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如何设定大学目标?
高考前,我应该把目标定在学校。我的成绩一直很好。高中没进过“前三”班,成绩也没进过前十。是教师的重点“培养”对象。爸爸妈妈就更不用说了,“清华”“北大”这两个字一直挂在嘴边,也不在这两所大学的位置上。其实我的成绩好像和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差距很大。为此,班主任找我谈了几次,大意是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基础很好,但是缺乏学习的动力,至少有20%的实力没有发挥出来。只要把这20%发挥出来,你一定能上清华北大。对于老师和家长,一开始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我想,只要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和好朋友继续留在同一个城市,学校水平足够高,配得上我平时的成绩。至于是清华还是北大,有什么关系?高三暑假,在朋友的介绍下读了卞的诗,突然对卞先生产生了敬佩之情。我们约好去边老曾经就读的北大西文系。于是,在我高考的路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北大西文系。有了目标,你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在高三的下学期,老师和同学们惊讶地发现,以前有点懒惰的张颖变得兴奋起来。他不再早上踩铃进教室,也不再放学后去游戏室闲逛。其实我还是想睡懒觉打打游戏,但是一想到北大西文系的目标就忍不住。如果说以前读书是为了老师和家长,现在读书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最后的结果证明“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我也把这句话送给正在为高考奋斗的你。在枯燥的高考备考中加上一个“期待”,学习时就能不由自主地加大马力。(张颖)自从老师的观点有了目标才能看到行动,经常被学生问:“老师,北大化学系和清华化学系哪个好?”我说:“化学是基础学科,我觉得北大比较好。”然后,那个学生一脸犹豫的对我说:“好的,老师,我考北大。”老师们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报考北大的志向当然会欣喜,但我总是提醒学生:“不要只说不练,把目标定得高一点,你的努力就会事倍功半!”多年后的高三,老师们可能都有同样的感受:一进高三,学生就特别有野心,目标离北上广、青、人、师、复旦、南开等国内顶尖品牌都不远。但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学生很少申请到这些名校,有的甚至归结为三个年级。有的同学本来可以冲击名牌,但是目标只停留在文字上,没有去实践,于是所谓的目标成了空谈,人生与梦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很多同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的潜力很大,也很自信,设定了很高的相应目标。但目标确定后,总会执行到位。学习中有懒惰,也有侥幸。遇到问题,第一眼就能做到,顺其自然。如果试卷有错,如果我差不多知道正确答案,我就不追究了。这样的学生看起来什么都懂,但是遇到普通考试或者高考,成绩却和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考生在有目标的时候,至少要看看现状与目标的距离,找出自己的不足,尤其是知识上的漏洞,学习习惯上的弱点。知识上难免有漏洞。高三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问题都找出来,跟着老师的进度,课后提前攻坚。老师讲到这部分的时候,你可以带着问题去问老师,做到有的放矢,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必须把题目和作业写在纸上。无论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以规范准确的形式从头到尾做一遍,才能体现在试卷上,得到一个分数。(交大附中高级教师孙彦博)专家分析目标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的。俗话说,无远虑者必有近忧。不用说,高考的目标对很多考生来说很重要。目前我知道有些考生已经下定决心不去某个大学或专业。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目标才是你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从表面上看,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过程是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后做出的理性决定。其实这个目标和我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很多时候并不客观,因为确定的目标反映的是自我要求,更多的是意识状态的自我要求,而深层的自我感受往往被忽略。考生设定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自我感觉。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会给考生带来心理压力。当然,适度的压力会给考生带来动力,但如果分寸感把握不好,就会让考生感到沉重。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而此时考生的学习效率也很容易开始下降,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目标定得太低也是不好的选择。目标低往往会对考生产生不好的暗示,不仅让考生感到轻松,还会让考生感到自卑。这种状态反映到他们的学习中后,往往会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设定合适的目标可以让考生内心充满动力,让考生内在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让考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高考前的紧张学习,这是一种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