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自考”是否创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

65438至0980,北京在全国率先试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简称“中考自考”。不受年龄、学历、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入学考试,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安排学习和考试。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满足了改革开放后的人才需求。到1995,北京每2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参加了“高级自学考试”。

1.“高考”不分学历年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上大学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非常困难。但是,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祖国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单靠全日制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何况社会上还有很多努力学习的自学者。他们渴望通过严格的考试,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运而生。

据本报1980 10 31版《市政府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报道,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适当的考试制度,非全日制学习的,经考试达到与高校毕业生同等水平的,给予同等待遇。”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讨论教育问题时重申了这一精神。1980 10 10月29日,北京市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北京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消息经本报刊发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降低了报考门槛,所有具有北京市户口的公民,只要本人自愿报名,不论学历、年龄,都可以参加考试。成绩达到规定要求的,可以拿到基础课、专科、本科的毕业证书。一般来说需要考17左右才能拿到学士学位,考10到14才能拿到大专。

对此,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负责人表示,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开辟了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新渠道,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学习积极性,改变社会风气,促进业余教育的发展,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2.资料员成为首考“状元”

6月7日1981,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首次开考,第一门课是哲学。那一天,近3000名考生参加了考试。他们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干部、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中小学教师和待业青年。从年龄上看,大部分是年轻人,最小的十七八岁;有的人50岁左右,年龄最大的候选人是74岁的退休女教师。(1981北京日报6月8日1版,3000名立志自学的考生积极参加考试)。

在文科考生中,来自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信息员冯是“状元”,她得了93分。事实上,冯初中都没毕业,他只在研究所工作了两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冯深感自己知识匮乏,于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尝试开始自学:先是用收音机学习日语,几年下来,能够查找、整理日文资料,熟练地输入日文。1981,她考上了社科院办的业余大学。下班后,她得从工作地西郊的花园村去建国门外院部。虽然紧张辛苦,但她觉得自己追求的是对的,即使辛苦也觉得开心。(北京日报,第二版,1981 7月15日,人们坚持自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自学风”。从此,许多人都和冯一样,走上了自学考试的道路。

3.干部“自学热”的兴起

1983 65438+10月23日,本报二版头条《欢迎参加党政干部基础课》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了当时党政干部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愿望。

燕山石化公司市政工程公司专职团干部李贵镇在信中写道:我是一名团干部。我过去试着申请过几次“夜大”和“电大”,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被批准。党政干部基础课开课的决定,点燃了我心中的火。我决心制定一个自学计划,坚持下去,去考。

65438至099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工作人员热情解答考生的问题。柏寒/摄

为满足党政干部的学习需求,1983年,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了党政干部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基础课和业务基础课两大类,设有***12课程。此举结合了自学、官办学校和教育部门考试,已列入干部教育计划。(北京日报1983,2月19,1版《关于党政干部基础课考试安排》)

从此,在本市干部中兴起了学习政治理论、专业技术和文化的热潮。截至6月1983,本市已有39000多人参加了语文、哲学、法学、数学、工业经济、商业经济、金融、档案管理、英语、工业与民用建筑、农学、党政干部基础课等12专业的自学考试,其中干部占50%以上。积极参加学习的干部中,既有企业管理干部,也有党政干部;既有中青年干部,也有50岁以上的老同志。他们的学习意识越来越高,很多人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北京日报6月1983,6月14,1版《本市干部积极学习政治理论、专业技术和文化》)

1983 6月14,北京日报1版。

4.催生一批民办大学和社会辅导班。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兴起,催生了一批民办高校和社会辅导班。

1983年初,本市第一所民办大学燕京高级外国语学校开始招生。这所学校是由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创办的。他们聘请高等院校的退休或在职教师担任教师。学生毕业后可参加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大专学历。(1983 65438+10月29日北京日报2版燕京外国语学校招生)

1994年,在祥云教育中心,“自考”学生排队买书的场面相当壮观。袁/摄

1983结束,朝阳区民办人民科技文化大学开始招生。这所学校是由首都文化、教育和科学界的一些人发起的,期限为3至4年。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专业考试。(北京日报2版1983,65438+2月5日朝阳区人民科技文化大学即日起招生)。

自学成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些知名高等院校积极协助开办广播电视讲座和辅导班,许多单位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辅导班,为自学者创造学习条件。

2000年临近考试期,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生利用周末到补习学校上课。谢荣初/摄

据1997+15第6版刊登的报道《北京自考学生高考创新纪录的由来》显示,上世纪90年代,祥云教育中心开办的辅导班在北京颇有名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12,由北大、人大、北师大等高校300多名教师授课。学生可以选择任何老师上课。因为管理严格规范,学生参考合格率高,1996公共* * *课程一次通过率大多达到70%。

5.每25个成年人就有1个“自考”。

由于师资力量来自正规高等院校,考试管理严格,社会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硬”,货真价实。

65438至0986,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向20名自考高考本科生颁发学士学位证书。这些毕业生的学位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审定的。为了证明这些学生的学习质量,北师大中文系组成了专门的调查组进行跟踪。结果显示,这20人接受的问题难度与北师大本科生相当。他们参加了中文专业规定的18课程考试,全部通过,其中,15平均成绩在70分以上。对于他们的毕业论文,时任北大副校长的朱认为并不低于任何一所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的一般水平,其中有些,即使在大学中文系,也应列为优秀。(1986 165438+10月11北京日报1版《本市自学高考文科学士》)

1986 165438+10月11,北京日报1版。

事实上,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受年龄、学历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入学考试,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安排学习和考试,不仅满足了没有机会进入高校的年轻人的学习愿望,也给那些不能全日制学习的在职骨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报名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到1995,北京每25个学生。(1995 165438+北京日报10月24日1版,每25人有1人走进考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国外教育界的认可。截至1997,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明确承认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课程成绩和学历。(北京日报1997 4月23日1版《本市自学考试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

1997年4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如今中国教育繁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再是培养人才的主流,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精神却一直传承至今。

史料:北京新闻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如果你对自考/成考有任何疑问,不了解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了解自考/成考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先生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