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七棺事件
2007年4月5日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朱摄
清明节的时候,说起以前泉州的丧葬习俗,有一些停丧的做法,有的持续几十天,几年甚至几十年,更奇怪的是,有的持续了上百年!
七口棺材停了三百年;
全州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陈鹏鹏介绍,刘付成的7口明代棺椁是抗战胜利后才下葬的,历时300多年。
翻到《泉州古城街坊谭谭》第30页,记者看到一张七口棺材的老照片,摄于故居旧址。照片中,许多人聚集在七口棺材周围。在中山路胡阿祥和徐厝城交界处的花园头,有一个叫刘付成的地方,曾经停放着“七口棺材”。
据说棺材的主人是七个人,其中包括小学毕业的刘的第五代传人刘启春。他们于明末清初殉难,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下葬灵柩,立碑葬于泉州中山公园。
关于一家七口烈士,有各种各样的传言:
昨日,记者走访了泉州文史人士龚先生,请他介绍一下七口棺材的故事。
原来,作为明朝遗老,刘启春遭遇国变,誓不降清。他的家人死了七次。族人收来后,改名换姓,以逃避清军。这七口棺材因此“无主”而没有被长期掩埋,这就是刘付成七口棺材的由来。
七口棺材已经在花园里放置了大约300年,一些人制造了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谣言。人们经过住所时总会感到非常阴森恐怖,不敢在此久留。
上世纪20年代,泉州流行买“花摊”(一种彩票)。在“一元二十九席”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很多男男女女都热衷于此。为了赢得彩票,市民们疯狂地到处求神帮忙。据传“七棺”中最聪明的是一位13岁的未婚女士。每天有卖花的来这里,都会出来买花。那么多人来这里祭祀,希望一夜暴富。据说后来有一个人中了彩票,花摊老板破产了。花摊老板立即用银子刺棺材,用黑狗的血浸透,驱散心中累积的仇恨,辟邪。这个棺材以后就不行了。
1935年,全州发生大洪水,从水尾到钟楼,刘福的七口棺材四处漂流。洪水退去后,传说自动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据很多专家考证,刘付成的七口棺材属于明末清初的人,结论是全家殉难。但长期以来,民间传说一直存在。
谣言不可信,但各种离奇的谣言,加上人们的迷信,流传开来,凡是要下葬的人,不是死了,就是病了,使得七棺固土数百年...
坠土冢曾轰动一时:
龚介绍,1946年,时任福建省第四区行政督察兼保安司令的罗尔展和晋江县长吴德禄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催促下,下定决心搬迁并安葬了7口棺材。
公安局长王允恭奉命选择墓地地点和修建墓地的工人。县衙里正好有个福州木匠叫张成义,县令吴德禄亲自让他承担这项任务。张回家向妻子提起此事,妻子强烈反对。张知道此事不可推脱,便去土门街关帝庙抽签,签了一首诗说:“牧价好商量,到了朝廷互相伤害;即使权威人物获胜,也会被指定为后世子孙。”起初感到害怕的张成义签下了这份合同,这使情况更糟,并坚决拒绝建造它。罗尔展专员多次动员他,但他就是拒绝。最后,罗尔展给他看了准备好的悼词。文中有一句话说,以后有什么事,我一个人承担,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专员、县长、警察局长出面,木匠最后硬着头皮答应了。墓地选在了市里的中山公园。因怕得罪鬼神,他要求建墓纯属自愿,工资全免。逢安之日,他会自带“三祭”祭祀他们,他的一切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墓地已经建好了,但是葬礼那天谁来抬棺材呢?公安局长王允恭走访了晋江五个码头工会,没有一个工会敢承办。王允恭最后去找了五宝码头工人,五宝码头派了80个人来抬棺材。工人的条件是,此举纯属自愿,不计工资,但抬棺材时,每个人都要给一块红布绑在身上以求吉利。因为吴堡的码头工人大多姓刘,明末清初,刘为了逃避清军的追杀而逃亡,活着的人大多改姓刘,所以刘渊是一家人。
出殡当天,专员主持仪式,晋江各界人士和刘后裔也派人参加。公祭完毕,号声开道,后面锣鼓齐鸣。送葬队伍从中山路胡阿祥徐厝城出发,经中山中路前往中山公园。沿街有成群的人在观看。时隔300多年,“久不停歇”的七口棺材终于得以安息,各种迷信谣言也告一段落。
昨天,记者来到胡阿祥,寻找老先生们所说的过去七口棺材所在的位置。结果只找到了刘付成(中山中路胡阿祥与徐厝城交界处)的地名,没有当年的痕迹。据说,当年建在中山公园的刘军园墓是东西向的。花岗岩墓碑高大,刻有“忠烈墓七棺”;直到1958,体育场扩建,墓被厦大历史考古队挖掘,一些祭祀物品被拿走,墓地被铲平。这就是我们现在在中山公园看不到七棺遗骨的原因。
从那时起,刘付成和七口棺材就一直留在老泉州人的记忆中。
相关书籍有:泉州六福亭七棺考证。
作者:吴堃。
出版社:晋江县文学委员会
年份:1946
页数及格式:34页:照片;32开
然而泉州图书馆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