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成立于1952,是中国地质大学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大学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1991年,由一部、二部、三部、中心实验室、地质史研究室合并而成地质矿产部,并于1999年更名为现名。在60年的历程中,学院形成了重视教学、崇尚科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良好风尚。学院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球科学家:赵、于崇文、翟雨生、张本仁、金振民、莫玄学、高山。60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包括2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了党政部门的领导。

学院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3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1人)。外聘兼职博士生导师48人。教师中,80%具有博士学位,12.5%具有硕士学位。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正在成长起来,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北京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名师1人,北京市名师6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1个。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地质学院初步建立了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科学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现有18个学科,包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调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其中,古生物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调查与勘查、构造地质学为5个国家重点学科;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学和地理信息工程是省部级重点学科。本科招生有三个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该学院有七个教学和研究部门:地层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岩石,矿床和勘探,遥感和地球信息,第四纪。

地质、地质资源、地质工程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招收16学科和150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211项目”总体规划,学院战略上重点发展地球动力学、全球事件探测与评价、地球信息三个学科群。该学院目前有3994名学生。其中博士生728人,硕士生1329人,工科硕士生723人,本科生1214人。

地球科学研究院在地球动力学、地球节律与全球地质事件、岩石探针与深部过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成矿系统与区域成矿学、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球化学动力学和造山带研究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近年来,高校教师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公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年内在三大领域发表检索文章50余篇。

北京市基础地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包括地球化学实验室(含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原子吸收室、化学处理室、仪器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遥感实验室)、第四纪生态环境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含矿物学与矿物学实验室、地质实验室、资源勘查与评价数字化实验室)。

近年来,地质学院开展了多层次的国际学术和科研交流,开展了本科生跨国地质实习、研究生海外学习和学术交流,派出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和科研合作,引进了多位国际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地质课程。该学院在非洲国家组织了许多关于资源工程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若干培训课程。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北京西山丰富的地质现象为基础,建立了专业主干课程野外实习体系、北戴河野外知识实习(2周)、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6周)、国际野外教学实习(2周),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基地(山东招远金矿基地、甘肃阳山金矿基地、云南云矿企业基地、河南云台山基地、西藏地区)。

今后,地方院校将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旨在培养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方面人才,发展地学特色,塑造高素质人才。在科研方面,努力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工业经济建设。立足地学前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现代地学特色,拓宽地学研究和服务领域,造就一流人才,产生高水平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