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教授的课程。
2009年9月,张德艺谋东方影像展。
汪曾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王风格的形成,《文学评论》(权威期刊),第2期,2015。
想象与现实的悖论:“国民性”阻碍了现代中国的建立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2015。(摘自2015年4月9日《社会科学报》第3版)
自由式文人意识的语言密码——汪曾祺小说语言模式分析,《中国文学评论》第3期,2015,36-46。
赵树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与现代“元话语”,《现代中国研究》第3期,2014。
赵树理《文学与东方风格》,《文学理论与批评》第6期,2014,79-83。
隐含作者与虚构:赵树理文学的深层结构分析,《文学评论》第3期,2013。
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台湾省)第24期(2013 12)。
叙事行为与文学性——形式分析与文学性反思之一,《文学理论研究》第3期,2013。
赵树理文学中的国民性新思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2013。
世纪母题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叙事契约——曹乃谦小说的叙事特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2012。
生存中的写作:从底层文学到打工文学,《文学争鸣》,第23期,2010。
《后现代审丑观:张艺谋电影中东方影像的背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2010(《影视艺术》第3期,20110)。
《当代三农文学与知识分子的自我病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文慧读书周刊》,2009-12-4。
高晓声和他的民族话语,《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中国现当代文学》2008年第8卷全文本)
《文学史中的赵树理》,《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赵树理《农民观:现代性的限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摘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18期)
王安忆小说自诉叙事风格分析(合作),《福建论坛》2007年第8期(NPC抄《中国现当代文学卷》全文,2007年第11期)。
《当代文学视角下底层的丰富想象》,载《当代中国农村研究》,上海书店,2008年。
“堕落的精英”与“劳动妇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关于底层的问题解答,天涯,第1期,2005。
底层能摆脱被表达的命运吗?天涯,2004年第2期。
《底层婚姻:在现代性与封建主义之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天涯》,2004年第3期。
《现代底层形象的变迁》,《中国自学指导》,第1期,2004年。
“底层的精神使者在哪里?”,文慧读书周刊,2002年8月30日。
《深思》,《语文教学周刊》2006年9月4日5438+0
记忆与盲点,21世纪,第12期,2000。
吃完会怎么样?《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4期。
小说中的成功人士,新意识形态阴影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5438+10月。
可爱与可恨之间,新意识形态掩盖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5438+10月。
《花样年华》音乐,影评,第12期,2000。
《中国教育调查访谈录》(夏·),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现代化”与中学语文教育访谈(王小明),《教育参考》2000年第6期。
“中国教材改革的优势与前景”访谈(陈思和),《教育参考》,2000年第6期。
张艺谋的全球化,《晚报》,2000年8月24日。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先锋小说》,收录于《世纪之交的鲁迅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5438+2月。
商业化与真情实感(影评),扬子晚报1999《谈泰坦尼克号随笔》一等奖。
精神骑士或者高级盗贼,青年,2号,1998。
民族精神、理想与人文关怀,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8。
先锋与传统的融合,《小说评论》第6期,1998。
电影:让前沿科学走向世俗,中国电影报1998 11.5。
商业化背后的情感,大众电影,5号,1998。
《水浒传》系列之得失,徐州日报,1998,3月11。
王小波:一个值得怀疑的精神骑士,文艺报1997 165438+10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