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2010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内容
过去的一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抗风险、保增长的措施,经济逆势而上,取得了超预期的成绩。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决策部署,正视困难,趋利避害,科学应对,以保企业效益、保财政增长、保居民收入为重点,把2009年定为“项目建设年”,坚决实施“百千万工程”保增长,及时出台综合措施,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充分发挥3000万元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的效应,开展“温暖2009金融系统在行动”,落实“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全力打造战略投资平台,激活有效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4亿元,同比增长13.5%(估算,下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增长48.7%,增速创5年来新高。财政收入在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不含资金)581亿元,增长19.1%。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有效推进,工业增长质量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7亿元,增长20.6%。湘钢、季翔、江南、江璐技术改造加快,全创科技一期、徐宁科技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风电设备形成500台容量规模,全市技改投资达到250亿元,增长73.7%。四大战略性产业产值达到59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规模的55%。加强政策引导,设立专项资金,全力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全年超亿元中小企业33家,超亿元企业22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2.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4.7%。工业园区引领经济发展,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4%,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现代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巩固和提升。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22.5万亩,总产量达到654.38+0.5万吨。粮食连续六年增产,水稻复种指数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湘潭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典型县”称号。生猪出栏560.4万头,增长4.5%;湘潭县、湘乡市生猪出栏和外调继续领跑全国。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食、生猪、竹木、湘莲四大主导产业贸易、工农产值突破200亿元。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6.5万人,劳务收入增长10.4%。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九华工业现代物流园区、汤和现代综合物流园区等15个重点物流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10家企业通过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价。城乡消费市场继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2亿元,增长19.6%。着力打造核心商圈,单体面积1.2万平方米的全省最大购物中心——交口BBK购物广场建设竣工开业;启动13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网点396个,新增消费2亿元。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中国(湘潭)红色旅游论坛成功举办,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3.7%。湘乡东山学校旧址获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取消湘江一、二、三桥收费站和市区二级公路4个收费站,解决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呼吁多年的难题,优化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对外形象,促进了居民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全年上牌汽车达到2万多辆,是2008年的两倍多。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自主创新在保增长、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湘潭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居全省第二位。力争列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56项,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6项、重大科技项目3项,增加销售收入47亿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质量兴市、标准化强市,工矿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前列;主持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湖南地方标准19;27个产品获湖南名牌。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分别在九华和高新区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建立风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构建“立体环保”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推进节能减排科技支撑“1126”项目,创造经济效益4.2亿元。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开展“湘江枯水期保水安全”等专项行动,完成《湘江湘潭段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编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2%,二氧化硫、镉、砷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完成。5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产,在全省率先完成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
过去的一年,我们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通信、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亿元。城际快速路弘毅大道全线建成通车,芙蓉大道即将完工,天一大道开工建设;覆盖城乡的5条城市干线公路建设全面铺开;湘潭、湘乡火车站改扩建、沪昆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潭横西线、长湘高速、韶山高速江南连接线、易俗河港区、铁牛埠港区二期建设进展顺利。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两个城市间“1小时经济圈”加快形成。涟水大桥已经开工建设。湘江风光带、复兴中路、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快。长株潭三市的通信升级到了电网,信息共享迈出了重大一步。
这个城市的品位明显提高了。强化规划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引领作用,增加市本级规划投入2000万元以上,实现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50.7亿元。对25条城市主次干道进行道路硬化和人行道修整;改造小街小巷79条;公园改造、景观道路建设等提升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脏、乱、差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开展集中“拆违”行动,拆除违法建筑1.3万平方米以上;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拆除违法户外广告5万多平方米,在17城市主次干道设置统一规范的店堂招牌。整合公交资源,新购139辆公交车投入运营。智能城市交通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并通过验收。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示范帮扶百村”工程,农村基础条件、生态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建成农村公路614.8公里,新开通行政村115个,通畅率94%。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7亿元,加固病险水库102座,解决了农村8.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8138户沼气池;完成119村农电改造任务。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1%。小城镇建设投资8.3亿元,增长11%;城市化率达到49.9%。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湘潭县、湘乡市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坚持先行先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两型”示范效应突出。充分利用建设“两型社会”的顶层设计成果,高标准编制了《湘潭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湘潭综合交通规划》等12个专项规划和《湘江风光带概念性规划》、《湘潭火车站规划》等10多个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规划促项目、带动投资的可喜局面。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九华、昭山、天一示范区改革发展全面启动,赋予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和高度灵活的用人自主权。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步伐明显加快。九华示范区现有企业137家,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2倍以上、5倍和1倍。昭山示范区保护性开发建设得到加强,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天一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施集体土地“首征”,完成竹埠港区8.2平方公里土地性质变更,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交易网上招拍挂。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进一步整合盘活国有资产,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市“两化”投资、城建投资等公司融资50多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9亿元;新成立信用担保机构4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突破450亿元,增长40%,比年初增加6543.8+02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耕地和山区面积40万亩,涉及农民近65438+万人。增值税转型、成品油税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改革进展顺利。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突出招商选资和战略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增长22.4%;引进境内外资金超过6543.8+04亿元,增长20%以上。日韩机械电子、奥克兰县汽车及零部件、港澳台物流电子信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地区和行业招商取得重大进展。省政府批准在九华示范区设立湘潭台商投资区。积极参与“中博会”、“港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成功举办“2009湖南经济合作洽谈会暨第三届湘商大会”,湘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市境外投资企业达27家;进出口总额达65438.04亿美元,居全省首位。
一年来,我们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挤出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市财政投入实操经费2.3亿元,增长27%,实操后续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政府出资购买1000个公益性岗位,安排困难人员就业;开展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专项行动,新增就业岗位8.4万个。在全省率先设立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单位,湘潭被列为首批“国家创业型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覆盖20.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湘潭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省率先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湘潭市社会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建成投入使用,社会救助工作荣获民政部“探索创新奖”。湘潭被列为全国两个社会救助工作试点示范城市之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建成廉租房22.7万平方米,是前五年总量的5倍多。一系列惠民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09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70元,增长11.3%。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扎实推进教育强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毛入学率居全省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基”欠账全部还清;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48所合格学校;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居全省第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改扩建15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8%;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启动“农村已婚妇女妇科病免费普查三年行动”,惠及231万人;甲型流感(H1N1)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城市。“广场文化”、“送戏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完成1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湘潭县、湘乡市荣获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县(市)称号。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86个电视“盲村”的收视问题。城乡科普、社会科学、文艺创作、新闻出版等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迎接省运会的人才培养、场馆建设等工作顺利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5‰以内,我市成为全省两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城市之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外事侨务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市人防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一系列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这座城市人民的爱国热情。统计、工商、保险、邮政、烟草、气象、水文、韶灌、档案、保密、地方志、残联、老干部、民族宗教、对台事务、粮食储备、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一年,我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务实高效的政府建设。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CPPCC和民主党派的监督。NPC代表和CPPCC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得到落实。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市级机关实现了网上公文传输;政务公开力度加大,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经过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取消了1911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率达85%。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在全省率先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顺利完成第七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城市社区一体化彻底改变了“有社区无社区”的局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五”取得明显成效。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接待、大化解、大稳定”活动,一批突出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大力打造“平安湘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驻潭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警察为保障安全、维护稳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面临的情况异常复杂,取得的成绩异常不易,积累的经验异常宝贵。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人大代表、CPPCC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湘潭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节能减排压力大;消费市场不够活跃,投资约束依然严重,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不强;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进一步破除;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困难,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大;行政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和社会秩序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将对此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