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7

郑东春云曰:“语录有异云(见二卷二七八条),与此稍异,故无所不能。”

[翻译]

信中说:“王先生注的《大学旧本》中,认为‘知’是‘知之于本体’,这当然与孟子‘献身’的宗旨是一致的,但朱也是指具有虚觉的整个人心。而他认为,敬业是因为知性,知识在于物。"

“敬业因知性,知在物中”说得对。不过,我在努力弄明白你的意思。你之所以这样说话,是因为你还没听懂我说的话。朱认为“一心、知性、知天”就是“重物、知”,认为“刻意、养性、理天”就是真诚、正直、修身,认为“早死、修身”是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仁的顶点,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我的观点与朱先生正好相反。“一心、知性、知天”是生来就知道、生来就会修行的圣人;“有心,养性,天道做事”,能学而知利者,是圣人;“不要英年早逝,修身养性。”有难则为秀才。能不能把“全力以赴的知识”当成知识,把“有意培养”当成一条线?突然听到这种说法,你会很惊讶。不过,真的没什么好怀疑的。我来一一给你解释一下。

心的本体是性;性的起源是天堂。尽力而为就是尽力而为。《中庸》说:“世间唯有至诚,方能尽其用。”他还说:“知天地之教,无疑是鬼神之质,知天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圣人,生而有知,行而安之的事情。

就是因为做不到最好,所以要加一个救养的功夫。心保持了很久,然后就不用再刻意保持了,那就可以说是专注了。“知天”中的“知”字,就像“知州”、“知县”中的“知”字一样。知州,那么一个州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事,知府,那么一个县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事。“知天”是自心与天道的融合。“侍奉天庭”就像孩子侍奉父亲,大臣辅佐君王,他们还没有与天庭融为一体。上帝给我的是心和性。我们只需要保存它而不丢失它,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像“父母皆生,儿女皆归”一样。所以我说,学习知识,受益是智者的事。

至于英年早逝,和保持初心的人不一样。保持本色的人,虽然一时做不到尽善尽美,但已经一心向善了。有时候失去自己的本色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他们保持本色。现在要求人无论早逝都要始终如一,这仍然是把早逝一分为二。用早逝把心一分为二,因为向善之心不可能专一。存养还是不行,何苦呢?当下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早逝的无常动摇善良的心。就好像说生死是天命一样。个人能做的,就是善良,修身养性,静待天命。这是因为普通人不知道命运的存在。虽然“天”从未与天道合而为一,但至少说明它已经知道命运的存在,它只是毕恭毕敬地服从命运。比如等待天命到来的人,就是不能真正知道天命在哪里,还在等待,所以孟子说:“这就是安顿。”“李”是“创世”的“李”,如“李德”、“李炎”、“巩俐”、“李明”。一般来说,“礼”从来没有发生过,今天才会成立,也就是孔子说的:“不知吾命,不思君子。”所以说:“知难而进也是读书人之事。”

现在把“专心致志,知天知地”当成“抓东西,知天知地”,会让初学者在做不到全心全意的时候,指责自己达不到与生俱来的知天知地,像圣人一样安分行事的境界。这简直是无中生有,让人迷茫,让人疲惫。现在知道事情的坏处显而易见。你说的“重视外在知识,忽视内在修养,虽然知识面广,但不切题”,不也是同样的毛病吗?这是学习中最关键的部分。如果你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你将在任何地方犯错误。这也是我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或被人当作笑柄,或陷入众口一词的境地,还喋喋不休的原因。

在我们的天性中,圣人就是任性,为所欲为。这就是知道该做什么,做他想做的事。圣贤致力向善,修其性,就是学知识,得利益;普通人没有坚定的行善志向。如果他们一开始就遵循圣人知行合一的方法,只是投身其中,往往就会成为他们的欲望。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也没有意识到天命存在于何处。这需要你努力工作,下定决心,致力于做好事,然后才能安定下来。

注释:

①“大学”古籍。参见《许爱旭》第一卷,注2。也就是十三经和礼记。程颐、程颢(字伯淳,号,1038-1085)和朱都对《易》的章句进行了改动。

(2)认识其本体。那就是知道。参见杨《大学古籍序》(第7卷,第25页)。

3敬业。《孟子》第七章,第一章说:“尽其才者,知其性也。”

④虚拟精神的感知。朱《中庸》序曰:“心之空灵觉,唯一也。”(《朱全集》第76卷,第21页。)

⑤心量。朱子在《孟子》第七章和第一章中注:“心为心之神。人都是有心的,不是全部。但不穷则盖,不尽此心之量。”(《孟子》注)

6知性。见注释3。

⑦吴歌。《大学》经文说:“知识在于物。”

八比。王本写的是“志”。

⑨修身养性。王本没有这个词。

⑩天寿。王本在此之下有“末节”二字。

见朱注《孟子》:“尽心知天,故使其合理;修自然,服天道,是有心的,所以也是做事的事。不知道原因,做不到;但是,如果你只是说得通,不去做,那你就不可能自己拥有。知天而不死,智穷力竭,为死而修身。有无穷的智慧,而我不自知,所以我仁者;有智无情,也会无法无天,不智。”(第一章注)“知无不言”,朱原注为“知无不言”。

圣人的事情。《孟子·冷》第七篇第一章说:“尽其才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守心养性,所以死。活得不够久,就修炼自己,所以才会成就人生。”朱注《孟子》解释说:“用《大学》序,知性为物之名。如果你尽力了,你就会知道真相。.....救,那他妈的又不放弃;养意味着适合,没有危害;事谄而不违。.....全心全意认识天空,所以使之合理;修自然,服天道,是有心的,所以也是做事的事。.....知天,不为英年早逝,而为尽智;能修德以死,是极仁者。”

生下来就知道要做什么。见第6条,注8。见《中庸》:“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知而知之。或稳妥地做,或有利可图地做,或勉强地做,其成功,一也。”

尽力而为。语言见《中庸》第二十二章。见《中庸》:“惟天下诚,以尽其能;能做到最好,就做到最好;如果你能善用人性,你就能善用事物;若能物尽其用,可颂天地之教;若能赞天地之修,则可参天地。”

文化句子。见《中庸》第二十二章。

知道《中庸》第二十九章天道之句。见《中庸》:“鬼神之质,无庸置疑,知天;神仙不为圣人所惑,亦知人也。”

都来句。《礼记·祭祀义》语。见《中庸》:“鬼神之质,无庸置疑,知天;神仙不为圣人所惑,亦知人也。”

立德,立言,立功。《左传》中的相公二十四年有云:“皇位上有德,然后有功,然后有言。”

我不知道这句话。《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章和第三章。见《论语·姚岳》:“不知天命,不以为君子;不懂礼,受不了;不知道说什么,就无法认识人。”

见《魏氏孟娟书》:“心之良知神圣。圣人之学,只对本良知。自然的人是圣人;不愿意这样做的人是圣贤;那些逃避无知并拒绝这样做的人是傻瓜。愚人虽极无知,但有良知,若能做到,与圣人无异。”(全书第八卷)

引领世界走向大道。参见《孟子》和《滕文公》的第3章和第4章。见孟子·滕文公:“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而一个人的身体,什么都准备好了,如果一定要自己用,那就是领导世界的方式。所以,要么努力,要么劳动;努力的人治理别人,努力的人治理别人;待人者吃人,待人者吃人,天下也义。”

静心斋成绩单(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2022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