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防骗能力
首先,常见的骗局
(1)高薪欺诈
最常见也最容易的诈骗就是高薪诈骗。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都有这种心理。他们觉得自己全副武装,真的可以进入社会大显身手,凭借自己的能力理应得到更高的待遇,却被金钱迷惑,无法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高估了自己。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他们想要的都不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而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并逐渐拥有高情商的人。所以,大学毕业生面对一个吹嘘日薪或周薪回报高的骗局,一定要冷静,不要因为一时糊涂就上当受骗。
(二)MLM欺诈
大学生被传销骗,往往是被自己最好的同学或朋友骗。比如我们找工作的时候,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碰巧说那里的工作不错,工资也不错。他只说了公司的大致位置,没有透露公司的具体名称或业务,而是先用高薪、待遇好等一些东西骗大学生,然后再骗。甚至训练洗脑大学生欺骗自己的亲戚朋友,极其严重。
(三)乱收费
一些公司通过乱收费来诈骗大学毕业生。在轻松承诺工作的同时,对大学生员工提出了各种要求,风险保证金、培训费、服装费、备案费等等。一般要求求职者交押金的原因是,一旦因求职者造成业务和客户的损失,求职者要分担。交完钱后,往往被告知招聘岗位已满,但钱不会退。另外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其实应该是用人单位承担的费用,求职者很少能通过后期的培训考核。即使通过了,骗子也会用各种苛刻的工作要求逼迫求职者退,收取的费用根本不会退还。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防骗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获取就业信息和辨别真假信息的教育。
高校要进一步拓宽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如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专栏或网站,及时更新就业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的最新公告等。同时,帮助学生鉴别招聘信息的真伪,警惕招聘中的一些异常情况,比如无缘无故接到所谓企业的面试电话,要特别注意他的个人信息是怎么得到的,并仔细核实网站上这家企业的信息。如果对方用手机联系学生,一定要索要对方公司的固定电话号码,并核实号码的真实性;正规的单位招聘一般会设在单位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当面试地点是出租房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2)认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合同时,一定要认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以及企业登记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签订的合同无效;其次,要看合同用词是否准确、清晰、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模糊的词语表达;然后,看劳动合同是否包含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要内容。,以免权益受损时毫无根据。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建设
对于高校毕业生,要加强对就业协议、学生成绩、各种获奖证书的管理,减少高校毕业生承担道德风险的机会,也要对求职作弊的毕业生给予负激励惩罚;还要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严格规范毕业生诚信管理,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对于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毕业生来说,要增强识别用人单位、保护毕业生合法利益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参加高校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应该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对于只招不聘,或者打着招聘的幌子进行违法活动的用人单位,要严惩不贷,并向社会公布不诚信单位名单,防止毕业生继续上当受骗。此外,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发布真实信息,让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双向选择,促使双方在就业市场中实事求是,不欺骗、不被欺骗,维护就业市场的和谐稳定。
第三,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被骗的现象,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都应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就业过程中注意甄别虚假信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大学生作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确保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