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蓝藻生长明显,特别是在大江大河大湖的东部沿海城市,”李说,但富营养化在更多地方仍然存在。“北京的护城河、北海、水库都有蓝藻,北京的护城河也有蓝藻超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陈长捷进一步指出:“蓝藻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一般水中氮很多,其他营养物质也足够,但磷很匮乏。一旦水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爆发是自然的。所以磷是决定性因素。"

一提到水体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马上联想到工业污染。事实上,中国的环保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确保工业排放物中氮和磷的含量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

问题是工业排放不是氮磷污染的唯一渠道。“污染是一个综合问题。大家比较关注工业污染,容易发现,所以容易控制。

农业污染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也很严重。太湖周围有许多农田。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要么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水进入太湖,要么直接排入河流,流入太湖。

化肥和农药富含氮和磷,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此外,生活污染也加速了毒素的富营养化。当地居民排放的有机废物,如粪便,用卫生设备冲入下水道,经过一定处理后排入河流湖泊。它还含有大量的氮和磷。

李也认为,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蓝藻爆发,与近年来湖泊周边人口爆炸密切相关。

蓝藻腐烂的时候会释放气味。这种气味包括两种气体,“一种是闻起来像泥土的泥土气味,另一种是闻起来像666的2-甲基异冰片。”只要浓度很小,它们就能产生恶臭。”刘文君说道。

气味和臭味会让人感到不适,但研究并未发现对人体有实质性的危害。在净化过程中,一般用活性炭吸附这两种恶臭物质,但效果有限。目前也有臭氧加活性炭吸附法,效果不错,但价格较高。

微囊藻毒素没那么简单。蓝藻虽然不能寄生于人或动物而致病,但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天然毒素危害人体健康。

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中,所以在蓝藻活着的时候,它们是没事的。当它们死亡和腐烂时,细胞膜破裂,微囊藻毒素被释放到水中。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银耳等物种均可产生微囊藻毒素。在迄今已鉴定的80多种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最大的一种。

上海医科大学曾做过微囊藻毒素对小鼠损伤的实验,结果显示,约70%的毒素经小肠和肝脏转运后会聚集在肝脏,导致器官损伤。

陈长捷指出:“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会导致小鼠致癌,但这种情况对人体的影响尚不清楚。”一些研究人员还认为,这种损害可能不是由微囊藻毒素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污染水中含有的其他有机物质造成的。

出于安全考虑,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水质判定标准的项目之一。1年7月,国家颁布了新的饮用水标准,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标准:每升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含量不得超过1微克。

令人警惕的是,就连我们平时使用的饮水机也会产生蓝藻。刘文君说,如果饮水机的过滤器里有太多的有机物,可能会积聚蓝藻,所以应该每半年更换一次。他还认为,在新的饮用水标准制定出来之前,很难说有什么危害。

但是,公众没有必要对微囊藻毒素感到恐慌。即使水源中微囊藻毒素浓度较高,也可以采取后续水处理等措施,保证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符合新国标。至于一些微囊藻毒素含量高的水产品,只有长期大量食用,才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银耳等物种均可产生微囊藻毒素。在已经鉴定的80多种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的一种。新的饮用水标准规定,每升水中的含量不得超过1微克。

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所以,我们最近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像油漆一样稠的水被一勺一勺地舀出河湖。

“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是应急措施,只能产生看不见的效果。蓝藻大部分存在于水和底泥中,无法打捞。”李对说道。这种机械捞藻的方法主要用于蓝藻爆发的局部地区。

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收”。在水中加入粘土,可以使蓝藻吸附在粘土颗粒上,使其沉入水底。“但这治标不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下生活,不会死。还会继续爆发。”

杀死蓝藻的方式更先进,比如用超声波粉碎蓝藻细胞,用辐射杀死蓝藻细胞,或者用电场影响细胞的活性。

“国外也有电磁波、超声波下沉蓝藻,但即使这样也会造成二次污染,因为蓝藻还是活的,死了的蓝藻会释放毒素。”

化学方法也可以用于去除蓝藻。例如,将除藻剂或絮凝剂放入水中。但这些化学品可能会污染湖泊,所以对化学品有很高的要求: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无腐蚀、成本低、生产运输安全、给药方便。

合格的化学药品中,硫酸铜能杀死蓝藻,明矾和石灰能使其下沉。

因为蓝藻的细胞被杀死后破碎,导致微囊藻毒素的释放,必须同时使用具有毒素吸附功能的化学品。一些较小的湖泊可以通过改变湖底来代替含有蓝藻的泥底,防止微囊藻毒素的释放。

与消灭蓝藻相比,恢复蓝藻对周边生态造成的破坏更为困难。因此,生态修复已成为蓝藻控制研究的重点。“在生态修复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与蓝藻竞争。”

李对说,“但是问题也出现了。种上水草,水草很快就会死掉,因为蓝藻繁殖的水体透明度很低,甚至完全不透明。因为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水草很难生长。”

一些专家还设想通过传统的养鱼方式消灭蓝藻。比如增加滤食性鱼类和吃藻类的浮游动物,比如鲢鱼。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

如果鱼少了,就很难大面积消灭蓝藻,但如果鱼的密度太高,也会衍生出新的污染。而且鱼要和蓝藻竞争也不容易。

“蓝藻爆发的结果是,水中的氧气含量会因为有机物的增加而降低,鱼会缺氧而死,所以不能养太多。”孔凡祥说,鱼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也可能将藻类毒素从食物链传播给人。

比较先进的生态治理方法是用微生物直接攻击蓝藻细胞,非常有效,但缺点是价格昂贵。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也有人说是“绿色牛皮癣”,一旦感染就很难清除。“先切断污染源,再恢复湖泊的水源,包括生态修复和物理修复。”

刘文君说,“最根本的办法是控制污染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模式。”更重要的是加强环境预警,防患于未然。

有人说蓝藻是“绿色牛皮癣”,一旦得了就很难清除。首先要切断污染源,其次要恢复湖泊的水源,包括生态修复和物理修复。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控制污染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