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举例》作者冯震先生。
我先介绍一下冯震先生。接下来的做法是根据老人的书《七言绝句举例》,56种方法。
冯震
一.导言
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诗人。
1897年5月出生,10,本名冯若多,广西北流县汕尾乡汕尾村人。1983年3月13在广西师范大学逝世,享年86岁。
第二,生活
从1904到1908,他在本村的私塾读书。
1909进入北流县建立高中。
1910年夏天,我跟着杰民叔叔去上海读书,但是当初没有考上上海的中华学院,秋天进了南洋中学。
1911年进入中国公学。上海光复,学校停课。
1912年秋,进入南阳中学。
1913,南洋中学毕业,同年考入交通部上海高等工业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
1916因病休学。
1917至1921在广西梧州中学任教。
1921秋至1925秋,任北流县中学教师,兼任校长两年。
1926年2月至4月任容县中学教师。
1927至1949任无锡国学学校教师,兼任教务主任。
1937抗战爆发,无锡国学院迁至湖南长沙。
1938搬到桂林和北流。
1941又搬到桂林了。
1938至1946,冯震为无锡国学院代理院长。
1929-1936先后在江苏教育学院、正风文学院、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担任讲师。
1948兼任无锡江南大学教授。
1949 165438+10月被南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聘为教授兼系主任。
1950南宁师范学院迁至桂林,与广西大学合并,保留原位置。
1951至1953,广西大学文教学院中文系专任教授。
1953中南地区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改为广西师范大学(现广西师范大学),留校任教。
从1957到1966,任中文系系主任。
1980 12.30被区教体办聘任为名誉主任。
1976年5月至1979年6月底,承担国务院下达的《辞源》修订任务,担任修订组顾问。
文革之初,以“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得到改善”的罪名受到批判和批评。
1983年3月13死于桂林。
1984 11月平反。其骨灰安放在南宁革命公墓。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CPPCC常委。
三、主要成就
冯振先师从国学大师先生和唐先生。他一生治学严谨,见解独到,著作丰富。
对《杂诗》、《七言律令》、《七言绝句例》等唐代至清代的诗歌论著和其他诗歌选本进行了分类比较,对中国历代诗词进行了阐述,从理论上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论宝库。
他对先秦诸子的研究,既继承了干嘉学派的传统研究方法,又借鉴了新西学的一些科学理论,对诸子学说进行了新的阐释,其中最受学术界关注的是《老子》、《荀子注》、《略》和《陆春秋注》。考据训诂著作有《说文解字注》。
王先生擅长诗文,尤以七言律诗见长,坚持自然诗学观,写诗崇尚自然真实,反对浮华雕琢,主张创新求变,反对模仿。他一生写了近千首诗,其中大部分被收入《自然室诗集》。其风格“似成斋”()与“胜成斋”(周),被誉为“桂中奇才”。
他的短文多见于建国前编纂的《符步集》和建国后国内报刊。
除了精通古典文学,他还精通中医。文史哲经教农林工科数学都有所学,赶上孔孟老庄,发出宋明理学。并且熟悉英语,以英语论文被美国留学录取(但因为经济问题未能成行)。我在五洲中学教书的时候,用英文原版的几何和代数作为教材来教学生。
第四,后人的评价
冯震先生长期在高校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历代散文选、文献学等课程,坚持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后学。
在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陷后,他带领无锡国学院师生来到桂林,后两次迁居家乡北流,自筹资金,继续办学。
三十年来,无锡国学院始终如一的校长是唐·。第二个人是谁?毫无争议:冯轲。
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里,冯震先生担任国学院代院长,带领南移的国学院在广西坚持办学,在抗战教育史上写下了宝贵的一页。
解放后,他亲自上台讲学,强调因材施教,知识与能力并重,探索出一条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培养国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后来现代教育模式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通过师徒制培养青年教师,并与彭泽涛先生等一些老教授一起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他亲自讲授的课程有训诂学、老子通论、荀子、庄子、文心雕龙、唐诗法等。当代学者周、、马懋元、等都是他的高徒。
生前赠古籍495册,其中1787册,平装本51册,其中80册,1867册全部赠校。广西师范大学于1983年元旦以题词庆祝冯震六十八年教龄:
明德慎寿,单鑫是香花。
太湖绿漓江蓝,春光满山愿晚晴。
第五,诗歌风格
冯震先生尤其擅长写七言律诗。他一生写的近千首诗,大多收入《自然室诗》。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安徽大学校长陈柱尊曾说,冯轲的诗“源于甘昆的热情”,“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各种文体的专家,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学理论的专家周,都认为冯轲的诗风“颇似”而“胜于”。
“诚斋”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杨万里的题名。和周对冯珍诗歌的评价并不为过。他的自然房诗自然率真,平易近人,活泼清新,不矫揉造作,不雕琢。有一首诗《关于我自己题目的诗》:
无病呻吟等嘈杂的蝉鸣,爱情真的是一首好诗。
英雄豪爽愤懑,风华正茂之时一样悲凉。
他的艺术风格出众,他写诗作词,从不学一人,也不归一派,从《诗经》到晚清,他什么都学,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有诗:
求助于许多部门是你的老师,而凌渡的方法不是欺负我。
汉魏涵盖唐宋,溯野及近。
在《论陆放子的诗》中,他说:近几年来,我一直在议论诗歌,避直白,取乐。风景是眼睛的前景,文字是普通的文字。而其文笔,异于常人之意。深如螺丝钉,一层层的秘密被揭开。但并不难,所以课文简单易懂。因此,当人们读它时,每一种气味都是外来的。
王先生的时事诗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1916写的《读岳武穆的《文文山诗》云:
宽厚的思维会为霍辩护,但无情的死亡之后很难留下来。
男人不到河边老,先忧天下。
路虎今日才污染净土,河山何时还中国?
看完诗,我还在感叹,觉得生气,觉得受伤,眼泪就流下来了。
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诗人在读岳飞、文天祥的诗时,想到祖国被洋人凌辱的惨痛现实,感叹卫青、霍去病等爱国之国将逝如流水,表达了热爱祖国的远大志向。
在冯震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强烈的忧国、报国情怀。诗人在《感愤》五首诗中描写:“四海为穷狼所困,旧中国大地惨不忍睹”,“北齐烈焰,江南杀气腾腾,惨不忍睹”,揭露旧中国内乱外患的现实,大声疾呼“四海兄弟难处理突发事件,不要教他们吸取教训”。最后,诗人说:“他们受伤时,话不多,但救国之心强。”报国之心,天地皆可感。
1932沪宋之战,十九路军奋起抗日,诗人写下《感愤》:
我一个人二十多年了,每天听到好消息都很高兴。
谁能想到天生的贼还会赌虫子和鱼?
我后悔没能在血战中杀敌。由于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诗人悲愤交加地写下了《闸北悼念张玉泉先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野心,歌颂了十九路军将士的爱国精神,痛斥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诗人还写了许多诗,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同情人民的苦难,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避寇蒙山文蓉县,敌困火烧惨,我军与之激战”中,诗人希望中国军队“速驱寇静乡余部”。在《桂林柳州被赋予悲愤之感》一诗中,诗人悲愤地写道:“十万灾已抛,山西难收泪。”
冯珍还有一些在山水描写中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疯狂的希望:
袁野何其辽阔,春光尽在泪下。
群山将雨水带到远方。一片水漂得很远。
人民打了三年仗,现在全世界都穷了。
悲伤无止境,愤怒如彩虹。
万庆堂的两首诗:
芦苇簌簌野水愁,采菱人去空船。
孤村已是惊鸡飞狗,度假村更愿教刀枪。
湖光添杀气,四面八方的篝火惊扰鸥群。
悲哀于己时,楚何故。
这就像“虽然一个国家被分裂,但山川和河流仍然存在,春天树木和草再次变绿。伤心之态,不禁泪流满面,鸟语惊人,离愁恨。战争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十万黄金。我抚摸我的白发。它已经变得太薄了,再也装不下发夹了。”(杜甫《春望》)“花,高如我窗,伤游子心,因我见,从这高处,处处悲。锦江的春光蓬蓬的涌进来,山上的云,古代的,千姿百态,变幻不定。朝廷就像北极星一样,最终不会改变,科尔西山不会入侵西藏。然而在黄昏时为一个消失已久的皇帝的悲哀感到遗憾,在日落时与傅亮交谈。”(杜甫《登楼》)一种爱国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