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八年(1)-草案-草案-草案

从1975年7月底到1984年4月初,我在延安大学工作了8年零8个月。

毕业于西北大学,通过统一分配来到延安大学(以下简称焰炟大学)。

统一分配是指绝大多数学生从哪里来就去哪里,回到所在地区、县、单位,只有5名学生由学校直接分配到省级单位和高校。我被分配到焰炟大学,说是统一分配,但实际上我从哪里来就去哪里,回到延安,只是从一个生产队到了一所大学。

不算插队,焰炟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场。

焰炟大学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恢复建校。实际上只是继承了党中央1941年创办的延安大学的名称,所以建校的历史自然要追溯到战争年代。

来学校后,我被分配到马列主义党史教研室。

这个室负责全校的公共政治课。当时的老教师有:严雪原、郑生寿、王炎、、、,还有刚从政教训练班毕业的傅、刘东真。

同时参加的还有五个人,西大的袁,我自己,,陕西师范大学的周,韩,穆希凡。根据他们的专业和我的学术兴趣,分成教研组,承担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的教学任务。我分在党史教研组。

看着杨嘉玲。

那些年,晴天早上起来,我总习惯打开后窗,深吸一口窗外山上飘来的泥土的芬芳,远远望去,被山坡遮住,只剩下顶角的中央礼堂,想着党中央在延安13艰苦奋斗的光辉。

毕业分配回到延安,来到这个坐落在杨嘉玲沟口的校园。我在这里工作,在校园东南角住了近4年,被严老师称为“东南亚”。

延安大学创建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是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它在50年后重新开放,并且仍然使用它的名字。70年代中期,延安大学已初步发展成为拥有汉、政、宗教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的省级地方院校。

校园背靠杨嘉玲,面对延河,地势开阔,环境清新。是学习和研究的好地方。走进校园,一、二斋的化学楼、物理楼、大操场、办公楼、职工宿舍依次建成。东面还有一排排沿山坡而建的窑洞,在校园外远远望去就是学生宿舍,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在校园里工作生活,不用工作,有利的天气和地理条件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附近逛逛。虽然很多山和文化景观都被参观过,但杨嘉玲是最喜欢和最方便的地方。

杨嘉玲,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的办公室,走进杨嘉玲沟口,迎面而来的建筑映入眼帘。大多数时候,我习惯先去中央礼堂。进了院子,在松树旁草坪旁的石桌凳上,和你一起细细的读着书,却也是清晨或傍晚。其他时候,进了小院,经常被远方的游客打扰。所以我有时会主动和游客攀谈,以志愿者讲解员的身份向身边的游客介绍我的历史趣闻。

游客很少的时候,我经常无数次走进中央礼堂和袖手旁观礼堂的后座。简朴陈旧的会场依然庄严肃穆,默默凝视着前方主席台的装饰,毛泽东、朱德的照片,七大会徽:“在毛泽东旗帜下胜利前进”。似乎毛主席正在作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即将诞生。让我们迎接这伟大的一天。”我无法停止回忆那段历史,那段党的正确性和辉煌。

出了礼堂,东侧门就是七大的入口。从这个门,过了小桥,左转进入另一个院子。这是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办公室。多层建筑的两侧像飞机一样向外伸展,被称为“飞机楼”。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一楼会议室举行,房间里有很多会议的照片。座谈会引导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文艺方向,使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房,深入生活,奔向抗战前线,出版演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从小院出来,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就是毛主席和多位中央领导人的办公和住所。他们住的窑洞和当地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在一个土坯墙围起来的小院里放了一个哨兵。我经常和同事坐在总统院外石桌旁的石凳上,回忆总统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谈的情景。“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历史判断是多么正确,多么有远见。

站在主席故居外,看着下面的田地,插队上学,毕业分配,回到延安。这个地方,我呆了三年,是我走上社会的起点,现在是我教育事业的起点。过了近九年,我在这个地方学习、教学、生活。虽然岁月流逝,但我对这座山念念不忘。杨嘉玲永远在我心中。

首先,打开甘泉的大门

刚来学校的时候,教研室在办一年的政治教育培训班。同学们来自全省各地的党政军企单位,年龄和我们差不多。他们主要是老教师授课,我们参与教学辅导。

1975年底,教研室的几个老师带着全班来到甘泉县,住在县委党校,在县招待所吃饭,专心学习,批判“右倾信念作风”,在县城外的农田里劳动了几天。

根据计划,每个小组需要单独到农村实习。从学校出来,行李没准备好,借了辆自行车回学校。这个时候小伙子就认真的开始长途骑行,一把劲的来回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骑行带被推到秋艳山上时,冷风钻进了我的后背,灌木丛中突然传来野鸡翅膀拍打的声音。看着阴沉沉的山谷,我一个人,想起丞相曾在此遭到敌特袭击,不禁机灵,迅速一路滑下山去。

带一个队下到富村公社的一个村子,住在村小学,吃一顿馅饼。任务是调查,写调查报告。现在是寒假,学生们分别接受任务。去老家吃一顿馅饼,是了解村子更多的好机会。村里的小学老师是个年轻的娃娃,对我们很热情,提供了很多村里情况的信息。在他的办公室洞穴里,他挑灯夜战,一个同学写研究报告。

这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和这个同学张去公社做生意,赶上了公社灶里的饭局。当地的米饭和炖野猪让我们吃了很多。

天色已晚,所以我呆在公社的房间里。躺在烧了煤的石板炕上,抽着烟舒服地打嗝,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半夜被热炕头吵醒,我没事。我用了半床被子当床垫,张却在我摸屁股的时候痛得叫了起来。在灯下细看,我屁股上烧了个泡泡,让人哭笑不得。

第二,农场锻炼

1976开学后,全国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首先,他们参加了学校安排的在梁青山顶寺庙遗址旁边的平地上挖掘高射炮阵地的工作,然后他们参加了学校的各种纪念活动。然后就接到了教研室的通知,让我去农场工作锻炼。

此时,全国党政机关,贯彻“五七”指示,几乎都建设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业基地,其中不少还冠上了五七干校的名号。

我们学校的这个基地也是如此,它叫焰炟农场。

这个农场位于甘泉县富村公社,在四川主干道的一个转弯沟的顶端。

接到通知后,我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行李。10,一个教员坐在卡车里,旅途尘土飞扬,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