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珠海学院简介
为满足海内外学生的升学和办学空间需求,8月,1998我校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协议,在唐家湾建立暨南大学珠海学院。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1998只招收了计算机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学生*** 100人,却在珠海经济特区历史上开创了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2000年4月29日
2000年4月29日,珠海市政府与暨南大学再次签署合作协议,将学院从唐家湾迁至市区前山镇,并永久为新校区提供近900亩土地。经过五年的建设,2000年,珠海校区已成为一所拥有5800多名学生、近20个本科专业、风景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内,宏伟的教学实验综合楼、别致的餐饮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9栋现代化的学生公寓和先进的运动场馆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1998年8月28日,暨南大学率先与珠海市政府首次签订办学协议,开创了珠海经济特区历史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为学院奠基。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充分肯定了这种办学模式,并表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是暨南大学办学的延伸。
2000年4月29日,暨南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协议,进一步合作建设珠海学院,并将学院从唐家湾迁至距离澳门仅十分钟车程的前山镇。校园占地近900亩。经过十年的建设,今天的珠海学院风景秀丽,设施齐全:多功能的教学综合楼、舒适的餐饮中心、独具特色的学生活动中心、整洁的学生公寓、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和潺潺山泉汇聚的日月潭,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2009年4月1日,珠海学院更名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未来几年,珠海校区将全面实现校园管理模式,建设特色专科学院,走国际合作办学之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创新人才,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2010珠海大学除了原有的2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管、经、法、工等学科)和3个硕士、2个博士招生专业外,珠海校区还设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应急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关系系等十个院系。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产、学、研的发展,珠海校区设有包装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象山文化学院、海外国学学院等五个研究所和五个实践中心。创业经济研究与实验中心、外语实践中心、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ACM编程实训基地。校园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由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组成。园区实验中心包括封装工程实验室、电子与信息科学实验室、新闻与通信实验室、电气自动化实验室和普通物理实验室,其中封装工程实验室和电气自动化实验室成为珠海市科技创新公共实验室。
原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于2009年改建为校区,分为国际商学院、人文学院、翻译学院和电气信息学院。为了给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学院本着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的原则建设教学设施和教学服务体系。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图书馆为院内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和优质的教学服务。珠海大学学生工作秉承“团结进取,服务济南人民”的宗旨,以“对内培养素质,对外塑造形象”为目标,促进学生文体、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健康向上发展,活跃校园文化,建设高品位校园生活,对外加强与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文娱、体育、科技等各种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2004年的校运会上,我院学生运动队分别获得了男队总分第二名和女队总分第二名。在2004年8月举行的“泰豪杯”全国大学生电视辩论赛中,以我校辩论队为主力的校辩论队获得亚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珠海校区是暨南大学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校区,在招生标准、教学组织管理、师资招聘等方面一直与本部保持一致。紧紧围绕学校“华侨学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现代化、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强化“从严治校、教书育人”的原则,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为了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与总部优势互补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全体师生将不懈努力,未来的珠海校区必将成为暨南大学的一颗璀璨明珠。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是在暨南大学包装工程学院、暨南大学电气自动化学院、原珠海校区计算机系和基础课系数学教研室的基础上,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理工科专业学院。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封装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近12年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规范、学科基础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成果,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管理规范日趋完善。整个管理框架和管理制度与暨南大学本部完全接轨,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信息
1.现有学科和招生规模
电气信息学院目前设有封装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等6个本科专业,涵盖封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3个学科。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广东省的名牌。学院现有全日制4年制本科生797人。
2.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电气信息学院有教职工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16人。24人拥有博士学位,20人拥有硕士学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教研组。
3.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设有数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四个教研室,封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两个研究所(教研室)。在微机系统与接口、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牵引供电、电机与配电、电路原理、自动控制、过程控制、单片机、电力系统仿真、微机保护、测控技术、电磁兼容、运输包装、包装印刷、食品药品包装等方面有265、438+0教学科研实验室和数学建模。包装工程实验室和电气自动化实验室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被认定为珠海市公共实验室,产品包装与物流实验室于2010被批准为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现代教育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图书馆、体育部、后勤服务中心,学院师生享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后勤保障和校园环境。
4.科研成果
截至2010,11,电信息* * *所教师共承担基金项目34项,总经费75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9项,地市级项目11,横向合作项目1650。
二、特点和优势
1.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
截止2010,学院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已经步入正轨,在校生797人。专任教师43人,师生比为1: 18。目前有4名专职管理人员,承担全院的教学、科研、行政等管理工作。有6名实验教师,负责全院21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维护。所有的教研室、研究所、系都在高负荷下高效运转。
2.综合性和相对集中的学科布局
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将封装工程、电气与信息凝聚成两个学科群,形成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两个学科平台,成为电气信息学院“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学科。
3.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学院在成立之初,继承了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现有的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学院拥有数学建模、ACM编程、机器人三大课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机会,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第三,发展定位
通过5-10年的建设,将电气信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与总部优势互补的教学科研院所,建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3学科。
坚持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整合优势力量,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创新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学院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变。
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规模发展、速度和教育层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营造优秀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
1.调整学科结构,形成与总部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学校“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学科建设和调整力度。通过资源和学科方向的整合,构建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两个学科平台。食品药品包装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将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和支持。培养3-5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建设相应的学术团队。
在现有学科基础上,调整学科结构,形成与总部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布局。
2.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实现科研总实力的快速增长。
整合学院整体资源,组建跨学科申报团队,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为抓手,确保基金项目和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实现重大项目申报和审批的重大突破。力争承担2-5项国家级项目、10-15项省级项目和30-50项其他项目,力争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达到200-300万元。
3.力争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气自动化、封装工程等学科中的2-3个学科建成硕士授权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申报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一级学科下设立两个学科1-2博士点。
4.按照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将现有的6个本科专业扩大到9个。学院学生总数约为1.600人,其中四年制本科生1.400人,研究生50人(其中博士生1.00人),成人教育和研究生课程1.50人。国际商学院设有金融、国际商务和工商管理三个教研室。财务管理、金融(金融工程)、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6个本科专业;设有国际商学院实验中心(含金融工程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创业与经济学实验室)、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此外,还有两个科研机构: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暨南大学港珠澳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占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博士生导师的73%。本科约1300人。截止2010,学校注重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学习条件,使学院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学院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威斯康星大学(奥克兰)相关院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还与纽约理工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了全面合作。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合作本科生海外实习。
为进一步落实“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促进珠海校区的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发展,国际商学院将继续秉承“忠、信、尊”的济南校训,坚持“聚焦优质教学、科研水平、特色专业、合作促提升、发展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在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建设“立足本土、融汇中西、突出特色、务实求实”的一流国际商学院,培养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国际视野和胸怀、勇于为社会担当和作为的高素质商科人才。人文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人文学院是暨南大学在珠海校区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人文新高地。百年来,学校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专业基础。人文学科名师众多,优秀人才辈出。其理念、办学理念、学术思想、精神人格形成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济南人。面向大海,放眼世界,人文学院致力于传承暨南大学百年人文精神、办学理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秉承忠孝为先的校训,秉承忠孝为先、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济南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看天文观察时间的变化,看人文化为世界。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在珠海校区聚集了相关人文专业和研究机构,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系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基础教育系社科教学室,以及香山文化学院、中国留学文化学院、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新闻与传播实验室。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3人。教师队伍中有中级职称教师28人,初级职称教师9人,博士学位教师18人,硕士学位教师28人。教师队伍中有1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学院有1名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十佳讲师两位;暨南大学优秀教师2名;暨南大学有1名优秀科研人员;珠海市有3名先进教师。至今已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广东高校精品课程1,暨南大学精品课程2门,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校生600余人,招生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法学、行政管理、广告学四个专业。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在人文学科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多名毕业生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是在目前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基础上成立的。吉大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外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27。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曾在该系任教,如叶公超、梁实秋、钱钟书、许国璋教授等。暨南大学1978复校后,外语系在曾教授和翁贤良教授的主持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1年5月在原暨南大学外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外国语学院自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英语语言文学系、商务英语系、日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部四个教学单位,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两个专门的科研机构。现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以及翻译硕士学位项目。其中,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是暨南大学最早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之一。它曾经以文学为主,专门从事翻译和翻译研究,其翻译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翁贤良、曾、谭士林、张銮陵、黄军、黄希祥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导师。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硕士在语言应用认知、语篇分析和音系学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近20项,部、校级项目数十项。在外语类、社会科学类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编著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十部。
2005年,外国语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申请翻译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鉴于国内办学格局的整体需要,学校决定在原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整合本部和珠海学院的外语资源(特别是翻译师资),联合组建翻译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使我校本科专业教育布局和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翻译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忠实与崇敬的校训,致力于不断提高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训练。在系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地教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开展大量的各种翻译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英汉口语和翻译能力。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从事科技、经贸、法律、政治、新闻、旅游等实用文本的实用翻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通用翻译人才。同时,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学院将全面奉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形成注重实践、应用、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特色。
学院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建设,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双语基础扎实、语言交际能力熟练、掌握各种书面和口头知识技能的高级翻译应用型人才。翻译学院的成立,继承了暨南大学外语系的传统翻译实力,整合了暨南大学外语系和珠海学院外语系的新的教学、师资和科研资源,力争在几年内将翻译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广东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流教学研究型学院。为落实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障新生入学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学校决定由“海斯书院”负责暨南大学通识教育阶段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2010进入海斯学院的院系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关系系。
海斯书院,源于《尚书·龚宇》篇:“东渐于海,西在流沙,南合,声教四海。”我打算把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暨南大学以海斯书院命名,作为华侨华人的最高学府,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广纳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同时寓意“书海”、“知识海”,体现了我校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四海”人才。
海斯书院的宗旨是在“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和“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贯彻“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培养港澳台侨学生”的历史赋予我校的教育使命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将“因材施教”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提高港澳台侨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实施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海斯学院将逐步探索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各类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全面发展。珠海校区现有学生近7000人,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类比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好成绩,充分体现了暨南大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珠海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团队连续三年参加国际国内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际一等奖6项,国家一等奖10项。2008年,珠海学院代表暨南大学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全球475所名校中排名14。同年,珠海大学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在全国1022所参赛高校中获得金牌数和获奖总数第一名。此外,珠海学院队还获得了全国“泰豪杯”大学生辩论赛第二名;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全球金铅笔广告创意大赛金牛犊奖、银牛犊奖;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并夺得珠海首届大运会62枚金牌中的36枚,获得团体总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