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的剪纸流派

代表有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磁性剪纸、山东民间剪纸。山西剪纸

民间剪纸是山西非常普遍的群众艺术。年过半百的老奶奶和单纯帅气的姑娘们,常常用一把小剪刀或一把切肉刀,在纸上自然而灵活地切割雕刻图案,装点生活。新春佳节之际,走进晋西北的村院,看到远处黄色的土堆,眼前灰色的窑洞。这里的颜色好像太单调了。但是,如果你再看看窗外,五颜六色的窗花和图案,迎风飘扬的门牌,挂满吉祥彩色纸花的碗柜、粮库、畜栏等地方,你一定会由衷地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的,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于民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千家万户增添了色彩和欢乐。在旧农村,人们往往把剪纸的技艺作为评判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为剪纸技术的民间传承者。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俗活动为剪纸提供了自由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紧密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品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季节、住所、服饰、出生、婚丧、寿宴都在剪纸中有所体现。

以岁季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横幅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五颜六色的灯笼要贴上剪纸,更漂亮,更吸引人。三月清明节,祭品上要放剪纸,表达缅怀先人的感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避免疫情。7月7日,姑娘们聚在一起剪花样,比拼智慧。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的旗帜被剪刻,寓意步步登高。十月一日汉农节,在山西北部,五色纸被剪成御寒的衣服,或制成服装、帽子、鞋子,各种样式,在门前或墓地焚烧,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从婚丧嫁娶的角度来说。结婚时要在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双喜字,津南地区的嫁妆要贴上“鱼浇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作为装饰。枕头和手帕上的刺绣也是基于剪纸。纸横幅,摇钱树,金山银山,葬礼仪式上的车马,都是纸做的。这些非常普通的剪纸作品,虽然没有珍珠翡翠那样奢华辉煌,但却牵扯着每一个人的内心,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多是人物、动物、植物、花卉。难能可贵的是,它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和象征的手法,形成一幅象征性的艺术画面。比如“龙凤成祥”、“凤打牡丹”,象征着婚姻的幸福和神圣。刘海Xi金蝉象征着爱情的真诚。“柿子如意”寓意四季幸福、平安、快乐。“喜鹊登枝”就是喜气洋洋,喜事满门。肥猪身上的花纹由一群小猪组成,比喻“孩子多”。新媳妇怀里抱着个娃娃,表示“得个孩子”之类的。在剪纸的艺术世界里,人们的巧手可以用想象描绘出一切理想的事物,用形式表现出他们的聪明、独到和美丽。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形式是适应当地民俗和实际需要的。最常见的是窗花,其大小取决于窗格的形状。如山西北部的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边形,窗花随窗户而异。它们小巧玲珑,灵巧无比,充满童趣。大的有四角、六角、八角的“团花”,优雅大方。在新洲地区,过春节或举行婚礼时,要贴出“全窗花”,即剪下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荷花、桂花、笙等,祝新婚妻子巧夺天工、早生贵子、幸福美满。

总的来说,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具有北方地区粗扩、壮阔、简洁、质朴的特点。但由于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相似,各地的剪纸各不相同。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简单粗糙。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尤以“广陵窗花”为代表。金城磁性剪纸在中国有1500年历史的剪纸文化中加入了科技元素,使其更加时尚,应用更加广泛,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价值理念。

人们把生命比作常青树。然后,我们说剪刀下的艺术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原生的,朴实的,始终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广灵剪纸

“广陵窗花”以造型逼真、雕刻精美、色彩艳丽而闻名。它的原料是一张白色宣纸,工具是几把大小不一的斜刃雕刻刀。程序是先用刀把剪纸成品刻出来,然后染色。民间工匠非常注重刀雕和上色技巧。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在短短几分钟内雕刻出许多成品,以负雕为主,正雕为辅。上色时用上好的白酒上色,在颜色较深的地方加入少量明矾,既能使画出的颜色鲜艳水润,又能保证剪纸能长期保存。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往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家,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金城剪纸

以磁性剪纸为代表,在中国独树一帜。磁性剪纸

磁性剪纸可以靠自身磁性贴在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以贴在冰箱、防盗门、汽车、文件柜、铅笔盒等铁质物体上。喷一点水或者清洗干净,或者贴在玻璃或者其他光滑的表面上。磁性剪纸能更充分地体现剪纸的透雕特征和剪纸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纸是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磁性剪纸对剪纸的贡献有:一是磁性剪纸拓展了剪纸的市场;二是磁性剪纸丰富了剪纸理论;第三,磁性剪纸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手法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磁性剪纸的发展;

5438年6月+2007年10月,磁性剪纸专利获得央视“我爱发明”大赛新金创意奖。央视“我爱发明”大赛的决赛项目来自国内外注册的近3000项专利。经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发明协会等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严格评审,42个项目参加了央视决赛。磁性剪纸项目以其市场优势、社会效益和良好的不可替代性,获得了首届央视“我爱发明”大赛新金创意奖。新金点子奖也是本次大赛的最高奖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磁性剪纸被山西省文化厅选入奥林匹克公园中国故事展。受到了全世界朋友的喜爱,获得了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2009年6月,165438+10月,磁性剪纸团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最高奖——“双十佳职业规划之星”。据统计,本次以“励志、成才、就业、创业”为主题的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共有85所高校参与,报名大学生近4.5万人,上传作品近2.5万件。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筛选,全省85所高校评选出300余幅作品进入省级决赛。

河北蔚县的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据史料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称剪纸窗花。擅长窗花,“天高云淡”可以说是窗花最早的形式,也就是在云母片上绘画着色,以作装饰。早期,当地流行在鞋花、钱包和枕头上刺绣“图案”。后来又引进了河北武强县的木刻水印窗花,吸收其色彩特点,模仿“亮天”的通透效果,以刻代剪,形成了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点彩”为主,故有“三分工七染色”之说。代表人物是王老赏(1890—1951)。蔚县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有花、鱼、虫、鸟、兽等吉祥意象。

蔚县剪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张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用薄薄的宣纸,用小巧锋利的刻刀刻成,再染上鲜艳多彩的颜色。它的基本制作流程是:设计造型——熏蒸——雕刻。

蔚县剪纸是中国唯一的点彩剪纸,以刀工精细、色彩丰富著称。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随物而形,随类而画”。蔚县剪纸在当地俗称“窗花”,大多出自世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有戏曲人物,有鸟虫鱼兽,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写。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细腻丰富,简洁精致。贴在纸窗上,雕刻精美,透过室外的阳光,色彩斑斓,显得特别清新灵动。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富有生活气息。无论是反映人民吉祥幸福的阿沁,还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四季庆典和婚礼仪式,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密密麻麻的造型设计,细致精致的刀工,艳丽明亮的独特摸染,每一件作品都非常生动有趣,经久耐用。数百种戏剧脸谱、剪纸挂历、台历、金箔剪纸等产品,进一步提高了蔚县剪纸的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使蔚县剪纸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更加辉煌灿烂。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

2010 8月1日,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在蔚县举行,成绩斐然。

陕西民间剪纸

在陕西从南到北,尤其是黄土高原和秦川,随处可见红绿绿的剪纸。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在陕西乃至全国民间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陕西剪纸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因为它完全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图案,如鱼的脸,狮子的头,和类似周文桦的“抓包子的娃娃”。《牛耕地图》等类似于汉画像。继承了中国的阴阳哲学和生殖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鹤抱鱼、鱼戏莲、蛙、鹿、鱼、鸟。

陕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葬于陕西* * *通灵桥山,宝鸡半坡、临潼、姜寨、北首岭等地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西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古朴的陕西剪纸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陕西剪纸的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外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婚礼双喜花、服饰点缀花、神社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是最常见的。每到春节,不管是哪里的农村,都在窗户上贴上白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庆祝新年。陕西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是继承传统,二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有花鸟鱼虫,有鸟兽,有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气息十足。陕西剪纸大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其特点是简单、粗糙、简洁、清晰。他们创作的剪纸充满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情感色彩,没有任何矫饰,民风淳朴。他们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又细致地观察和理解生活,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大胆而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在陕西剪纸艺术中,陕北民间剪纸是第一个。由于这一带交通闭塞,闭关锁国近百年,外来文化难以传入,但古老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妇继承,代代相传。比如有些剪纸继承了汉代画像石的风格,轮廓极其简洁饱满。生动而富有想象力。比如农家乐春节贴在门上的“瓜子娃娃”四肢是用纸剪出来的,脑袋换成了瓜子。因为作者都是农民,人群广泛,年龄各异,剪纸的题材丰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俗等等都是老年作者表现的对象。关中剪纸因其造型优美、细致写实而深受人们喜爱。陕南剪纸数量不多,特点是精致夸张,细致真实。

剪纸是女性创造的文化。陕北有“找媳妇,要机灵”的习俗。找媳妇的时候“不要问人家瞎不瞎,先看人家手”,聪明就是看剪纸刺绣。有句话叫“看窗看帘”。看窗户是看切好的窗花,看窗帘是看刺绣技艺。一般认为,会插花的女人一定聪明,将来生出来的娃娃自然也聪明。如今在陕北农村,谁会插花,依然受到全村人的尊敬。腊月的时候,大妈大妈们互相学习剪花,出来好看,争样品。在第一个月,女人们互相拜访,看谁的窗花最好,谁的手最灵巧。

山东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渤海湾的豪放,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种是山东胶东沿海地区比较有特色的精致剪纸,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含蓄繁复的风格一脉相承,并以其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古朴清爽的外观更加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把一个技术好的女人叫做“骗子”,不管她在哪个村子,人们都以她为荣。他们的花卉图案经常在壁纸上用烟火四处传播,成为远近村落的插花模样。剪纸最常见的用途是装饰窗户。胶东的窗户大多是细长的格子,一般只能贴小花。女人们发挥自己的创意,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构图剪成条,然后贴在窗户上,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叫“窗花”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上。还有“角花”、“窗边花”、“斗鸡花”挂在窗前,构成了一系列的“间文化”。为了配合节日房间的布局,剪纸也被用于装饰墙壁和天花板,以及器皿的贴花。

其中山东高密的剪纸流传,从农家乐的门窗、棚顶到橱柜、衣柜都有剪纸装饰。一般制作都是直切,不打草稿,特点是锯齿纹和直线结合形成图像。其中以被誉为高密剪纸“女状元”的齐秀华最为著名。这个普通的农妇,用一把小剪刀,在一张红纸上剪出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

朝阳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既有中原文化的古朴,又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丽灵动。其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文,纯手工制作使其备受好评。曾被Xi美术学院教授程铮称之为中国剪纸的艺术造诣达到了“珠峰水平”。

一、朝阳剪纸的起源

如果说北方剪纸的起源是辟邪,那么朝阳剪纸的起源就是祈福美化。因此,朝阳剪纸在朝阳民俗活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由于朝阳节日的各种活动,代代相传。庆祝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或纪念,或祭祀,或祈福,是潮汕民间语言的一大特色。朝阳位于海边,这里的人们非常崇尚自然。所以朝阳的祭祖、拜神等节日热烈隆重,是凝聚人心、浓缩当地民俗文化的活动。朝阳剪纸是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的艺术形式。

二、朝阳剪纸的主题和内容

朝阳位于新疆的南角,风景秀丽,人民淳朴善良却不别出心裁。因为朝阳剪纸起源于祭祀、婚嫁等民俗活动,人们美化生活的愿望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期待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子孙不断,长命百岁。所以,幸福、长寿、快乐成为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题,朝阳剪纸题材广泛,表现了人间的恢弘。从天上的神仙、龙、祥云、飞鸟,到地上的人、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凡是能表达人们美好愿望、反映人们追求的形象和物品,大都被吸收到剪纸艺术家的视野中,成为剪刀下的“吉祥”艺术品。历代剪纸艺术家根据他们精妙的理解,用比喻、谐和、比喻等手法来暗示剪纸的表现方法,含蓄而优美。可谓是一项创造性的发明,它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激励着欣赏它的人,使人们的理想开阔、奔放、丰富、升华。是一种既有趣又简单,浪漫又优雅的创作方法。比如发音相似。谐音“福”“蝙蝠”“鹿”“陆”“六”。鹤与和谐,爱与长寿,鸡与幸运,鱼与盈余,蜂与海豹,猴与猴,羊与吉祥,还有蝴蝶。这些运用谐音和寓意手法的符号,使动物和花果组合成图案,有吉祥之意。在歌颂生活和繁衍的剪纸图案中,经常使用石榴、荷花和香橼,剪纸作品的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每一个人物的作品,都在夸张、概括、提炼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可谓“一图必有意,一意必吉祥”。

三、朝阳剪纸的风格和特点

朝阳剪纸的图案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由于历史原因,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一直流传到潮汕。除了保留中原文化意义的装饰图案外,朝阳剪纸图案还融入了当地的装饰图案,这是一种具有朝阳家乡地方特色的装饰图案。一代又一代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延伸到创意设计中,形成了朝阳剪纸特定的艺术风格。

朝阳剪纸的构图以散点透视为基础,在特定的图案轮廓中采用“花中有花”的方法,以主题为中心,以谐音字为组合元素,以吉祥的花草图案为环绕,和谐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虚实得体,疏密有致,灵动严整,细长温婉,但罗列有序。无论是方形、长形还是不规则形,其构图都是饱满、严谨和舒朗的。

河北府城剪纸

河北阜城剪纸起源于崔苗镇季晨村,流传到周边的码头镇、古城等几个镇,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创新,福成剪纸技术在传统的手工剪纸加工之外,形成了专业机器的规模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剪纸的手工成本,提高了剪纸的生产效率。它所代表的中国民间流行的剪纸、喜字剪纸、福字剪纸已经风靡全国。府城剪纸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艺术风格独特,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多种形式。剪纸的主要材料是丝、布、绢纸和宣纸。可以手工裁剪,机器大规模生产,装裱,满足了从低到高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目前,剪纸已成为阜城的一个独特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年纯收入8000多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韩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以扬州剪纸为代表的江浙民间剪纸。

江苏扬州剪纸

扬州是中国最早流行剪纸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历史悠久。杨迪皇帝曾三次访问扬州,并建了一座宫殿供自己享用。每到冬天,园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杨迪皇帝流浪不减,令宫女们模仿民间剪纸,将五彩锦缎剪成花叶,点缀枝丫,挂在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蜻蜓、莲藕等物,将池中冰块取出,一件件排列出水,宛如春夏之交的绚烂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唐代,扬州就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剪纸就是一朵花,也剪成春天的蝴蝶、春天的钱、春天的胜利,或挂在美女的头顶,或装饰在花下,让人心情愉悦。剪纸还有一些特殊的用途,比如民间剪纸人、纸马、纸钱,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过“温汤足我,剪纸是我魂”这句诗,就是这个意思。

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来了鉴真大师回乡探亲。剪纸艺人制作了鉴真大和尚的剪纸,赵朴初先生为其题写了一首《忆江南》,题词为“看城隔海吟,剪纸招魂”。明清时期,扬州剪纸增强了装饰性,将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在一起。它不仅用于妇女和儿童的装饰,也作为刺绣、切割鞋子、枕头、桌布和床单的基础。也用于民俗饰品,如元旦图案、喜庆图案、前门装饰、灯笼花、龙舟花、斗香花等。民间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和几张宣纸,千变万化,意味深长,剪出象征吉祥、如意、长寿、富贵、幸福的图案。直到清末民初,扬州仍有不少民间艺人以剪纸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剪纸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65438年至0955年,扬州成立民间工艺社(现扬州工艺美术厂),将分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并安排好工作条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著名老艺术家张勇手是扬州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从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艺术,经历了70多个艺术春秋,创作了上千幅剪纸。主要作品有1950年代的《百花》,1970年代的《百菊》,1980年代的《百蝶花》。《百花齐放》剪纸结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为其题诗一首:“扬州艺术家张勇手剪出百花齐放。请剪去春秋,使东风遍大江南北。”65438-0979年,张勇手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今天,扬州剪纸有1000多种,销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浙江民间剪纸

五代《武林繁峙》记载“吴越王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宣锦,以彩纸裁人以代之”,描述了一幅曾经出现在吴越故土上的宏大剪纸景观。

民间剪纸的传统在农村经久不衰。1953之前,调查人员记录:“窗花剪纸在浙江省内随处可见,尤其是金华的永康、浦江、磐安,温州的乐清、平阳等地,风格各异,用途各异。"

从征集的产品来看,金华地区多为窗花和鼻烟,而乐清的细纹刻纸主要用于装饰龙灯,平阳的太平岳剪纸,平阳的“圈盆花”放在礼品上最具特色。其次,到处都有农村图案的衣服,鞋子和帽子。

常见的题材有花、果、鸟、兽、鱼,戏曲故事则是永康地区最好的作品。插花的图案多为女性少女时保存的老一辈的图案;另一部分是由民间工匠绘制佛像,然后由熟练的手切割而成。当然,有些巧手也可以自己制作样片并剪下来,甚至在看完戏后剪出一套完整的戏文。

浙剧窗花善于取剧中的典型场景和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形体之美。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剪纸配以合适的背景,显示了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浙江剪纸造型讲究大像轮廊,从像中切出细细的阴线。合适的阴影可以为图像结构和画面的节奏增添色彩。代表是绵阳剪纸、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

湖北绵阳剪纸

绵阳(今仙桃)属于荆楚地区,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是“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早在南朝时,梁仁宗的《荆楚隋记》一书中就有记载,荆楚人死于正月初七。“给人剪彩,或者给人刻金箔,贴个屏,或者戴在头上。”唐代李商隐《人节》诗中也有“雕金成功传精俗,剪彩使人起晋风”之说。无论是“刻金”还是“剪彩”,“剪纸”工艺早已在民间流传,并与和楚的风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其他地方的剪纸相比,绵阳的雕花剪纸有独特的刀工技巧。历代雕刻艺人从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完美的绝招,讲究“握刀正确,切工流畅,开刀严格,切工均匀”。正刻、负刻、隐点、隐线等技法的运用,也使雕刻出的花、树、人、虫、鸟、兽栩栩如生,成为老百姓广泛喜爱的工艺美术珍品。

8月19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牌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中国剪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绵阳雕花剪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东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历史悠久,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从明代开始,佛山剪纸由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东南亚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原料和方法可分为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三大类。它采用当地特产的铜箔、银箔,运用切割、雕刻、凿刻等技法,衬以各种彩纸,印制各种图案,形成了一幅色彩浓烈、金碧辉煌、具有南方特色的剪纸。佛山剪纸既有精致典雅的特点,又有浑厚的表现手法,根据使用的需要选择和运用材料。

在古代,剪纸的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案、产品商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传统艺术的创新,具有构图严谨、装饰性强、清雅辉煌的特点,多以时代生活为主题,在中国剪纸艺术中较有代表性。

福建民间剪纸

福建不同地区的剪纸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特点是描写山鸟、牲畜的作品较多,比较浓烈、淳朴;在闽南、漳浦的一些沿海地区,画中常表现水生动物,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以礼品花为主,趋于华丽、精致。

剪纸的作用也很广泛:过年时窗花、门饰、鼻烟、礼仪用花、刺绣的样品,泉州艺人的刻纸也用于建筑中的家具,作为临摹漆画的底料。

风格最有特色的应该叫莆田的礼物花。生日快乐,生日快乐,祭神、祭鬼、祭祖,无论是礼物还是告白,或轻或厚的礼物,都要送一朵鲜红的剪纸花。连猪头、猪脚、猪肚、鸡脚都一样。中国有句话叫“礼轻情意重”。想必礼物是一种象征行为,礼物上的花应该是恋人的心意吧?

礼物花的形状也很有趣。一只鸡爪上的剪纸叫“凤爪花”,本来没有美感的东西突然变成了一只爪子的凤爪,上面装饰着“打牡丹”的图案,更加美观。猪的肚子也很丑。作者把这朵花剪成一只又肥又油的小猪的形象,让这份“好吃不好看”的礼物变得完美。更奇怪的是,里面的字是“一团彩”而不是“一团和”,因为花园里到处可见祥云和吉祥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