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什么意思?
催眠是一种类似于睡眠但不是睡眠的特殊的有意识的恍惚心理状态,是由人诱发的(如放松、单调刺激、注意力集中、想象等。).其特点是被催眠者的独立判断和自主行动能力减弱或丧失,感觉和知觉扭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循催眠师的暗示或指令,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人的催眠敏感度、催眠师的权限和技巧而异。催眠状态下暗示的效果可以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通过一定的程序诱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
使用特殊的行为技术结合语言提示,正常人可以进入一种暂时的,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也可以用药物诱导,分为自我催眠和催眠他人。自我催眠是由自我暗示引起的。对他人的催眠是在催眠师的影响和暗示下产生的,能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东西,说出病历、病情、内心的冲突和紧张。催眠还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即催眠疗法)来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等身心疾病。
1.部分回归理论
催眠使受试者的思维退化到幼稚阶段,失去正常清醒时拥有的控制力,陷入原始的思维方式,于是冲动行事,产生幻想和幻觉。
2.角色扮演理论
人们认为受试者在催眠师的指导下通过过度合作发挥了另一种作用。参与者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使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一些动作。但许多学者坚持认为,催眠是另一种意识状态,而不是角色扮演,因为即使是最合作的受试者也不会同意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3.意识中的分离理论。
根据实验观察,希尔加德认为催眠将受试者的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或多个)同时发生的分流。第一次分流是受试者经历的意识活动,这种活动在性质上可能是扭曲的;第二次分流是被试难以察觉和掩盖,但其性质相对真实的意识活动,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藏观察者”。意识分离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正常体验。比如开长途的人,对路上的情况有过一些反应,但是回忆不起来,因为意识明显被分成了两部分:开车和个人思维。
[编辑此段落]
在所有典型的催眠现象中,最有趣的现象之一是催眠逻辑。“催眠逻辑”这个词最早是由怡安(1959)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时相信不相容的观点或看法,而不知道它们是互不相容的。怡安(1962)说,如果被催眠的人想要消极地想象椅子(即想象椅子不在原来的地方),那么当他们被要求睁着眼睛在室内行走时,他们会控制自己不去触摸椅子,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看不见椅子。这是催眠逻辑的一种表现。没有催眠逻辑的人会撞到椅子上(鲍尔斯,1976)。在这类实验中,不清楚被催眠者是否真的相信椅子不在原来的位置;或者椅子还在,但是他们再也看不到了。如果他们相信椅子还在原来的地方,但是他们看不见,那么他们就可以在看不见的时候避开它,这不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被催眠的人可能记得椅子的位置。如果椅子被移动,实验将会更完美。原因在于,椅子被移动后,如果被催眠者一方面报告自己看不到椅子,另一方面又避免触摸椅子,这将更清楚地解释他的反应的不相容性,因为他们无法再凭记忆知道椅子的位置。另一个类似的催眠逻辑现象是一些人报告的“双重”幻觉。它的表现是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被催眠者幻觉出一个物体,而这个物体已经在房子里了;或者在幻觉中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正步入房间。这都是双重幻觉催眠逻辑。然而,麦克唐纳和史密斯(1975)、韩喜、奥布斯托和麦康奇(1976)、韩喜(1977)等人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报告都是双重幻觉,许多被催眠的人假装看到了双重幻觉。此外,双重幻觉的不相容性也值得怀疑。这里需要分析一下被催眠者对幻觉对象真实性的信念。他们不能认为幻觉对象只是想象的产物。如果他们真的相信幻影物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看到不止一个物体是不合逻辑的。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一些原因可以合理地解释双重对象可以共存。如果被催眠者知道两个物体中有一个是幻觉,那就完全没有相容性。因为当被催眠者被告知幻觉对象是幻觉时,它就能消失。透明错觉是催眠逻辑的另一种表现。所谓透明幻觉,就是被催眠者报告自己通过幻觉对象看到了真实的对象(Johnson,Maher and Barber,1972;韩喜等人,1976)。同样,一些被催眠的人报告说这个现象是假的。看到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完全隐藏,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在幻觉中没有太多规律可循。对于大多数被催眠的人来说,幻觉的属性之一可能是被催眠的人可以透过它看到对面的物体。催眠逻辑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现象。虽然很多人都报道过它的存在,但是你越仔细分析,越难以把握。主要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被催眠的人是真的相信他看到的物体是真实的,还是幻觉:他是真的相信没有物体,还是消极的幻觉。否认催眠逻辑现象的存在并不困难。但是催眠逻辑仍然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希望以后有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被催眠者的知识来解决这里提出的一些问题。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类似于韩喜和麦康奇(1982)的方法。
敦促睡眠和睡眠
[编辑此段落]
虽然每个人都想睡觉,但显然没有人能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很多睡眠知识。在这个领域,正是因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诞生,尤其是脑电图(EEG)的发明,使得关于睡眠和梦的知识爆炸式增长。做脑电图记录时,电极要放在头皮上,测量脑电活动的变化。Dement和kleiman (1957)通过记录脑电图确定了睡眠的四个不同阶段。在睡眠的1期,脑电图呈现高频低幅波形,与清醒休息状态(0期)相似,但更不规则。在睡眠期间,人们会打瞌睡。而如果你从这段睡眠中醒来,人们甚至否认自己在打瞌睡。
睡眠第三阶段的脑电图表现为波形大而低,偶尔有短时有节律的低频波(称为“棱形”波)。第二阶段睡眠比第一阶段或睡眠更深。第三阶段睡眠比第二阶段睡眠更深。在睡眠的这段时间,脑电图的波形更不规则,也有梭形波,但其振幅较高;偶尔会出现大而慢的波形。第四阶段是最深睡眠,表现为脑电图上大慢波(6位)。当人们做梦时,也有快速动眼期(REM)睡眠。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们平均经历五次快速眼动睡眠,间隔约90分钟。快速眼动睡眠穿插在夜间睡眠的各个阶段之间。
被催眠者的脑电图波形似乎与睡眠者在第二、三、四期的脑电图波形有很大不同(Evans,1982)。比如催眠时几乎没有IV期6波的迹象。Chetok和Krauz (1959)在脑电波中讨论过I期睡眠和催眠的相似性。当然,这种相似部分是因为催眠师的暗示,受试者感到困倦,正在闭眼,甚至写了1-2秒。或者像Evans (1979,1982)指出的,是脑电记录不灵敏造成的;催眠和睡眠时的脑电活动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被脑电记录中的过度干扰所掩盖。可以预料,如果受试者是被“唤醒”而不是“睡眠”诱导的,那么他们的脑电波会有很大的不同。(格雷古斯梅萨罗斯班亚,1981)
很清楚为什么催眠曾经被认为是和睡眠一样的状态。在别人眼里,正在睡觉的人,和业绩汇报中被“睡眠”催眠的人差不多;两者都可以明显产生不自主的活动,比如生动的做梦。睡眠和催眠的另一个可能的相似之处是,有人(Evans,1977)发现受试者在哈佛团体催眠易感性量表A的测试中的分数与他们晚上入睡的能力有关。埃文斯(1982)认为,这种相关性可能是由于人体内存在一种控制意识水平或状态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在人进入催眠或睡眠状态时发挥作用。除了以上相似之处,人们普遍认为睡眠和催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对催眠的常见误解和担忧
[编辑此段落]
1问:催眠只是让人睡觉吗?回答:催眠不是诱导人入睡的技术,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有很多区别。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睡着了,但实际上主体与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他的潜意识活动在催眠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催眠虽然也是一种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质量比普通睡眠要高。有时候只睡十几分钟,感觉睡了很久。催眠虽然对睡眠问题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并不局限于这一方面,可以全面调整人的身心状态。
问:在催眠状态下被催促后会醒来吗?答:催眠过程中,受试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所以看起来受试者什么都不知道,但实际上他是在和催眠师进行潜意识交流,与外界保持联系,被催眠师的指令唤醒后就会醒来。当然,如果让催眠状态持续下去,可以进入自然睡眠状态,受试者在睡眠充足后自然醒来,不会有任何副作用或不良后果。同样,在正常的自然睡眠状态下,你也可以通过催眠求助于催眠,这就是所谓的睡眠催眠。
问:催眠就是让人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会发生一些神奇的变化?回答:催眠并不意味着剥夺人的心理活动能力。虽然意识活动水平降低,但潜意识活动水平更加活跃。这时,有些受试者会感到困惑和无意识,仿佛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但有些受试者觉得自己是清醒的,什么都听得到,甚至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被催眠。这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不会影响催眠的进度和治疗效果。当然,受试者按照催眠师的指示感受和体验(而不是测试)越多,就越有利于从催眠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问:是不是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催眠师要求什么,催眠师就做什么,催眠师要求什么,催眠师就说什么?这样会不会被别人控制或者暴露你的隐私?答: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对催眠的描述都是夸张的,不准确的。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事实上,即使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潜意识也会像忠诚的守护者一样保护自己。催眠可以更好的和潜意识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去做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被控制或者泄露自己的秘密。而且,即使不是私人的,作为一个催眠师,为被催眠者保密催眠时的情况是一个基本的职业道德。
问:催眠就是被暗示,那么是不是只有那些没有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文化程度低素质低的人才会被催眠?答:催眠的原因相当复杂,暗示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内容。催眠敏感是正常人都有的心理特征,所以不代表只有缺乏主见的人才会被催眠;同时,根据催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催眠的第一层次是物质层面——脑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二个层次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接受催眠的往往是那些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好、心理活动强、效率高、敏锐的人,所以我们看到,文化程度较高、心理素质好、敏锐的人可以从催眠中获益,而太小的孩子、超龄老人、生活中智力低下的人,由于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差,很难被催眠。
问:催眠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吗?回答:催眠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心理调节和治疗技术。只要术者规范操作,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即使催眠后感觉不舒服,也可以在下次催眠中摆脱,不给受试者留下“后患”。当然,由于催眠的特殊性,催眠,尤其是有心理治疗和训练内容的催眠,应该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催眠师来进行。在催眠中,有很多即使在理论上也很难解释的神奇现象,比如感觉超敏感(如果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是在给他放一个灼热的金属,那么被催眠者的皮肤真的会出现灼伤的迹象)、动作和知觉。这就是为什么催眠术是令人兴奋和具有挑战性的,也是为什么它仍然难以被学术界完全接受的原因之一。催眠乍一看给人一种神秘神奇的印象,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催眠术,你就会知道,催眠术不是魔术、占卜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催眠、催眠的过程。事实上,它有着非常严格和完整的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