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一个科研机构。
研究所现有员工16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5人。在职人员中,研究人员12人,副研究员26人。下设七个实验室:优质稻育种实验室、杂交水稻育种实验室、特种水稻育种实验室、水稻种质资源实验室、水稻生理生态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稻米品质分析实验室。有五个行政后勤部门,即劳动人事部、科研管理部、行政办公室、退休工作部和财务部。注册经济企业4家:湖南农丰种业有限公司、长沙大河科技发展中心、湖南省农科院橡胶厂、湖南省农科院精细化工公司;拥有遗传育种、生理生态、质量检测、生物技术等4个一流实验室,拥有800亩高标准水稻试验田、种质资源库、人工气候室、病虫害及高温抗逆栽培网室等科研设施设备。2000年以来,先后申报建设了国家作物改良中心长沙水稻改良分中心(一期、二期)、长江流域(长沙)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株洲、邵阳)育种科研体系、农业部优质水稻原种基地、病虫害防治重点田间科学观测试验站、湖南稻种资源平台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
自成立以来,全国共取得科技成果12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0项,发表科技论文500余篇。培育水稻新品种59个,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其中,湘晚籼11和湘晚籼13成为湖南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水稻新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十年来,该所与巴西、乌拉圭、柬埔寨、文莱等国开展了杂交水稻合作研究;先后与湖南金剑米业有限公司、湖南金霞米业有限公司、湖南天龙米业公司、湖北宣恩县粮食局等企业合作,发展优质大米产业化,为省内外大米企业品牌创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该事务所拥有近5000万元的有形资产。具有较强的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能力。
在2006年农业部组织的十五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价中,我院在全国1077个参评单位中排名第53位,在湖南省排名1。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3,其前身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粮油部。现有员工88人,其中科技人员45人,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13人,主要从事油菜、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棉花等关键技术研究,育种、生理、栽培、农产品加工等工作。目前拥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长沙油菜、甘薯综合试验站两个研究平台。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油菜、玉米、甘薯、大豆育种项目,国家“863”计划“甘蓝型强优势杂交油菜创制与应用”,国家重大转基因专用大豆项目,国家农业部产业科技专项玉米、甘薯、大豆栽培项目。
自成立以来,已育成优香5号等64个农作物新品种和6个不育系,据统计,这些品种年推广面积约40万公顷,累计推广面积达11万公顷以上,促进了湖南省旱粮油籽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0多亿元。省级以上奖励30项,其中“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研究”1978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优香5号获农业部农业技术进步一等奖,湘杂油2号、湘春豆14号选育等14成果,以及油菜冬季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龙坪高科技园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东邻黄花国际机场,西邻京珠高速公路,南、北邻长沙市人民路、远大路。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现在是处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现任主任鲍晓存,书记张曙光,副主任谭正初、王元江。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含高桥茶叶实验茶场)占地63公顷,建筑面积35公顷,实验茶园8公顷,实验茶厂两个,面积6000平方米。
研究所现有职工152人,其中科技人员68人。科技人员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17人;博士2人,15硕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
目前设有办公室、科研管理科、人事科、财务科、保卫科、开发管理科、离退休管理科、育种栽培实验室、加工利用实验室、名茶实验室、茶文化实验室、科技推广中心、茶叶检测中心、实验茶场、《茶通讯》编辑部、湖南天派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隶属于该研究所。湖南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拥有29名科技人员。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8人,研究助理及以下17人;有1个博士,7个硕士。有5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测试车间。有三个实验室:药用植物、农村环境、农用稀土、微肥。
稀土农业与微肥研发部门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取得科研成果25项,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农用稀土化合物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稀土农业推广获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二等奖1991;高效配方稀土复合剂,1998获得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经贸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重点新产品证书;2004年,国家发改委完成高效农用稀土化合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产品出口韩国和东南亚。随着时代的进步,稀土农业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7年以来,我所一直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种苗快繁技术研究,加强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1,专注于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与评价、种质创新和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2.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2009年,依托长沙新型肥料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该项目得到了长沙市的支持。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两个药用植物和新型肥料科研团队。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成立于1929,主要从事果树、瓜类、园林花卉、设施园艺、园艺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选育推广了果树、瓜类、花卉等优质、特色新品种的种苗和种子。研究所现有国家工作人员25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50余人。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科研、实验、示范综合基地627亩,建筑面积8000多㎡的会议酒店科技培训中心。长沙县高桥镇有200亩科研基地和国家一级柑橘及时令水果资源园,新建8230㎡设施连接智能温室,增加育种、栽培、贮藏研究设备。目前保存柑橘资源约1100,保存鲜果、瓜、花等资源2600余种。自1978以来,已有110多项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项,出版科学著作31部,科普专著35部。
根据组织章程,研究所下设柑橘、鲜果、园林花卉、设施园艺、园艺资源等5个专业研究部门,办公室、科技管理部、基地管理部、金融资产部、党务人事部等5个行政管理部门,下设保卫处、科技示范场。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该院成立了高新技术企业——湖南格瑞尔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80万元,具有国家园林设计施工二级资质。
研究所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与新西兰、法国、智利、意大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柑橘、猕猴桃、时令水果、花卉等领域进行了长期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并授权法国、新西兰、智利等国的国际知名企业分别在欧洲、亚洲、美洲推广研究所的水果新品种。该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澳柑橘发展项目”、“中欧* *体果蔬加工实验示范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73。其前身是湖南省农业改良研究所农业化学组,成立于1949+00。2008年,增加了湖南农业环境研究中心。是以土壤、肥料、农业环境为主的非营利性省级综合性科研机构。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针对土壤、肥料、资源与生态环境、耕作栽培等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了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技术创新等一系列研发工作。几代土壤肥料人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湖南土壤肥料研究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辉煌历程。研究所现有职工96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教授14人,博士165438人(含在读),硕士65438人(含在读),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人。中心下设土壤资源、植物营养、耕作生态、农业环境、高粱、农化检测等六个研究室(中心)。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级R&D网络,拥有农业部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望城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环洞庭湖农业环境实验站、湖南省农科院农化检测中心、湖南项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科研、试验和产业化创新平台,是中国农业环境研究合作网成员。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联合建立了植物营养与生态学硕士、博士培养中心。湖南省农业经济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隶属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专门从事农业软科学研究的省级公益性综合性科研机构。1995,添加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发改委农业工程咨询乙级资质、省级战略管理咨询甲级资质、省级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资质。现在有农业区域经济、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企业经济、农业资源经济四个研究室。截止2011年末,研究所共有员工29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教授8人。
研究院以服务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承担省内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业的合作研究项目为主要任务。立足全省,主要开展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农业区划、土地资源、农业(含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农业园区、农业基地)规划、农业咨询(含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农业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此同时,
成立以来,* * *完成科研成果96项,其中获奖成果37项,发表论文268篇,出版学术著作19部,编制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185份,为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