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的招生机构有哪些?
初期在建设一些“一流大学”的范围内,选择高校进行试点。2020年,* * *将有36所试点高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Xi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强基项目的录取依据是什么?
高校根据高考成绩,按照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试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根据考生志愿综合考生综合成绩(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
如何培养未来通过强基础项目录取的学生??
强基计划将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过强基计划考入高校的学生培养中,首先是单独制定培养计划。单独上课,配备一流的教师,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营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强基础计划录取的学生,入学后原则上不允许转相关学科以外的专业。
二是畅通成长发展渠道。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高校可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直接奖学金、公派留学和奖学金。探索建立本科-研究生-博士衔接的培养模式。
三是通过科教推动协同教育。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研究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吸引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是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多阶段动态进入退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和科学分流。建立学生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控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强基计划和原来的自主招生有什么区别?
第一,选择和定位不一样。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术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第二,招生专业不同。自主招生不限制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点招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
第三,入学考试基础不同。自主招生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很少有在相关学科方面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能够制定入围高校的考试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第四,录取方式不同。自主招生采取降分的方式,最低可以降到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转换为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全面的考查。
第五,培养模式不同。有关高校没有对自主招生的培养方式作出专门安排;强基础计划招生实行小班化、导师制,探索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渠道,实现招生与培养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