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不平等现象

摘要: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平等是每个译者最困惑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背景、认知思维和母语使用的固有差异,英汉翻译绝对是遥不可及的。翻译的对等是有限度的。

关键词:不平等;极限;中介语意义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语言活动。就是把已经用一种语言表达过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早年提出了读者反应对等原则,并在与泰伯·查理斯·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风格,用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信息。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然后才是文体对等。无论是范存忠提出的“准确”,还是塔博尔和奈达所指的“对等”,都反映了翻译界的一种理想和目标。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绝对对等。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的思维是由存在决定的。因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背景,所以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这种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1中介语意义转换的极限

1.1的概念意义的不等式

传统词汇学认为,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所谓概念意义,也叫引申意义。

外延意义或认知意义认知意义(congnitivemeaning)是词的最基本意义,是对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往往被视为词典中对词的定义或解释。所谓内涵意义,就是隐含或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词汇的内涵在日常会话和文学作品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因国而异。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词义,英语单词和汉语单词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平等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1银河系

我的掌上明珠

这位老人刚刚死去

如果把上面的句子直接翻译成“牛奶路”、“我眼中的苹果”和“老人刚踢了桶”,概念意义是对等的,但读者却感到困惑和不解。这时,他只能放弃概念上的意义对等,翻译成“银河”、“婴儿”、“死亡”。有些词在概念上是等价的,但在内涵上是不等价的。由于英汉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个词的内涵和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中文“狼”重在淫荡,英文“狼”重在凶残;中国字“龙”是皇帝吉祥的象征,是我们民族的图腾。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英文单词“dragon”是喷火吐焰的恶魔。在西方,“西风”有“温暖、革命、进步”的内涵,而在汉语中,西风有“寒冷、凉爽、荒凉、反动”的内涵。

1.2上下文的不等式

任何语言都处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即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除了语境意义,语境意义还有情景意义或功能意义,这是由语言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决定的。

自行车坏了。

自行车坏了。

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6苹果烂透了。

这些苹果烂透了。

以上句子中的“bad”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翻译成break down fault,ill是不友好,rotate是腐烂变质,根本没有对应的英文单词bad。另外,简单的“父亲”这个词,根据上下文有很多翻译。在正式场合可以翻译为“父亲”,一般场合可以翻译为“父亲”,如果表现出一些亲昵的话可以翻译为“父亲”、“老人”。

1.3形式的不等式

形式是思维的外壳,任何语言的选择都不是任意的、漫无目的的,所以在翻译中必须注意译语的形式。只有充分理解源语言的形式,才能忠实地传递到目标语言。但在实际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在不同语系、句法和使用习惯上的差异,真正做到对等的并不多见。我们常常把意义的翻译放在第一位,形式的翻译放在第二位。

他于2003年5月27日出生在菲尔特。

他于1923年5月27日出生在费尔特。

8伦敦人是伟大的读者。

伦敦人非常喜欢阅读。

他的书法很好。

他写得一手好字。

例7改变了状语的排列位置,而例8和例9中的排位分别以动词的形式翻译,源语和目的语的形式意义不构成对等。

1.4图像意义的不等式

形象意义是指词语的修辞比喻意义,一般可分为比喻意义、明喻意义和交换意义。形象意义能使语言生动、具体、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英语和汉语中,如果我们将中国常用的隐喻与英国常用的隐喻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狐狸被比作狡猾,绵羊被比作温顺,钢铁被比作坚硬。当然,比喻性的意象往往会打上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的烙印,所以翻译时不能只追求对等。像哥谭市的人一样聪明翻译成“像戈丹一样聪明”,令人费解。事实上,戈丹是英国的一个村庄。相传那里的人最笨,所以这个比喻的意思是“极其愚蠢”。类似的例子有:

10他非常喜欢说话,以至于他的伙伴们戏称他为“喜鹊”。

他唠唠叨叨,以至于他的同伴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麻雀”。“喜鹊”的中文译名是“喜鹊”,但在汉语中,“喜鹊”的比喻意为唠叨、饶舌,所以我们取了汉语中联想效应对应的比喻,不译为“喜鹊”,而译为“麻雀”。

11“别怕,小鸡们!””她的声音带着戏弄的快乐。

“不要害怕,你们这些胆小鬼!”我听到他用戏谑的语气说。鸡在英语中是懦弱、胆怯的代名词,而汉语中的鸡却无法引起人们的联想,所以用老鼠形象来代替。

1.5不等式含义

文体意义是指原文的风格所表达的意义,包括文体特征和作者使用的写作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翻译,但风格不等值。英语格律诗翻译中的一种翻译方法是放弃韵律,采用自由式翻译。持这种观点并遵循这种方法的人的理由是,原诗的节奏在中文中没有对等词,而诗的翻译重在传达神韵,难以找到,束缚表达,不如舍弃。所以风格对等也是一种相对。请比较下列英语句子的中文翻译:

宵禁敲响了离别的丧钟,

哞哞的牧群慢慢越过草地,

农夫疲惫地跋涉回家,

把世界留给黑暗和我。

钟声在黄昏响起,一天正在消逝。

牛羊相叫,绕道草径,

农夫扛着锄头蹒跚回家,

把整个世界留给我和黄昏。

在这里,翻译需要停顿,但在源语言中没有停顿。因此,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要求译者“变其言”,即为了精神上的相似而改变其形式。

2.6不平等的文化背景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子。用来承载和表达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一旦形成,似乎就给自己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类似的问题也体现在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本中。

他给你做了一张我的床

但是我,一个死去的少女——寡妇

在这里,朱丽叶决心赴死的前夜,期待着黑夜的降临,让她的心上人爬进闺房,与她共度一个亲密的夜晚。“tomy bed”本来明明是“在我的床上”,朱老师却故意改了,翻译成“她想让你做类似的桥段”。不是因为朱先生不懂原意,而是因为未婚女儿要心上人“陪睡”,在中国读者眼里会让一个高贵的淑女变成轻佻浪漫的女人,不符合原意。再比如,在《圣经》的新几内亚译本中,“牧羊人”被翻译为“牧猪人”,因为新几内亚没有羊,只有猪。尤金·奈达并不提倡这种文化翻译,但在其他地方他却极力提倡这种非对等的文化翻译。

2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语系之间的* * *为我们做一些对等翻译提供了基础,但是语言之间的个体性使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对等,翻译学者广泛提倡的“忠实”标准只能是相对忠实,译者在翻译中只能寻求比较而非绝对的成功。

参考资料:

[1]华新编实用英汉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志培。翻译中的汉英比较与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张鹏。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J]。论翻译等值的限度,2005 1。

[4]阮。论英汉翻译中翻译对等的对等[J].外语教学,2004。

[5]吴以诚。关于翻译对等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