来源》('迪'梁启超《饮酒间集》第36期第37页中华书局1936)中列举了许多说明“音近义”的例子,如“音是”17。“上面提到的83个字都是用‘m’字发音的,它们的意思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则:一是客观上,那些很难看到或看不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状态的微妙黑暗;二是主观上存在一种生理或心理上未知的观察状态。”今天,这些都是间接拟声词(音韵联觉)的例子。
陈力(1810 ~ 1882)大概是最早提出声象表意的。他在舒冬学习秘书?小学》(见三联书店舒冬读书书记陈力,1998)说:“盖世界之象,则见之有意向,欲达之有声音。意义,像事物和结构;说话的人就像宣布他们的意思的人。比如‘大’字大,‘小’字小,‘长’字长,‘短’字短。再比如'酸'字如吃酸,'苦'字如吃苦,'辛'字如吃苦,'甜'字如吃甜,'咸'字如吃咸。显然,这些例子很牵强,有点类似于西方18世纪‘丁咚’语言起源理论的假想例子:“拜拜是分别用嘴唇和舌头挥手告别的手势”(见Crystal,D.1997《剑桥语言百科全书》,P.291,剑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难以令人信服。
赵维森提出形声表现是汉语生成的基本规律:“如果说汉字的基本生成机制采用了象形表现,那么汉语的基本生成机制就采用了形声表现。”"汉语拟声词可分为直接拟声词和间接拟声词."直接拟声词表达意思有三种:1。“语言参考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各种声音现象”,即“以声为音”,产生了大量的拟声词。2.“人类感叹词的语言参考”。3.“对具有声音属性的事物的语言指代”,“比如‘火’的发音就像野火呼啸的声音”“黄金的发音就像敲击金属的声音”。间接形声字表达有两种:1。“一般是通过特定的口型或者发音时口腔内气流的不同运动方式来模拟事物的运动状态,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指称。”比如,“‘打’指的是一个有力的动作,所以发音也更用力、更响亮;‘杀’这个动作的结果是尸体分离,发音时上下牙齿相互分离,口型由小变大;‘居’的运动结果是由散到合,所以用口的发音来象征……”2。“因为发音会引起嘴和面部肌肉的运动变化,所以具体的发音方法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表情;而且发音不一样,声调风格也很不一样。正是通过具体的语音、表情、声调风格的组合,用形声字的表达方法来把握和命名事物的一些抽象属性和一些非实质性的现象。这是汉语中用形声字表达意思的最奇妙的方式。如果“悲伤”藏在灵魂深处,有悲伤的人会表情呆滞,眉头紧锁。悲伤的声音来自喉头深处,表情就像发音时悲伤的状态。”“乐”的意思是喜悦,它的发音是轻松的,它表现出一种快乐的表情……”(见赵伟森《中国世代基本法》,人文科学,2001 1,94号,香港)直接象音本来是清楚的,任意性鼻祖索绪尔也不能否认,中国世代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正如作者所说“最美的音乐是美妙的”,这篇文章为间接图像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描写(西方语言学家通常把这类符号归为修辞),但对于语言起源的科学探索,有太多的想象因素。比如“仇”念出来就有一种悲的状态,那么我们要解释“仇”字怎么办?有仇恨?同样的发音怎么会有不同的状态?
李海霞:“声像是我们使用的一个新概念。指声音对意义的象征作用或云音的象征意义。在一种语言中,哪种声音(包括音位、音位组合、单音节和双音节)代表哪种意义,往往有一些固定的搭配关系,这就是音象。声音和图像来自原话。当一个造词者把一个他认为“合适”的声音和一个意思结合起来,第一个声音形象就出现了。但此时是个人的,偶然的。当第二个人模仿这个词创造一个具有相关意义的新词时,一个常规的声音图像就诞生了。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相关的意义放在这个声音或与这个声音相似的符号下面。”后来她做了两次命名实验,做了逻辑推理。“既然我们承认孕育词来源于对母词的模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承认原词也来源于某种模仿呢?”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遵循着从已知到未知的路径,除了创造原始的文字:音义任意组合,毫无意义。”(李瑟娥·夏海,《中国动物命名研究》,第237页,巴蜀书局,2002年)。
朱文俊在他的著作《人类学主题研究》中详细叙述了(没有指明出处和时间):“理查德·佩吉特在汉语、波利尼西亚语和闪米特语中发现了大量所谓的手势象征”,“他认为这些词语反映了发声器官模仿外部世界的动态和轮廓的能力。而且,交流本身似乎起源于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整个人体的姿势反映了原始生命的基本动作,发声器官的肌肉只是将这些姿势小型化了。换句话说,肌肉运动引起的发音产生理想化的词,如‘卡’表示喉咙中舌根收缩对物体的阻碍”(参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研究》,第39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他接着写道:“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人体的发声器官,如舌、唇、齿、腭、声带等。,在表达中起关键作用。在多感官综合感官因素的控制下,它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模仿自然事物的形状、特征或声音,在这种再现行为中产生的声音自然会与被模仿的对象产生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种声音不再是任意的,就像书写符号一样,是人类规定的。自然,与观念相联系的声音,是人类表达链条(自然物-感官-综合感受-发声器官-模拟声音-自然物再现)中的一环。”“关于汉语元音和辅音的象征意义,请举例说明:1。音量发音时,舌位向后、嘴大、气流旺盛或有时伴有鼻腔* * *音者,体量较大,如[a][o][u]元音及其组合”;“但如果舌在前,口窄气流细长,形体小,如[e][i]元音及其组合(根据原理,[e]象征音量大于[i])。”"2.男女的命名不仅要看词义,还要看音质。男人要想威严、刚毅、勇敢,就要选择响亮、浑厚、有气势的声音,如[a][o][u]及其组合音,偶尔带鼻音”;“女儿家是精致、柔顺、纯洁等。,所以要清脆悦耳柔和,发音时呈小口状,[i][e]主要与其他元音或清音辅音组合。”"3.动态a .喷发时气流被嘴唇、舌头、牙齿、牙龈等器官阻挡,从而冲出口腔,由此产生的声音往往象征着与空气或液体有关的人的突然行为或大自然的快速运动。”“b .发摩擦音时,向外的气流被舌头和嘴唇肌肉的运动所阻挡,从狭窄的口腔缝隙中挤压或摩擦出来,所以产生的摩擦音往往象征着被挤压物体的运动或运动物体(或人体)接触表面的各种情况”。“c .开合……一般嘴大的音象征扩张,嘴小的音象征收缩。”“还有一些其他类型,比如舌头缩回,嘴唇紧闭,气流受阻,鼻腔被压出,所以发出的声音被形容为生闷气。”4.形式a .中空体的舌根聚拢,先闭唇,口中空,气流先后从鼻腔和口中喷出,这样形成的音象征一些容器”;还有一些声音是由舌尖和上牙龈阻挡气流并将其从鼻腔和口腔排出而产生的...它们也有同样的象征意义。”b .上下位置有些声音通过舌尖、舌面或舌根的聚散来象征一个物体的位置”。(详见朱文俊《人类学语言学研究》,第40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上两种理论有着相似的含义:发声器官有意无意地模仿自然事物的形状、特征或声音。模仿产生的声音与被模仿的对象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象征性的。
蒋在解释形声字“既有音义又有象义,是形声字的词源”时写道:“人类发音机器官的运动与思想密切相关。大概发声器官运动的时候,至少有两种感觉:一种是触觉,比如唇对唇接触,舌对齿接触等等。二是运动感,比如舌头的上下,嘴巴的开合。接触部位有宽有窄,程度有宽有紧,所以产生不同的触感,每种触感都伴随着一种微妙的情绪;每一种运动感都伴随着一种微妙的情感。这两种情绪都直接表达意义。因为人类用嘴来模仿意思,所以出现了发音。发音的建立,一方面是有概念的,另一方面是刻意利用了口势。到了概念词出现的时候,基于其劳动生活建构而积累的经验和习惯,使得舌头的准潜在动作根据概念词所属的劳动类型做出了恰当的手势。表达什么概念,做什么手势;有任何口型手势时会发出什么声音。概念贴近嘴,音贴近嘴,所以音贴近意。词源或音根是在口头潜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的。比如嘴唇捂嘴的时候,气会从鼻子的口势说一些晦涩模糊的话,嘴唇的口势会说一些触动配合的话,嘴唇的口势会说一些分离的话,舌头的口势会说打击前进的话,舌头会被挤压起来, 而且摩擦气流的口势会说小而散的话,舌头会被压上去,气会靠近鼻子的口势。 然后他分析梁启超引用的83个字,全部以‘m’字的读音为例(参见蒋《汉字的构成与性质》,第258页,文改出版社,1960)。
蒋(1898 ~ 1986)曾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的助教,继承和发展了梁启超的“音近义”理论研究。《汉字的构成与性质》写于1956,可能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读音源于口语势的人。因为他的研究侧重于文字学,用“口势拟声词”来解释为什么音根与音义相关,他可能并不关心语言学中间接拟声词的讨论,也无法进一步与语言的起源相关。文革初期,我迷上了“文字改革”,查阅、复制了大量文字学资料,注意到了这一部分。近年来,许多关于语言起源和词的理据的文章被发表。蒋先生似乎没有提到的工作。特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