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大学地址

大学专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理工公办双高学院

官方网站:/

官方地址:广东深圳

官方电话:0755-89226360,0755-89226361。

电子邮件:wangy@sziit.edu.cn

深圳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坚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始终与特区改革开放共命运、始终与信息技术发展相振动的“三位一体”办学理念,生动体现了特区高校办学的根本遵循、根本动力和根本规律。学校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首轮建设单位(B档)、国家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中德职业汽车机电合作项目”试点学院。现拥有3个国家级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含1可选项目)。校园占地面积92.5万平方米(1.389亩),建筑面积58.48万平方米。教职工1577人,其中专任教师940人;龙头企业兼职教师人数近300人。16学院下设2个系,分别是软件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交通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中德机器人学院(原中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教育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设置以信息为主的4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超1.5万人。2003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获批成立;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0成为国家骨干学校建设单位并最终以“优秀”通过验收;2011,“网络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建立,实现广东省零的突破;2014年“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资源库数量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2016第一批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17年,中德学院成立,开始招生。同年联合105职业院校和企业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2018成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同时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共同培养“4+0”应用型本科人才。2019被教育部国家优质职业学院认定,入选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双高计划”首轮建设单位(档案B)。在教育系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等政策。地方统筹支持有力,多方参与、协同推进体系完善。深圳努力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东岸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的重要支点。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深圳的ICT产业链全球最全,成果转化最有效,产业集群大,技术领先,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圳有特别能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学校扎根改革热土,发扬特区开放创新精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教深度融合,信息特色鲜明。学校成立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技能、教研、实习、社会服务等方面与ICT行业充分对接,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学资源50强。学校70%以上的专业与信息产业的R&D、应用和服务密切相关,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国家安全战略专业体系较为完整的高职院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作为主办单位,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全国首个高职高专二级微电子学院。联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圳市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代半导体人才培养、生产、教育一体化示范基地;结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家“芯火”平台人才培养基地;与华为、沈心、360等8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华为合作组织ICT学院;与腾讯、亚马逊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师资力量优秀,高端人才众多。学校组建了以全国名师、珠江学者、鹏程学者、信服学者为核心成员的领军人才梯队。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选手1人;目前,广东省有名师4名,“特别支持计划”名师3名,“珠江学者”9名,珠江学者人数和岗位数均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深圳有“鹏城学者”9人,高层次专业人才73人。教师博士率45.7%,居全国同类院校之首;“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9%。广东省技术能手2人,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12人。强大的R&D实力和卓越的服务贡献。学校构建了“1+15”科技创新改革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省市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校企协同创新、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扎实推进,对区域产业发展有较大支撑和贡献。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市级科研平台11个,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近年来,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科技奖励,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 *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重点项目科研成果1一等奖,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科技创新奖2项,自然科学奖2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进步奖二等奖。在前沿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优势明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年批准,共30个项目。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年,共立项100余项,在2018年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2018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总量全国高职第二。十三五期间,我校以3项计划基金项目、4项青年基金项目位列全国第四,共7项。大力支持区域产业发展,近三年技术服务收入近亿元,企业捐赠设备300多万元,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治理体系完善,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形成了“1+6”工作体系,实施了以绩效考核为主线的教学、科研、人事等一系列改革,强化了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党建是首批“党建工作全国标杆院系”(高职唯一),“风雅颂诗经艺术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创意教育成果喜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学生技能竞赛获奖人数、高端证书获得率、就业薪酬水平均居全国前列。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及以上比赛中获奖36次。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总数全省第一,第一次参加“华为大学生ICT竞赛2018全球总决赛”,获得线上赛道唯一一等奖。深入的国际合作和广泛的辐射影响。学校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合作建立中德学院,培养可在欧盟就业的国际通用技术技能人才。与宝安区政府、德国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德国乌尔姆市政府合作建立“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将以国际先进技术转移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打造中德教育、经济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和体系。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留学生,实施“留学说服”计划;与87家境外机构和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青春深信自己会成为一把利刃,勇敢唱响风向标。面向“十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学校将继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治理能力等“三个能力”,按照“三个崛起”的发展目标,即树立双高标杆、开设高职本科、建设世界名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职业学校。

其他信息:

努力构建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以工科为主,科学、管理、艺术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按照规划发展和优化学科布局。目前,学校设置了26个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五个学科门类;到2025年,学校将继续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全面发展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文学等7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