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笔下人物的生活

赵教授祖籍江苏。1961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到原贵州理工学院工作。现任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与生物矿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40多年来,赵教授辛勤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在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和研究方面。1991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和2003年,两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黔东南早、中寒武世凯里组三叶虫动物群》《贵州——古生物界》等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由于他的努力,著名的凯里生物群的化石收集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凯里生物群再研究”获2003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经国内7位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他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M.Steiner博士共同发现的牛蹄塘生物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5万元的国家三级攀登专项的支持,为贵州早期古生物研究与国际接轨做出了贡献。

赵教授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先后邀请瑞典、美国、波兰、挪威等国的专家来贵阳进行科研合作,与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的20多位学者保持或开展学术交流。赵教授还多次出访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难能可贵的是,赵教授在如此繁忙的科研工作中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教学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还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自主培养了1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

“做人要踏实,讲究原则”。这是赵教授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赵教授仍然认为自己欠缺的太多,所以急于东奔西跑,忙于各种研究探索活动。在生活中,他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会尽力帮忙,在同事和学生中有很好的声誉。

赵教授的办公室旁边有一个展览室,里面收藏着他从世界各地挖来的化石:三叶虫、贝类、岩燕...当他提到他们的起源时,赵教授滔滔不绝,非常高兴。这些化石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阳光明媚或风雨交加时,赵教授不知疲倦地奔波的身影。“没有古生物学,赵就没有赵”,这是一位同事对赵教授的评价。的确,赵教授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付出了太多。为了工作,他在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支起一张小床,大部分时间吃住都在这里;为了工作,他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他接受了学校的聘用;为了工作,离家几十年的赵教授克制着对家乡的思念,一次次放弃了回国的机会。他说,这里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还有他喜欢的职业。

赵教授计划在75岁的时候休息,他决心把他的一生献给他最喜爱的古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