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有什么特点?

蓝色多瑙河

美丽的城市不一定是依山而建,但一定是依水而建。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金陵有长江,古城有维也纳有多瑙河。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仅次于伏尔加河)。流经维也纳的水流缓慢,河岸郁郁葱葱,渔民络绎不绝。可惜,这里流淌的多瑙河不是“蓝色”,而是灰色。我不知道为什么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有“蓝色”这个词。可能那时候河水是“蓝色”的。但是多瑙河运河是蓝色的。多瑙河运河是维也纳为了泄洪而修建的,天蓝地蓝。夏天,多瑙河白帆点缀,店家在岸边放上三两棵人造棕榈树,假装这是一片加勒比海滩。

维也纳不仅靠水,还依山。平均海拔3000米的阿尔卑斯山,起于奥地利这一端维也纳西郊的缓坡。平缓坡度

绿色的地板,渐高渐远,消失在茂密的树林中。在缓坡的起点有许多人造的桥、池塘和雕塑。这棵树很高,但它并不高

这不是原始森林。偶尔有一两只鹿在缓坡上疾驰而过。

维也纳市分为23个区。阿尔卑斯山沿线城市的崛起是19区域,也是高档住宅区。维也纳所有的老房子都在这里。

房子虽然不新,但都有故事,周边风景也不错,所以房价不低。两室一厅月租在65438美元+0,000以上。

一个“随机”的锥形人。

德语中有一个词Gemütlichkeit,意为“随意”或“悠闲”,专门用来形容维也纳人不醉不梦,而是载歌载舞的特点。维也纳的生活节奏很慢,只是“六十而知天命”的闲适。通常,人们用手指来数节假日的到来。维也纳人的工资不算太高,但通常不用花太多钱。早在玛丽亚女王时代,她就为臣民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奥地利人不愁吃穿,留几个钱观光。维也纳城是一所“桃花源可耕”的学校

完全没有“莫道君未老先走一步,游遍青山”的感觉。

城市公园

\"(Stadt Park)(斯塔特公园)面积不大,位于市中心,是游客的必去之地。公园里的施特劳斯小雕像是游客游览维也纳的标志。雕像的模型是小施特劳斯穿着燕尾服,拉着小提琴。雕像原本是白色的,但不知道维也纳人是怎么想的,所以雕像换成了金色。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星星明亮地闪耀着。乐队在城市公园一首接一首地演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两三只孔雀飞到屋顶,正在演奏音乐。

在声音中起舞。各路游客络绎不绝,喝着当地葡萄酿制的美酒,进入虚幻空灵的世界。

维也纳的大学

维也纳有许多大学,其中最著名的是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大学成立于1365,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这个人就是哈布斯堡大公鲁道夫。1348年,德国国王查理四世模仿巴黎大学(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创建了海德堡大学。鲁道夫公爵拒绝接受,还以巴黎大学的模式创建了维也纳大学,与国王查理四世竞争。

维也纳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很不一样。美国大学大多是全新的。维也纳大学是欧洲为数不多的名校之一。

房子破旧了。它的原因是什么系统是不同的。在奥地利不用交学费,但是国家补贴生活费。大部分同学读书慢,刻意延长大学里美好浪漫的时光,1967年没拿到学士学位的也不少。

韦伯斯特大学是一所美国私立大学。除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美国最大的输出是文化,美是文化输出的第一位。

中国电影,音乐,小说,大学。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美国人办的大学(以前是北京的燕京大学和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学习)。美国人来这里办学不是因为文化侵略,只是为了赚钱。学生是摇钱树。为了吸引学生,学校承诺学生在维也纳修满一定学分后可以去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学校保证签证畅通无阻。韦伯斯特大学另一个重要的学生来源是联合国的雇员。新学期开学前,学校会来招生。韦伯斯特大学允许员工学习,这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名人知道什么?

奥地利在世界和欧洲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和瑞士这样的国家相比,它是富裕国家中的贫穷国家。大脑

地理位置曾经人才济济。维也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培育出如此多的音乐家。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是维也纳的居民。

名人故居前挂着一面小旗子,为游客指路。维也纳市中心到处都挂着小旗。希特勒年轻时也曾在这座城市寻求发展,并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近5年。希特勒后来变成了一个把甘昆翻了个底朝天的枭雄,所以他的故居前没有国旗。希特勒的故居还在,就是梅尔德·埃曼斯特拉斯27号,12。希特勒在维也纳穷困潦倒,20多年后,他“回到家乡”担任第三帝国元首。维也纳人山人海,街道欢迎这位奥地利流浪者。从新闻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街上人潮如海,手臂如林(纳粹敬礼),“万岁!\ "\ "万岁!”的欢呼声响彻天空。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按人口比例计算,二战期间奥地利的纳粹人数比德国还多。今天,在街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很难想象热爱音乐的维也纳人也

疯狂。

贝多芬小径

贝多芬小径位于维也纳郊区,附近几乎没有什么游客。也许是维也纳名人故居太多,游客没时间一个个去看。贝多芬小径在郊区,所以被冷落了。而且贝多芬出生在德国,后来搬到了维也纳,只能算是半个奥地利。

合适的地点和人。

莫扎特和海顿,两个不折不扣的奥地利人,都当过贝多芬的老师,贝多芬没有辱没他的遗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贝多芬之前,包括莫扎特和海顿在内的所有音乐家都受雇于王室或教会,贝多芬的作品和演奏令维也纳的贵族们着迷,并纷纷给予帮助。从贝多芬开始,西方音乐家开始靠赞助生活。

贝多芬故居是一栋两层小楼。院内旧居既无住人,也无陈设,很有“古有黄鹤载圣人上天,今有黄鹤”的感觉。

“楼”的意境。离它不远处是“贝多芬小径”,这是一条非常僻静的小径,草侵小径,两旁是树,一条窄窄的小溪沿着小径流淌。透过树叶的缝隙,可以看到一片蓝天(维也纳几乎没有空气污染,公共交通非常便利,各种地铁、电车、短途快车遍布郊区;出租车比私家车先进,不是奔驰就是宝马,而且是全新的,汽车尾气的危害降到极少量。

晚年的贝多芬经常在维也纳乡间的田野小道上漫步,走着走着,从百花盛开的五月一直走到落叶纷飞的十月。十一月

维也纳进入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居民们都呆在室内。否则,乐圣可能会有更多的传世佳作。贝多芬的\ "

第五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皇帝协奏曲,都是在乡间小路上孕育出来的。贝多芬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边走边记。贝多芬一定走过许多乡间小路,可能是为了纪念他。维也纳人特意选择了一条安静的小巷,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曲径通幽,庭院幽深。

摩天大楼是美国风格,急着赚钱也是美国风格,但“发展”绝不是建一些高楼。维也纳有实力建摩天大楼,但慌慌张张地改变生活环境绝不是好事。

维也纳人也崇拜美国,连英语流利的亚洲人都有点害怕。但与大多数亚洲国家相比,维也纳人还是更有自信。维也纳人不喜欢高楼,所以现代的“国际城”(联合国在维也纳的分支机构)不能建在市中心,而是被请到郊区。维也纳到处都是砖石铺成的老街,曲径通幽。大部分居民楼都有很深的庭院,四周都是低矮的楼房,中间广泛种植花草,树木成荫。维也纳只有贵族的深宅,没有美国占地几公顷的豪宅。维也纳的建筑大多都有几年的历史了,外观也很陈旧(旧的维护的结果),但内部已经翻新,有电梯,有本世纪才出现的现代厕所。维也纳的许多新建筑没有中央供暖水。每个热水器不仅要烧热水,还要加热,这样才能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

维也纳是游客在欧洲游览的第一个城市。维也纳人把一座古城保护得很好,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入,赚的钱比建几个工厂多得多,财源滚滚。然而,这很可能不是维也纳人深谋远虑、精心策划的结果,而是维也纳人的“随机”,也是“静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