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之道的理解
深度解释
所谓“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学”和“小学”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基于社会需要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而大学在于道德的提升。孔子列举了三个如何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方案。
节目第一篇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字“明”是动词,意思是清楚明白地表明。“明德”是一个光明的人物。儒家崇尚“人性本善”的学说,认为人天生就有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遮蔽了,所以才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摆脱那些蒙蔽我们内心的东西,让我们光明美好的性格展现出来。
节目第二条是“亲民”。对于“亲民”的理解,历史上很多儒生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派以朱为代表,认为“亲民”即“新民”,即使人在道德上洁身自好;另一派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民,把人民当自己的亲人。但朱的解释,如果用“为新、为新、为新”、“为民所新”、“为周所旧、为生活所新”等词语来解释“亲民”,应该更为贴切。现在很多学者试图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人要接受自己的道德启示,就要推己及人,亲民;但实际上,主要的意义还是落在朱对的解释上。
节目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这四个字的大意是让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状态,并长期保持下去。所以,“止于至善”绝对不仅仅是提高一个人的品德,而是让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展现出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境界,并长久保持下去。这里也可以纠正一个存在于很多人心中的误区,那就是认为“平天下”就是修天下是不准确的。在儒家看来,“平天下”就是“明德于天下”。他们想做的是把世界上所有人的道德固定下来,实现一个道德完美的美好社会。
总结: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的一些具体的伦理规范,比如“三纲五常”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仍然有大量积极的内容,比如善良、孝顺,这些是人性中最闪亮的东西,它们会与时代、与人类同在;儒家建立理想国的思想,从完善自我道德开始,进而传播到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崇高的道德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