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和华为有什么区别?别人都说华为神秘,但是最近华为名声大噪,感觉中兴更神秘。
链接:/question/26357238/answer/33306154
来源:知乎。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题目转自《华为中兴混战15:任与的恩恩怨怨》或许能在本文中找到答案。业内有句话叫“华为是狼,中兴是牛”。狼吃肉,牛吃草,看似矛盾。但从1996年第一次交锋开始,双方激烈交锋了15年。《商业》记者在承诺不透露姓名的前提下,与华为中兴内部人士进行了深入沟通,揭开了双方已经打了十几年的暗战...华为计划1985年初,40岁出头的侯为贵来到深圳,做起了电子表和电子键盘的加工生意,一年赚了35万。这就是最初的中兴。次年,侯为贵用赚来的钱组建了研发团队,专攻交换机领域,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从此进入通信领域,一发不可收拾。正当专心研制交换机时,复员军人任坐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1988年,他和几个人集资65438+万元,在一栋居民楼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起初,他代理一家香港公司的PBX产品,开始销售电信设备。经过两年的积累,华为在沿海地区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任也开始了研发,推出了自己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凭借已建立的销售网络,华为成功进入电信设备供应商行列,与中兴通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一次见面很平静。据说,当时和任互相欣赏,私下讨论民族通信业应该如何崛起。但是,天下大势,将分久必合。中兴和华为都难逃这种命运,更何况他们身处一个潜力巨大、竞争激烈的行业。1996年,侯为贵决定突破原有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向交换、传输、接入、视频、电源、移动、光通信等多元化领域拓展。无独有偶,任也在同一年为华为做了一个发展规划,在产品结构上与中兴几乎一模一样,至少有70%的产品重叠。同城兄弟第一次出现针锋相对的迹象,拉开了15双方激烈混战的大幕。随即,双方开始紧锣密鼓地排兵布阵。天生“狼性”的任组建了一批极具攻击性的销售团队,四处出击,争夺市场。而侯为贵则用价格这个利器,用低价俘获人心。是继续分开打,还是直接面对对方?任分析说,与中兴相比,华为在市场份额、销售渠道、销售规模上都有一定优势。1996年,华为销售额26亿,而中兴只有6.8亿。如果占据主动,华为胜算很大。任郑飞决定给侯为贵一个下马威,让他措手不及。1998年,华为在湖南、河南两省的交易所招标会上提交了一份特殊标书。在这次招标中,华为对自家产品和中兴的产品做了详细的对比,委婉的表示华为在性能上远远优于中兴。然而,任没想到的是,在招标会的第二天,中兴如法炮制,以牙还牙,完全取代了一个打击华为的标书,最终拿下了一个大单。任郑飞会放弃吗?当然不是。他迅速拿起法律武器,在河南高院和长沙中院起诉中兴,指控其对“中兴电源”和“华为电源”进行误导性比较,引来各界媒体争相报道。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中兴在恶意竞争,华为先入为主的发起品牌维护战。于是,侯为贵奋起反击,到郑州和长沙打官司,希望“以牙还牙”的办法能重见天日。最终,四场官司双方都赢了一半。要求华为赔偿中兴通讯经济损失1.805万元,要求中兴通讯赔偿华为经济损失89万元。第一次,华为输了官司,赔了钱,却赢了品牌和市场。从1998到2000年,中兴的年销售额从41亿元增长到1.2亿元,而华为的年销售额从89亿元增长到220亿元。华为一举奠定了王者地位。中兴1998春天的反击,由于与高通的知识产权问题悬而未决,中国联通首个CDMA95招标项目中途夭折,再次招标时间待定。是想保留CDMA95项目,还是想专注于其他领域?同时,有意竞标的中兴和华为必须做出战略选择。任认为,中国联通很难在短时间内推出CDMA项目。即使它几年后启动这个项目,也不会选择相对落后的CDMA95,而应该直接选择更先进的CDMA2000。因此,任迅速撤掉原来的CDMA95团队,转投CDMA2000。同时,多年与中兴打交道的经验告诉任,中兴已经习惯跟在华为屁股后面,这次也不会例外。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决定,为对手赢得了反击的时间。机会稍纵即逝!当时全球CDMA用户只有2000万左右,无论技术优势还是市场份额,所有厂商都在同一起点上。如果中兴能成功拿下CDMA市场,不仅能弥补多年来在GSM领域落后华为的遗憾,也能给华为一个沉重的打击。留给侯为贵的是向左还是向右的选择题。选对了,大家都开心。如果你选错了,你可能会失去一切。侯为贵当时冷静地分析了CDMA市场:中国联通肯定会上马CDMA项目,CDMA95标准不逊于GSM。从安全性能来看,移动网络不可能不通过CDMA95的检验就直接跳到CDMA2000,即使转向研发CDMA2000,也需要积累CDMA95标准。最终,侯为贵决定不再追随华为,而是继续专注于CDMA95项目的研发,并投入少量资源进行CDMA2000标准的研究。2001年5月,中国联通CDMA一期再次正式招标,最终标准为CDMA95增强版!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中兴,自然轻松中标,拿下10省份7.5%的份额。随后,中兴通讯依托一期优势,于2002年10月底获得112省一级主设备采购合同。中兴的强势反击让华为的两次竞标都失败了,这让事事都要竞争的任非常郁闷。然而,让他更郁闷的还在后面。当时风靡日本的小灵通技术被UT斯达康引入中国后,迅速在全国掀起热潮。网络运营商认为它建网速度快,投资少;用户发现它既经济又方便。相比手机,他们只花20%的钱就能享受80%的服务。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小灵通技术是否落后的大讨论在业内展开。华为在研究了一段时间小灵通技术后,认为这项技术比较落后,不到五年就会被淘汰。同时电信主管部门对其政策也不清楚,所以选择放弃。无独有偶,就在华为宣布放弃小灵通业务的几天后,侯为贵对中兴全体员工表示,中兴未来市场的主要产品是小灵通。中兴再次拾起华为留下的市场精耕细作。侯为贵并非一时冲动做出这样的决定。他认为当时中国移动(微博)的移动业务发展很快,而中国电信(微博)的固话业务增长缓慢。中国电信一直想建一个移动网络,小灵通只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到2004年底,小灵通用户数已经达到6000万,基本上是UT斯达康和中兴通讯的天下。华为幡然醒悟,中兴不仅从中获利可观,还建立了稳固的客户关系,让华为难以涉足。在拿下CDMA和PHS市场后,中兴在市场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顺。2003年,中兴的年销售额达到251亿元,而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31.7亿元。中兴和华为的差距越来越小。看到中兴在国内CDMA和小灵通领域做得很好,双方都很受伤,华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两家公司在产品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华为在任何领域都一直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现在中兴在这两个领域已经把华为远远甩在后面,这是任所能容忍的!当时国内的CDMA市场已经被中兴和国外巨头瓜分,华为还把持着自己的CDMA2000产品线,是自己投入巨资的。鸡养起来只能下蛋,任只好另谋出路。这一次,他瞄准了海外市场。从历史上看,全球通信市场的绝大部分一直由欧美部门主导,如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南方作战,侵蚀了整个欧洲、北美和东亚市场。华为进军海外的唯一缺口就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海外战略,任开始大量招募人手。2001,重庆邮电大学电信专业40多人毕业班,华为招聘39人;东南大学30名无线电专业毕业班有25人进入华为,这种掠夺式的全班招聘在各个高校频繁上演。男女都准备好了,任开始准备他的第二轮全球争霸赛:培养一批嗅觉敏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销售人员。为了让这些一线士兵心甘情愿地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任制定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据传他们的提成比例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个点左右。一切准备就绪,凭借廉价设备的优势,华为很快就会在这些地方安营扎寨。2002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达到654.38+0.5亿元,约占总收入的5%。远在深圳的侯为贵忧心忡忡。虽然国内小灵通市场蒸蒸日上,销售额和利润都有可观的增长,2002年对中兴贡献了22.89%,但小灵通可能出现发展危机的传言愈演愈烈。侯为贵知道,如果中兴失去小灵通优势,将会离华为越来越远,而现在华为有海外战场,形势不容乐观。他决定重拾跟随多年的战略,跟随华为走向海外,开始新一轮的竞争。2003年,在印度MTNL的投标中,华为和中兴通过印度当地的合作伙伴参与了项目竞争。华为的投标价格为34.5亿卢比,而中兴的价格略高。经过几天的角逐,中兴通讯在所有参与竞标的公司中排名第二。华为中标后,中兴通讯中标几乎没有悬念。最终,MTNL出人意料地抛弃了中兴选择了华为。对于这个结果,侯为贵很不服气,他很快找到了反击点。MTNL的标书里有一条线:参与本项目投标的企业必须在全球任何地方有至少20万线CDMA设备供货记录,才能参与投标。侯为贵欣喜若狂。华为之前在亚非拉的项目都比较少,根本没有供应20万线CDMA设备的记录。为什么要和中兴竞争?随即,侯为贵派人准备了一份中国联通CDMA网络建设项目中标公司的统计数据,并明确标注华为不具备相关条件,打算收回华为拿到的订单。虽然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但在收到中兴的材料后,专门派了一个调查组到华为进行调查,这让任怒不可遏。这一仗,双方打了个平手,也没有收手的意思。2004年,中兴决心进攻尼泊尔市场。纵观当时华为的海外布局,尼泊尔是华为布局最早、最耗时、防御最强的市场。如果中兴能在这里打开出口,其战略意义非同一般。长期以来,侯为贵奉行技术第一的理念,这使得中兴没有积极进取的销售团队,销售也不是中兴的强项。侯为贵自问,中兴的优势是什么?技术,产品!如果有技术优势的产品价格还是很低,市场会有什么反应?侯为贵决心破釜沉舟,战斗到底。他的卡不仅低价,而且低价。在招标会上,他不仅不允许中兴的投标价格高于华为,而且至少要低1倍!抢单了市场就是赢家,亏了也无所谓。这种赌博性极强的市场行动,让华为连续几次栽了跟头。任怒不可遏,甚至动用政治手段向中国驻尼大使馆递交起诉书,指责中兴通讯一再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但仍难改变中兴通讯已抢占市场的事实。这场“先愈演愈烈,后愈演愈烈”的战争从印度烧到俄罗斯,最后蔓延到整个海外市场。然而,这场不计成本的价格战也让双方疲惫不堪。2003年,华为的净利润率为14%,2007年这一数字降至4%,而中兴2007年的净利润率不到4%。3G决战2008年前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迎来了最敏感的时期——3G前夜。按照全球通信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进入3G时代基本没有悬念,但令设备厂商头疼的是,由于信息产业部没有发放牌照,标准选择成了一个大问题。WCDMA,CDMA2000,TD-SCDMA怎么选?面对未知,很多设备厂商都要一脚踏三条船,中兴、华为也不例外。双方都投入了三大标准。任认为,WCDMA是欧洲标准,和GSM一脉相承,一定是3G市场最大的蛋糕。因此,他不惜投入数百亿美元和数千个R&D团队专门研究WCDMA,这是一场赌博。如果WCDMA最终在牌照上占据优势,华为无疑将再次拉开与中兴的距离。然而,侯为贵也有自己的筹码。继1997成功a股上市后,2004年,中兴通讯启动资本战略再次登陆h股市场,为自己募集了大量海外资金。中兴通讯完全有资本从容应对挑战。面对任的豪赌,选择了中庸之道来应对:WCDMA不放弃,适度投资;依托CDMA95标准的大规模商用基础,向CDMA2000的过渡将是平滑的;在TD-SCDMA方面,我们将借鉴行业内的民族品牌大唐电信,起草TD-SCDMA的国际标准,争取政府的支持。2008年7月,中国电信率先抛出270亿元CDMA网络招标单,这是中国电信接手C网后的第一个动作。面对这顿大餐,中兴和华为势不两立。当时C网的产业链格局即将重新洗牌。曾经错失C网发展机遇的华为希望重新确立王者地位,而在国内C网市场占有30%份额的中兴则希望在3G到来之前把盘子做大,不给华为任何机会。与此同时,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偷袭”大战也在暗中上演。在华为和中兴在北京争夺CDMA大单的第二天,国泰君安发布报告,称华为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赠送设备。“华为在国内CDMA市场的份额接近于零,大规模赠送设备无可厚非。需要强调的是,赠送设备不一定能获得市场份额。”似乎是为了配合这份报告,当天下午,市场就开始传言华为在6543.8多亿元的设备招标中,开出了6.9亿元的“地狱价”,仅为出价最高的阿尔卡特朗讯的654.38+0/20。消息传出当天,中兴通讯在a股和h股市场全线下跌。侯为贵知道华为的招数是吹响市场,形成舆论攻势,但华为更离奇的招数还在后面。据当时参与投标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面对华为,中兴不得不选择降价改标,但一大早派去送标书的工作人员错过了标书送达时间。“事实上,华为派人中途制造事故,拦截人员。”在第一轮竞争中,华为成功将国内CDMA市场份额提升至25%。2009年初,拿到WCDMA制式3G牌照的中国联通迅速发布招标须知。拥有R&D和市场优势的华为决心赢得这次招标。招标之初,双方就开始了较量。不仅互放烟雾弹,试图用舆论打压对方,中兴还做出了更令人震惊的价格屠夫:“0”优惠!不过中兴在WCDMA领域的表现确实一般。最终只获得了20%的市场份额,而华为获得了31%的订单,让华为报了两次战。随着3G大势已定,侯为贵也不甘寂寞。他再次跟随华为将手伸向欧洲,抢数据卡业务。当然,侯为贵也不忘带上低价屠刀,在欧洲市场掀起价格混战,将原本200欧元的数据卡价格降至17欧元,导致华为亏损10亿美元。不仅如此,中兴的高调行为还导致欧盟对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展开“三害”调查,几乎让华为失去了在欧洲市场的去留权。凭空打雷。2011年4月28日,华为突然宣布,以侵犯公司数据卡、LTE(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专利和商标权为名,正式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对中兴通讯提起法律诉讼。中兴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台面上的对抗?20小时后,中兴发布反诉声明称,中兴还以侵犯LTE部分重要专利为名,在中国对华为提起诉讼。事实上,在通信行业,设备商之间互相交换专利是一种规则。华为中兴这次如此大动干戈,其实是为了争夺3 G之后更具潜力的4G市场,这场战役中,究竟是华为笑到最后,还是中兴能成功绝地反击,还有待分晓。15年的兵戎相见的兄弟们还是不想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