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百日行动学校-学习总结

感谢迎接这次学习,感谢新东方老师的指导,感谢朋友们的夸奖和鼓励。虽然活动就要结束了,但是以后我还会继续学习。

幸运的是,我偶然参加了这个活动。当我看到“百日”、“行动”、“父母成长”这些关键词时,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其中。其实在参加这个活动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新东方也有家庭教育,以为只有新东方英语再一次证明了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我喜欢学习,喜欢读书,但是经常觉得自己对读书的理解比较低,读完很多都理解不了。加入后发现这个活动真的很棒。选的书都是父母养大的,简直太棒了。而且群里还有考试分享和督促打卡,还有小伙伴一起加油,还有礼物,充满诱惑。我是3月265438号加入10班的。当时班里只有10个好友,现在有210+个人。每个人背后都是一家人,受益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当时因为疫情,娃还在老家。我想,既然我有这个机会学习,我会继续学习。第一天听前两本书,认真做笔记。给自己点个赞。这23本书是我30年来接触最多的。30岁开始学习不晚,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好好学习。每天学习打卡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真的很佩服那些高分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真的比我努力。其实我之前没用过小打卡,但是我发现优秀的人打卡多,善于思考。优秀的人都在学习。你有什么理由偷懒?刚开始圈子里的互动很少,我也只是打卡记笔记。后来发现得到别人的表扬是一件开心的事,然后就去表扬和评论别人。在51那天的分水岭,我的打卡居然被老师顶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喜悦,比买个五折的好东西还开心。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用地图记录,结果得到认可,所以我很开心,被人看到很有成就感。第一次做一件事的经历会被潜意识记录下来。如果潜意识经历了喜悦和快乐,就会驱使你去做更多这样的事情,然后良性循环就开始了,你的自发性就会越来越明显。同样,如果你在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体验到一种羞愧和悲伤的感觉,你的潜意识会自动逃离并压抑它。那么你越是逃避,就越没有机会练好。做得越差,越不自信,恶性循环就会产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确实需要给别人更多积极的肯定,无论是伴侣、父母、孩子、同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不应该吝啬对自己的赞美,哪怕是很小的赞美,也要表达出来。比如“谢谢你给我开门。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男孩”。真诚地表达你的赞美,让对方收到你的爱。记住,表扬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好。在让一个人变得更好之前,不要让他变得更坏。上一次站在顶端,其实是为自己拉票。是的,我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和认可,增加自信。自信就是多做事,多成功,然后让别人给你表扬和认可,尤其是重要人物的认可,会增加你的自信

齐谐老师通过音频+思维导图+手稿的方式学习了23本育儿书籍。从选书和讲书的顺序,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整体23本书,我认为主题是“让孩子成为大人”,教育的终点是孩子真正的独立。在充足的心理营养的滋养下,孩子这颗种子终将绽放出人生的五朵金花,分别是独立、爱的能力、安全感、价值观、与他人的链接。这样的孩子人生会很绽放。我个人理解整个学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成长,第二部分是如何为人父母,第三部分是如何教育孩子。齐谐老师在发言时把它拆开了,让我们在成长中教育孩子,让我们更多地思考养育与自我养育的关系。

第一部分是关于个人成长。第一本书《认识你自己,接受你自己》就是从这个接受点开始的。让我们先接受自己。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纳伴侣、孩子和他人。只有接受才能有好的亲子关系,有好的关系才能进行教育,否则没有用。接受是幸福和改变的开始。第一本书的接受也说明了父母成长的重要性,这是成长在育儿路上的第一步。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能代替孩子教育的失败。父母首先要自己成长,自己培养。在《伟大的我》这本书里,老师用了“骑着大象”的比喻来描述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也指出了改变潜意识的方法,找出行为背后的限制性信念,然后一小步一小步地改变环境场的方式,让我们改变自己的旧模式。书中还阐述了自我改变中遇到的绊脚石以及解决方法。我们常常为自己停留在舒适区找理由,总是以结果为目的做出改变而不能正确对待挫折,认为改变一定是快乐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成长没有捷径。我们需要用心、努力和坚持。我们会经历结束,迷茫,重生的阶段。女性作为孩子的母亲,承担着养育孩子的首要责任,女性的职场压力比较大。在《理性选择》中,我们被告知女性在职场中其实具有人际关系敏感度高、抗压能力适当、自信的优势,也有一些帮助女性在职场中成长的技巧,这是一本职场妈妈的职业成长之书。人生的长河中压力那么大,怎么办?我们可以在《内在疗愈》中找到答案,它告诉我们,当我们有心理疾病的时候,如何疗愈自己,如何应对那么多的外在压力,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第一关系,是一个家庭的锚。亲密伴侣找出阻碍亲密关系的怪物,即投射认同、角色转换、权力斗争和家族血统。夫妻关系是需要经营的。在一段感情中,我们都应该是独立的人,不要对对方有所期待。当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要求。如果夫妻关系被控制被控制,那一定是一方严重缺乏安全感。夫妻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而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倾听,多听少问,不要打断,不要评判,要一致,要深情。不要在情绪中交流,因为这样不行。在情绪上,你倾向于以指责的方式开始,然后沟通会崩溃。一定要给对方好感,对方才会愿意和你交流。另外,感情中不要带期待。没有期望,就不会有伤害。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你可以学习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用请求的方式表达出来。你可以把内心的需求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对方做不做并不重要。表达出来就好。你是自己需求的主宰。

第二部分是关于为人父母。《园丁和木匠》告诉我们,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是,我们应该是园丁,是孩子的榜样,是引路人,是监护人,是老师。成长的主角是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环境。阳光是他们的爱,土壤是他们的家庭氛围,水是他们的语言。提供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语言,孩子会成长得很好。同样,在《孩子是哲学家》中,作者说,我们要虚心请教孩子,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待人接物的真诚和开放,学习他们对爱的慷慨表达,学习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另外,针对如何做好父母,《父母的模式》向我们介绍了做父母的四大智慧,即理解父母、给孩子选择、给孩子时间、让孩子独立。关于爸爸的育儿问题,忙碌的爸爸可以成为一个好爸爸揭示了爸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爸爸在育儿中发挥作用。的确,父亲的一句肯定和表扬,抵得上母亲的五十句。我们要做被孩子说服的父母,少操心多权威的父母,管好自己情绪的父母,发现孩子优点帮助孩子高效学习的父母。我们要做终身成长的父母,用成长的思维看待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在看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学会抬高看问题的视角,比如增加时间纬度,学会提升维度,这样就不会被现实问题所迷惑。父母是孩子的原件,我们不能给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这孩子是通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不属于我们。我们要让他独立,让他比我们走得更远。

第三部分是关于教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原则和方法论,第二部分是关于儿童成长中各种教育的实际操作。第一部分《爱情、金钱和孩子》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育儿重点,也指出了我国父母对育儿观念的选择。所以面对这么多育儿选择。《育儿的选择》为我们指出了育儿的三大原则,即无条件接受感受,定期接受行为,为孩子提供持续稳定的情感支持和真诚具体的表扬。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幸福感和教育。要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和处理孩子在育儿中的乱发脾气、竞争意识、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父母。《挑战》阐明了儿童越轨行为背后的四种动机:寻求关注、争权夺利、惩罚报复和自暴自弃。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有一个积极的动机,家长要识别出来,才能引导,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怎么说孩子会听,怎么说孩子会说话》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主动配合我们。父母的语言是可以渗透的。父母要说积极的语言,一定的积极投入会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信念体系。给予孩子更有效的表扬,如:“我注意到你自己学会穿裤子了,这次只用了3分钟,比上一次有进步。我为你点赞。”丰富孩子的内在,内心的占有,和外在的成为。《游戏力》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用游戏力育儿的方法,通过游戏力可以与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让孩子远离孤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情绪韧性。家长在进行游戏力育儿时要善于观察,跟随孩子的节奏,善于引导,同时也可以利用游戏力为自己加油。第二部分《给父母的未来》一书向父母展示了在当今信息社会,如何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脑力、学习力、科学力、思维力、软实力,这是未来人才需要的。未来需要一个会探索、会观察、会思考、善于总结提炼的学习型人才。儿童时间管理百科告诉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好时间就是培养自制力、专注力、计划性的品质。“非友即敌”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父母要观察孩子的社会行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树立良好的社会示范榜样,给孩子树立社会榜样,让孩子收获友谊。从尿布到约会让父母学习如何分阶段教育孩子性知识。解码青春期,讲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如何相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尊重教育,父母要改变身份才有机会进入他们的内心。教一个乐观的孩子告诉父母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他们需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跌倒后站起来勇敢前行。

如果23本书真的内化了,融合了,那么我觉得育儿中遇到的问题80%都可以解决。当然,从知道到做,做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有信心吗?

“联合学习”理论是由约翰提出的。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所谓联合学习,是指学习者从“正式”学习的经验或知识中学到的只是一部分,同时产生的一些经验主要是关于情感和意志的学习。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学习甚至比正规的教学内容具有更大的教育影响力。

反事实思维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他的同事特沃斯基在1982发表的题为《Thesimulationheuristic》的论文中提出的。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替换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的一种思维过程。

比如“如果你刚才没买那件衣服,现在可以买这件。”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假前提(“如果你刚才没有买那件衣服”)和一个假结论(“你现在可以买这件衣服”)。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运用自己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信心。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也就是“狗电击”实验。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受到反复失败或惩罚的支配的行为。无助感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实不抱希望,自我怀疑很深。

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 ~ 1.5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⑵儿童期(1.5 ~ 3岁):自主性与羞怯、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早期(3 ~ 5岁):主动与内疚感冲突。

(4)学龄期(6 ~ 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 ~ 18岁):自我认同与角色困惑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 ~ 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

变得成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中证明了这一点。暗示,本质上是一个人的情绪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潜意识的影响。人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敬佩、信任、欣赏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k),斯坦福大学教授,“成长思维”的概念来自于她的经典著作《看见成长的自己》(英文版: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投射同一性”的概念是由梅兰妮·克莱茵在1946中提出的。

投射认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把自己的感觉(存在于A中)投射到另一个人(B)身上。这个另一个人(B)收到这个信息后,在某种压力下真的会变成投射者(A)所想的样子。在投影仪(A)在被投影人(B)身上找到他的投影内容之后,

投射身份必须在至少三个步骤中成功:

第一步:一个人把这个自己受不了的东西扔给别人,扔出去;

第二步:另一个接收到这个人投影的人,按照投影者期望的、熟悉的模型,被迫与他互动;

第三步:投影仪再次声明并确认。

强迫重复是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词。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快乐的事件后,为了体验同样的情绪,会不自觉地在未来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同样的机会。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强迫性重复。

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一个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常译为“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从一个理论中得出的结论(解释、预见)很可能在逻辑上或原则上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相冲突或矛盾。

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H .艾宾浩斯发现并于1885年提出的,描述了人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eit)在其著作《大象与大象骑士》(elephant and elephant rider)中提出了大象与大象骑士的隐喻。海特认为人类心理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自动化系统,另一个是控制系统。自动化系统就像一头大象,而控制系统则是大象背上的骑手。

理性思考——骑大象的人

感性思维-大象

孩子就像一个空杯子,需要不断地往里面倒水,而倒水的人,就是那些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人。你的爱,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孩子们,让他们茁壮成长,充满信心地挑战未知的世界。

“父爱缺失综合征”是一种因缺乏父爱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即由于父母离异,父亲长年不在家或虽在家但对子女关注甚少。

它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即所谓的话题分离。就是要能分清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感情和我的。谁负责项目,谁就不要承担太多应该由别人承担的责任,甚至想承担别人一生的责任。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也就是说,触发事件A(A(激活事件)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情绪和行为C(后果C(共识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触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信念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负面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结果(C)。它不是由某个触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过这个事件的个体的不正确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的。错误的信念也被称为非理性的信念。

这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比喻。意思是,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一小部分——行为,而内心世界的更大一部分隐藏在更深的层次,就像冰山一样。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意见、期望、欲望、自我七个层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论文《人类动机理论》1943中提出。书中把人的需求像梯子一样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它由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中最权威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