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大学之光

1,帝国理工

2.洋务运动

3.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

简介:

国子监(中国封建时期)

中国最高的教育机构,位于首都,出现在汉代。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塾教学,没有学术流派。汉武帝废黜百家儒生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创办国子监。最初国子监只有5个经学博士和50个博士弟子。从汉武帝到辛莽,国子监的科目和学生逐渐增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亮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汉元时期博士弟子达到1000人,汉代增加到3000人。王莽主管政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笼络广大儒生,他在长安城南修建了碧雍和唐明,并为士人修建了百万区。博士生一万多人,国子监规模空前。武帝到王莽,18岁还是博士生。被选上的,可以由官员补充。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开阳门外建国子监。后来,汉武帝刘庄到国子监讲学。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国子监改扩建。用了一年的时间,用112000名劳工建成了240个房间和1850个房间。招收的学生称为泰学生。从那以后,台湾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万之多。汉高祖西平四年(175),为了出版严肃的书籍和文字,在国子监外刻设了著名的《西平石经》。全国各地的人都来观看和抄写经文。汉代太学在培养人才、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政治的腐败,台湾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献纠集千余名学生,营救执法不严的校尉鲍宣。东汉末年,陈蕃、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了太学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见党史),许多与党有牵连的人被囚禁。西平元年,千余名太学学生被宦官逮捕囚禁。

①史静文同博物馆

被称为文同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一心等人获准在京设立文同博物馆,隶属丞相衙门。图书馆是培养翻译家的“洋务学校”。一开始只有英语、法语、俄语三个班,后来陆续加了德语、日语、天文、数学的课。招生对象最初只限于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后来又接受满汉年长者。学习期限最初定为三年,光绪二年(1876)后改为两种:从外语到天文、化学、测地学学者,八年毕业;我年纪大一点,只靠翻译问学者,五年毕业。起初,课程只有英语、法语、俄语和汉语。同治六年后,增加了数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外国历史地理。除了中文其他课程都是外国人教的。其资金、人事等权利基本由税务总局赫德掌控。同治八年,赫德提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文同博物馆总师,主管校务近三十年。光绪二十七年(1902),并入史静大学堂。清代北京第一所洋务学堂,采用班级授课制。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多次与帝国主义列强谈判,深感语言不通、文字不通也是受骗失败的原因之一。左和李鸿章坚持向西方学习,于是在同治元年(1862),建立了文同博物馆,八旗子弟10个,十三四岁。第二年,又增加了一个法国馆和一个俄罗斯馆。后来又增加了德语和日语。外国人受雇在图书馆教书。1866结尾,改进图书馆的都是走正道的,比如举人,优秀生,由此而生的京外官员,30岁以下的。1867新增天文算术博物馆。1869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被聘为总教师。1872拟定了八年课程计划,包括:第一年识字,写浅书,讲解浅书;第二年练习句法,翻译笔记;第三年看各国地理历史,翻译编辑;第四年强调数学启蒙和代数,翻译公文;第五年,我强调事物风格,几何元素,平三角和弧三角,练习翻译书籍;第六年,我强调机器,微分积分,航海计算,练习翻译书籍;第七年,我讲化学、天文学、验算和万国公法,练习翻译书籍;第八年,我强调天文、计算、地理、金石学、财富等国策,练习翻译书籍。有三种考试:月考、季考和年考。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考,被列入尖子班的人晋升官阶,劣等的人留在库中,劣等的人从名单中剔除。馆内待遇不错,除了饭、书、纸、笔由政府供应,还有月薪10两。史静文同博物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规定,基本不学“四书五经”等传统科目,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鼻祖。1901并入史静大学堂,1898成立的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