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宝教授高家宝
高家宝说,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父亲告诉我,我是个穷人,但我穷,不敢恭维。我们几代人都是学者。我们要学会凭自己的才能吃饭,决不能拍别人马屁求官位。”或许正是他父亲“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济世”的传统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以及文人注重操守的精神,给了他人格发展上的主要启示。高家宝一生追求进步,深入研究爱国主义,崇尚教育,注重实践,为纺织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高家宝一生致力于纺织教育。1947暑期过后,在天津校友的倡议和策划下,原北京大学理工学院纺织系开设了纺织系。当时大二只有一个班,专业老师只有吴文郎教授和助理教授安瑞峰。1948年初,吴文郎教授辞职,高家宝先生来到北洋大学纺织系,任副教授、代理主任。在教学之余,他积极进行纺织系的建设,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聘请教师。当时北洋纺织系开设了织物结构、纺织原料、织造等课程。另外纺织部刚成立半年,一切都在建设中。没有实验设备,经费也很少。高家宝多方联系,想办法解决办学所需的书籍和实验设备。他和毕业于北平大学纺织系的天津校友一起努力,将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收藏的外文期刊转交北洋大学。后来才知道,在侵华日军占领期间,北平大学原纺织工程系的整套毛纺染色机械设备被日军运到天津开办毛纺厂。抗战胜利后,这家毛纺厂归天津企业公司所有,他积极联系,陈述创办纺织教育、培养纺织人才、振兴民族工业的重要性。在他的呼吁下,天津企业公司同意将毛纺厂无偿转让给北洋大学纺织系,作为学生实习的实验基地。但学校怕管理不善和经济损失,提出只需要厂房机器设备,不需要工人,最后未能接受。然而,高家宝并没有气馁。他利用自己多年与各纺织厂的关系,通过找同学熟人,为学校纺织系无偿调拨了一些织机、提花机、实验仪器等。同时,他还向工厂要了一些机器零件和各种工艺的半成品,初步解决了实验问题,成就了北洋大学纺织系的雏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8月,高家宝任北洋大学纺织系教授,张多山先生任纺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高家宝组织有关教师研究苏联纺织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中国实际编写纺织材料实验教材,促进了中国纺织高等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高家宝长期担任纺织材料教研室主任,重视专业基础课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从65438到0956,天津大学纺织系纺织实验室成为天津大学重点实验室之一,承担了印尼、尼泊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越南、朝鲜、苏联等国家留学生的实验教学。当时实验室的设备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当时,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实验室。高家宝老师教学严谨,特色明显。首先,他重视实践。他总是亲自带学生做实验,要求很严格。第二,他孜孜不倦地教导别人。他总是亲自给学生提建议和回答。
纺织材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在课时安排中占有很大比重。高家宝年轻时一直在纺织教育和生产一线工作。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他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想了很多办法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安瑞峰先生回忆说:“高家宝老师每次实验课前都要有一次实验预习课。如果明天有三个小时的实验课,他会提前一个晚上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做预习实验。虽然当时有实验人员,但作为教授,他每次都会来指导学生学习写实验报告,了解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原理以及如何操作,同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和疑问。等到下一次实验课。
高家宝的辅导答疑在学校很有名气。经常是一个同学问,周围其他同学都在听,甚至其他年级的同学都站在周围。他回答问题通俗、精辟、易记、易懂。凭借他多年在工厂担任技术员和工程师的丰富经验,他的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高家宝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坚持回答学生课外辅导的问题,始终坚持说服和耐心引导。每天晚上,我总是早早地在教学楼的答疑室等着学生,往往从晚上一直等到深夜,最后学生们都来不及离开。
高家宝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他定期看学生的听课笔记,鼓励学生完整准确,及时纠正错误。同样,他非常注重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培养。他要亲自阅读和纠正青年教师的发言,他要亲自聆听和教授青年教师的课程。那是王先生的言行。当时纺织实验室理论联系实际做得非常好。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是一个春风得意的黄金时代。高家宝,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有一种为新国家的祖国建设而努力的使命感,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当时解放军的制服都是纯棉的,战士们在风雨中很快就磨破了。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提高军装的耐磨性和耐穿性非常重要。高家宝等老师与天津纺织工业研究所、总后勤部军服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纺织机械牢度研究”项目,旨在提高棉制军用织物的耐久性。完成这个项目需要非常艰苦的系统工作。从纺织品设计出发,需要设计不同支数和捻度的纱线来织造不同密度和组织结构的织物,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根据设计,在纺纱织布后,需要对各种纱线的性能和不同织物的牢度进行实验分析,以探索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获得坚韧结实的军用布。这是一项相当复杂严谨的工作,需要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耐心的工作精神。为了在繁重的教学后完成这一课题,高家宝和课题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他从未声称自己是教授。无论冬天北风呼啸,严寒逼人,还是夏天烈日炎炎,他都坚持去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一呆就是一整天。比如织物的抗拉强度实验一定要站着做,耐磨实验一刻也不能离开人。繁重的工作会让年轻人时间长了腰酸背痛,但他一直坚持着。年轻的同事看不下去了,就说,我们只要记录实验数据就行了。不需要每天都来,但高家宝笑着说:“我在工厂工作多年,从实验过程中就能看出问题。而且,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很容易赶上工作,他也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生动又和谐。当时有在解放军总后勤部一起工作的同志,都觉得高先生可敬可爱。他们说,“高参先生比我们男孩子更能吃苦。”后来,这些解放军同志和他成了朋友。他们只要有机会来天津,就应该去看望高家宝。从1959-1962,高家宝和课题组工作人员苦干四季,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受到了部队的表扬。
高家宝一直主张科学研究和国家生产实践相结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纺织教研室的同志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许多工厂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他将生产中发现的情况带入课堂,通过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并结合实际编写了许多讲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黑发到白发,高家宝为自己热爱的纺织教育事业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文革”期间,高家宝受到打击,但痴心不改。“文革”后,他以70岁高龄积极投身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成为我校招收研究生的第一位导师。在大家眼里,这位泼辣儒雅的书生,依旧儒雅。除了几缕被岁月加在他太阳穴上的白发,你几乎看不出“文革”岁月留下的任何痕迹。
黄淑珍回忆说:“王先生最大的特点是心胸宽广,原谅过去。粉碎“四人帮”后,他以对国家和纺织工业的高度责任感,致力于纺织研究生的培养。”杨红回忆说:“高家宝先生对他带的研究生非常负责。82年前后,他指导的研究生崔从事针织品热处理工作,经常去我负责的万能强力机做实验。高先生经常跟着他。我记得他知识面很广,非常熟悉国内外纺织技术的新发展,不断让研究生看T.R.J和J.T.I(英国纺织学会和美国纺织杂志)。当时涤纶弹力丝的研究和生产方兴未艾。高老师讲的是当时刚出现的涤纶低弹丝和高弹丝。他经常是早上12之后才解释,有时候下午一点多还解释不完,经常错过吃饭的时间。”高家宝认为,一个研究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要有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研究生的指导严格细致。汗水浇灌花园里的花朵。现在,高家宝带领的研究生都有所成就。
高家宝是一位爱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一生致力于纺织教育,致力于培养纺织人才。他朴素淡泊的心灵,诚实善良的性格,认真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