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规范化管理43页

1.树立依法管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具有双重性,既要相对地约束和限制学生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又要通过适当的管理来维持特定的秩序。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律、道德、纪律观念,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在于后者。现在国家在提倡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要在法制化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保障。高校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肩负着传承先进文化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政工人员和辅导员首先要有法制观念,在工作过程中要依法行使职权,不要情绪化,不要滥用职权,不要超越法定权限甚至违法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程序实施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依法依规进行管理,杜绝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政教人员或辅导员的管理规则。有了规则才能有好的环境。学生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既要符合国家法律精神,遵循学校管理者的意志,又要充分征求和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使大学生在实现科学有序管理的同时,受到教育,自觉参与管理活动。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遵循程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可以说,很多因学生利益纠纷而产生的管理不规范和矛盾,都是不按程序管理的结果。标准化管理要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基本环节都有章可循,尽量少掺杂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大学生奖学金的评定,是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排名来确定的。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对等级比例、思想政治表现、活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固定,每项活动累计分数划分明确,每个学生的加分情况要在班里公示。如果在颁奖过程中不按程序办事,随意加分或者私自提高分数,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也不能起到颁发奖学金的示范作用。可见,按照管理程序精心组织实施,是大学校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保障。

3.强调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不难发现,少数大学管理者垄断了所有管理事务,学生无权参与管理,或者虽有此权,但由于没有可靠保障而流于形式;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没有一定的标准,或者虽然有一定的标准,但只是管理者的工具;学生管理主体和权限不明;学生和学校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学生的权利和自由无法得到适当保障;学生管理缺乏程序性规定;学生权益受损得不到保护,等等。这些是高校学生管理“人治”状态的突出特点和必然结果。因此,少数高校必须调整学生工作的管理理念、活动和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现代教育价值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加速,都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客观要求。此外,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也是学生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减员增效、遏制腐败的客观需要。

实现法治的目标是将高校学生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实行严格管理。

管理,避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自由,但学生管理仍应坚持“百年育人”的教育理念,切不可无原则。

并且迁就学生的一切不合理要求。

4.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

大学生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实施者是辅导员,辅导员的素质、修养和工作经验决定了其工作水平和效果。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群体。由于他们年龄特殊,生活经历相对简单,思想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举动,给规范化管理带来困难。有时候,大学生的出格行为并不是故意的,还有情绪冲动、侥幸心理、赶时髦等。可能使他们违反纪律。如果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不认真分析,区别对待,管理是可以做到的,但真正的育人目的是达不到的。比如监考过程中,有学生想作弊。如果辅导员允许,学生就会作弊,最后会面临留校察看和勒令退学的严厉处罚。虽然对这位同学的处理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警示作用,也加强了纪律和规范管理,但是犯了错误的同学很难恢复,也失去了很多人生进步的机会。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会在他出轨的前期采取果断措施,对他进行警告和监督,然后在事后对他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救命”的作用。

5.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标准化管理的首要问题。将人文关怀融入学生管理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个体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这使得政治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经典

在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面对众多的思想包袱和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人文关怀,给予更多的引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引导,才能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大学生规范化管理,政治工作者或政治辅导员需要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法育人,管理服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