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有中国国籍吗?

丁肇中曾经拥有中国国籍。但他现在是美籍华人。他没有中国国籍,只有美国国籍!

丁肇中祖籍日照县;1936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他的父亲是丁,母亲是王娟英。在台北读中学,在密歇根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1962获博士学位。从1967开始在麻省理工任教。丁教授在粒子物理方面有很多突出的贡献,最著名的是1974发现J粒子,引领了粒子物理的新方向,1976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对量子电动力学的精确性、轻子的性质、矢量粒子的性质、胶子喷注现象、Z-γ的干涉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近年来,丁教授组建并带领实验组积极建造L3探测器,将在CERN的LEP加速器上从1988开始进行测试。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动员了全球400多名实验物理学家,探测器的建造费用将超过1亿美元。丁教授是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他工作的特点是方向明确果断,计划周密。

获奖作品

发现了一种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现称J粒子)。

中国的声音响彻诺贝尔奖大厅。他是第一个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用中文演讲的获奖者。作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他发现了J粒子。这一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74 165438+10月10是一个不寻常的星期天。这一天,由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团队在美国纽约州乌普萨拉的国家布鲁黑文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虽然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发现新的基本粒子,但这次在丁肇中发现的新粒子非常独特。它是不带电的,寿命比近年来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虽然在普通人眼里极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6+0秒。

这是一种新的重光子,丁肇中将其命名为“J”粒子。

本周日上午9点20分,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传来“发现新粒子”的消息。它是由美国科学家领导的团队发现的。有趣的是,这种新粒子也是重光子,寿命很长。里希特的团队将其命名为ψ粒子。

这两个新发现震惊了美国科学界。经过仔细比较,科学家发现J粒子和ψ粒子是同一种粒子。为了纪念丁肇中小组和李希特小组的成就,这种新粒子被重新命名为J/ψ粒子。

1976年,丁肇中和李希特因发现J/ψ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李政道和杨振宁之后,丁肇中成为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出生在山东日照县,他的祖父王奕程跟随孙中山先生并在辛亥革命中牺牲。丁肇中的父母都是密西根大学的毕业生。他的父亲是工程学教授,母亲是心理学教授。他们在1936参观了密歇根州立大学。丁肇中因母亲早产出生在密西根州,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在中国,丁肇中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度过了童年。他曾随父母渡过黄河,渡过长江,从日照到南京投奔亲友,然后花了三个月逆流长江到重庆。在缺医少药的重庆,丁肇中差点被病魔夺去生命,但他一次次从死亡的威胁中解脱出来。痊愈后进入磁器口小学,1948年春随父母去台湾省。

1956年9月,20岁的丁肇中漂洋过海来到密执安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在这里,“身无分文”的他靠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在1962获得了博士学位。1963,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7,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晋升教授。一个普通人上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开始科研,需要65,438+00年。因为他极其勤奋,只用了六年时间。

丁肇中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受著名物理学家尤伦博克教授的启发,他选择实验物理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并与高能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任何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你对你所做的事情是否感兴趣,换句话说,你是否有进取心。”有了这种进取精神,他可以在实验室呆上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守在仪器旁,孜孜不倦地进行自己的实验。正是有了这份执着,他和助手们度过了不眠之夜,终于抓到了J粒子。

J粒子的发现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让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很惊讶。皇家瑞典学院科学学院的阿克斯教授说:这是基本粒子研究中最伟大的发现,它改变了全世界所有实验室的工作状态。由于这一发现,实验室现在将寻找这一领域带来的物质的新形式。当年发表的《《新闻周刊》》说:“J粒子的发现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对物理学家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试图解释的自然界四种力具有重大意义和贡献。”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杰米·韦森说:“丁肇中教授的研究为人类开辟了未知的宇宙领域,将基本粒子物理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总统福特也写信给丁肇中,祝贺他取得的辉煌成就。

尽管丁肇中在美国工作生活了多年,但他仍然深深地依恋着养育他的中国。他忘不了在中国的青少年时代。他一直以炎黄子孙自居。因此,在去斯德哥尔摩参加诺奖颁奖典礼之前,他写信给英国皇家科学瑞典学院,要求他打破惯例,在会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然后用英文解释。根据规定,获奖者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在颁奖仪式上发言,这意味着他只能用英语发言。但是,经过考虑,组织者同意了丁肇中的请求。

于是,在1901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主要语言——汉语,第一次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响起。这一天,丁肇中激动地登上伦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许多伟大科学家站立的讲台,用中文发表演讲。通过这次演讲,他向自己故国的年轻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希望他们重视科学实验,在未来的岁月里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粒子的发现并没有阻止丁肇中。年复一年,他锲而不舍地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1974之后,他继续通过探测器寻找和研究轻、重光子的关系,意外发现了一个胶子。1979年,在汉堡研究电子同步加速器的马克·杰伊团队通过实验证明了胶子现象。这一成果再次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引起轰动。

1983年,丁肇中选择了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来进行他的新探索。他领导的史无前例的L3实验组由来自美国、瑞士、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的4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581名物理学家组成。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组。在丁肇中的领导下,这个实验小组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实验成果。

在主持L3实验小组时,丁肇中开始了一项大胆的研究计划:直接探测太空中的反物质。这个由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联合研制的粒子探测装置叫做阿尔法磁谱仪。它的核心部件永磁体由中国大陆研发,电子设备全部由台湾科学家制造。1998年6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18: 06,阿尔法磁谱仪随“发现”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拉开了人类首次探索太空的序幕。

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自然的奥秘,这种基础知识是无边无际的,超越了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不愿意停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