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皇冠

葛均波。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8 7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和技术创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状动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状动脉疾病介入策略、冠状动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谭生命科学奖”、“舒兰医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

葛均波是医生,也是病人。

他主动伸出了左臂。“你看,我的胳膊还是不直,有点弯。”

关于这件事,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山东五莲人葛俊波,小时候调皮捣蛋摔倒导致手臂骨折。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一些治疗后,小病人没想到三个月就好了。

事实上,当他在骨折后1个月拆除石膏时,他的手可以移动,但无法将食物送到嘴里。这可急坏了葛俊波的妈妈:“这孩子这么残疾,以后找不到媳妇怎么办?”于是,我妈查询了很多“偏方”。吃了鸽子后,她吃了一只老母鸡,喝了多种草药,但毫无起色。

最后他们决定去隔壁县城求医问药。那里的老中医给葛均波服了一剂草药,在他的胳膊上“摸索”,突然嘎吱嘎吱地推了一下。随着这一举动,他的手臂恢复了正常功能。

时间久了,考上医学院的葛俊波才知道,这是骨折脱位。可惜前面的医生只接了骨头,后面的医生接了关节。要彻底矫正,必须再次断臂。就这样,葛均波留下了这个小小的“残疾”。

“医生有善心,但医术真的不一样。当然,我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可以说,葛均波从医的初心,就来源于这段当病人的经历。

01

爱看武侠小说

山东人有很多习惯和爱好,比如煎饼,大葱,馒头,武术。

葛均波是学武术的,但他也承认,小时候练武不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因为爱管闲事。“练过武术的人,打架的时候更有底气。”

他喜欢看书。小时候,他几乎看遍了身边能找到的所有小说甚至手稿。

「武术+读书」的组合是怎样的?答案是:爱看武侠小说!

金庸武侠小说直到现在还是葛均波的最爱。他自豪地说他能“倒背如流”!即便如此,偶尔闲暇之余,他也经常拿出来翻找,美其名曰“审查人名”,被妻子嘲笑。

“他是个天才学者,也是个武术奇才。他的师父和汪汪都已经很会武功了,但是灵儿,比这两个师父厉害多了。任何一个普通的小把戏到了他手里,自然赋予了巨大的力量。了解他的人都说,这些武功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靠教和努力学习就能达到的。”

——摘自金庸武侠小说《八龙》

葛均波的命运转折是从文革刚结束的高考开始的。面对命运的转折,他说:“学古人,但仍不敢存任何希望。”

考完试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小学老师,一个月9块钱的工资。不知道,我才当了57天的“孩子王”,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送到了他手里。

19' 79年的秋天,葛均波离开了家乡,走进了医学院的大门。葛均波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8 8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心内科,并被保送至德国美因茨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02

根永远在中国。

65438-0993年,葛均波跟随导师阿贝尔先生在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65438-0995年在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担任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的学术成果丰硕。当时超声技术在医学诊断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将超声探头放入血管进行诊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葛均波的工作之一。在此之前,医生虽然可以通过造影技术看到血管的方向,但是看不到血管内壁,而超声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意想不到的突破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星期天。留学生的周末活动种类不多,聚会,打牌,逛街,泡办公室。那个周末,葛俊波一如既往地钻进单位资料室,满满一桌子的病例、心脏超声图片、参考文献、论文。

不经意间抬头,他从超声波图像上看到了半个“月亮”。他的心砰砰直跳。

继续转,咦,还有半个“月亮”?他的心越来越紧。

一口气翻看所有图片,原来所有心肌桥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都有半个“月亮”,而其他超声图像没有!

“直觉告诉我,我可能发现了什么!”虽然是周末,但葛俊波还是马上联系了正在家里休息的老师。老师同样感到惊讶和兴奋。经过一番讨论,这两个人形成了一篇论文。

当全世界的医生都能根据“半月形现象”一眼诊断出心肌桥引起的冠状动脉缺血,并能明确区分它与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时,当疾病的诊断效率和诊断准确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时,“葛”就出名了。“半月现象”或“格哈特现象”已成为心脏病学中一个流行的新术语。

谈到这一发现,葛均波回忆说,其实早在发现“半月现象”的4年前199,他就发表了一篇论文,附图上有“半月”的图片,发表在美国最好的心血管杂志《循环》上,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对于这个发现,葛均波承认自己是幸运的,但他相信幸运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也常说,“很多发现不是有意被发现的,只是偶然有了一个灵感。”

——摘自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

获得诸多成就和荣誉,并不是葛均波在德期间最深的体会。

在使馆教育处召集的一次各社团负责人会议上,葛均波认识了一位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后又去了日本和德国的同乡。他发明了一种可折叠电视。

葛均波建议:“你的发明可以在中国生产。不然我们总是跑在别人后面,一下子就追不上了?”老乡告诉他,他和公司签了商业保密协议。即使不在这家公司工作,几年内也不能把技术泄露给外企。

老乡的话对他触动很大。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服务,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是他想得最多的话题。

葛均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都很顺利。10个月后,我的表现得到了导师阿贝尔教授的认可。他陪我去劳动局等部门办理行医执照和工作证。在他的支持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后来,我郑重地向阿贝尔先生提出了我想回祖国工作的愿望。”

阿贝尔先生一开始愣住了,然后脸涨得通红。他甚至有点恼火:“太不可思议了。我为你做了一切。你的主任位置甚至想和德国专家比试,现在你却要放弃,离开我...好好想想,明天见。”

第二天,葛均波对导师说:“我非常感谢你,阿贝尔先生。没有你为我创造的条件,我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过,我打个比喻吧!如果你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你不是想让她一直陪着你,而是想让她嫁个好人家。你女儿未来的荣耀也将是你的荣耀。所以,你肯定不会反对我回祖国工作。”

亚伯先生回答道:“我昨天回去和我妻子商量了一下。你在我家住了三年多,我老婆实在不忍心让你走。”不过,昨天终于想通了。我想我想太多了。我得为你考虑一下。我会保留你的办公室。如果以后遇到不顺心的事,还可以再来这里。"

2002年,葛均波访问德国时,阿贝尔先生还保留着他的办公室,连电话也是按原样摆放。葛均波被德国人冰冷的外表和热情深深打动,但他知道自己的根永远在中国。

03

医生的仁慈

——摘自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199年,葛均波作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回国,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虽然这是他的母校,但那时候,他在同事眼里还是个外来的“和尚”。他觉得杀老鼠,做实验,发英文论文都可以,但是临床表现就不好说了。

在抢救一名休克病人的过程中,大家都找不到深静脉进行插管。葛均波说:“我来!”插管属于国内外科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工作,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承担后果。葛钧波的完美实现。

大家都说:“看来这个医生不能只杀老鼠。”葛均波能治别人治不了的病,葛均波能处理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认可,渐渐找回了久违的感觉。

得益于精湛的技术,葛俊波就像战场上的突击队队长,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取得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支持了中山医院首例成功的心脏移植手术和首例冠状动脉内照射治疗技术;国内首次采用高频旋转磨削术开通完全闭塞的冠状动脉,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首例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国际首例“逆行钢丝吻技术”。

当葛俊波这个名字成为业内“最高难度”的代名词时,他展现了另一面。

多给年轻医生机会,多传授经验,是葛俊波从医以来一直践行的原则。“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操作。只有提高医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才是最终让患者受益的可行之路。”

作为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葛均波带徒弟的首要标准是“看他像不像博士”。在一次研究生复试中,葛俊波通过“设一套”想出了一个“真人秀”题目。

当天,参加面试的准研究生被告知在医院门诊部集合,然后老师带队去图书馆。就在大家到齐,准时出发的时候,一个从学生前面经过的“病人”突然病倒,倒地不起。此时带队的老师说了一句“我去找人帮忙”,然后避开了现场。留下这些学生和这个冒充医生的病人。

结果大部分同学都选择自己去图书馆的面试办公室,只有两个女生决定互相帮忙把“病人”抬进急诊室。

让学生们万万没想到的是,5道面试题的第一题是:刚才在门诊有人生病了,你是怎么处理的?按时面试的同学只能如实澄清,因为怕迟到,怕迟到,只好走了再来。虽然救死扶伤的两个女生耽误了面试,但是她们得到了导师的加分。

在医患关系更加紧张的当下,当“帮还是不帮”成为一个社会命题,现场有医学生问:“当医生就等同于踏入法庭吗?”对此,葛均波淡定地回答:是的,其实做任何工作都是进法院的一步,因为大家都是在法律框架下执业,依法行医,没必要有罪。学医的初心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考试。

04

蹲下的葛俊博好帅

2065438+2006年3月31日,葛钧波乘坐UA836航班从上海浦东飞往美国芝加哥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休息时,飞机广播呼叫医生帮助,葛俊波立即来到乘客身边。据了解,该乘客一年前因房颤接受心脏复律治疗,起飞后约4小时出现胸闷、冷汗等症状。

经过初步诊治,葛均波评估,该乘客病情暂缓,飞机无需降落或返航。在接下来的10小时的飞行中,葛俊波每隔一段时间就对乘客的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直到顺利到达目的地。

葛均波说:“我们应该做,因为我们是医生。”

葛俊博平日里是什么样的?

考虑到患者坐轮椅行动不便,站起来搬凳子,亲切询问;“你能告诉我你怎么了吗?”因为病人伸腿不方便,他们一次次蹲到病人身边,就是为了仔细检查病人腿部的肿胀情况...

葛均波治疗的每一个病人都有“这个医生很不一样”的感觉。

葛俊博蹲下身子,真帅!对他来说,病人不仅仅是街对面需要帮助的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如果你是我的家人……”

看几个案例:

血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常会上升到225/ 130 mmHg,原因不明。70多岁的张女士就医时一脸愁容。葛俊波详细了解情况后,建议她做肾血管CT成像,并耐心解释做这项检查的原因。会诊结束,他又说:“先做个肾脏检查吧,请放心,几乎没有治不好的高血压。”这句话让张女士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面对患者,葛均波不仅治好了心病,也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王先生在七十年代末被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是否接受手术一直困扰着他。在仔细评估了王先生的症状后,葛均波形象地比喻道,“你的病就像从五莲运粮到日照。出发时,你损失了30公斤粮食,但剩下的70公斤足够满足你的日常需求。这个年纪,只要不做重活,做不做手术都无所谓。”咨询结束后,王先生说:“院士们什么也没说,我就放心了。”面对病痛,葛均波绘声绘色地给了他一个“定心丸”的解释。

“两次房颤手术复发……”“我心慌,不想活了……”根据这位70岁老人描述的病情,葛均波说,“医学讲究人文关怀。既然你觉得这么难受,为什么不接受心脏起搏器呢?”老人说:“装起搏器需要定期换电池,我不想再受手术之苦……”葛均波院士说,“为什么不选择比现在的病痛活得舒服?生命只有一次。”后来,老人欣然接受了葛均波的建议。

门诊期间,忙碌的葛俊波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严谨,这不是对一个病人的特殊照顾,而是对所有病人的“标准”。

05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除了业务和科研,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的葛均波,也尽心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结合自己的工作人员,为卫生事业建言献策。

每年3月,葛均波都会在政协全体会议期间提交5份左右的提案,内容基本都与他的专业有关,比如教育、科技投入、医疗卫生、看病难、看病贵等。在他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看到问题,也可以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二孩时代,“儿科看病难”、“儿科医生短缺”日益成为社会的“痛”。针对全国很多地方儿科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此前已有多位来自上海的政协委员建言献策,而葛均波委员独特的建言方式就是用自己的故事提醒他们: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慎重。

“这是一个我不想谈论的故事。虽然我现在是一名心血管科医生,但其实我大学是儿科毕业的。为什么我会向TCT直播中国首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是因为我有儿科知识。”葛均波颇为失望。“我其实是被迫逃离儿科的。”

葛均波坦言:“医学上常说,十个男人比一个女人好,十个女人比一个孩子好。当时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感到非常自豪。”但现实是残酷的。葛俊波读完研究生分配到医院的时候,发现那里没有儿科!这迫使他重新考研,转内科。“我学了8年儿科。那时候,只要我有选择,我就不会改变我的家庭。但是没有办法。当时的国家政策是这样定的:取消儿科。”

多年后的一个校庆,葛均波回到母校却发现自己的儿科不见了,很难过。“一位儿科老教授整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他教的医生出去卖药没多久就上车了。老先生不解:我做错了什么?”葛均波感慨道,“国家的定位很重要。现在已经重视了,但是还不够。要真正办好儿科,需要一套措施。”比如医学院儿科成立后,要想保证生源质量,就必须保证好的就业前景,否则只能降分招人,生源质量很难保证。

“更重要的是,在制定与民生和人民相关的重大政策时,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多征询意见。”葛均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