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中国社科院?值得参加吗?
一.基础设施
一个食堂的进步可以说是最出众的,好评如潮。以前只是价格和它的优惠价,菜量巨大。现在品种不断丰富,口味也大大提升。确实又好又便宜,这也导致了一个食堂人满为患,全校都在往一个食堂跑。
我们来谈谈这两座新建筑。毕竟是新宿舍。十二楼的风景还是挺好的,储物空间也变大了,方便睡觉和下桌。就是资金确实有限,经常要申请维修(隔音不如6号楼),有种“再缝三年”的感觉。还是那句话,要看你是想洗大澡堂还是独立卫生间。南方人还是很难接受那种“坦诚”。
学校把所有的快递点,快递柜,外卖柜放在一起,就在宿舍下面,拿东西很方便,还是很好的。虽然说社科是个小院,但其实从面积上来说,本科生不到两千人,研究生上千人,绰绰有余。如果把西部的荒地都开发了,社会科学还是可以让人觉得很伟大的。
第二,地理位置
本科生所在的良乡校区位于偏远的房山区。也可以叫河北房山。怎么说呢?其实社科的位置好不好。坐地铁进城(北京,指四环)一般要一两个小时,不过还好地铁站离学校不远,只有一公里,学校也有车摆渡的班车。
虽然地远,但是周围有好几个他是我兄弟(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然后* * *组成了良乡大学城,不寂寞。大型超市也近,天街差不多一公里。只有很短的一段路。由于我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房山的养老生活,所以我会留在房山。我不用进城,也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更不用说被拥挤的房山线打了。
社科大地理位置的另一个优势是周边绿地公园多,比较干净。西北清水溪森林公园,西、西南、南三面被良乡大学城公园环绕,东临小清河公园,风景最佳,适合晨跑、野餐。社科大学应该是公园环绕,周围特别冷清(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适合学术的地方吧)。
第三,科学与教育的融合
新的发展,比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中选到校级项目,但具体作用可能还要拭目以待;另外,社科院的图书馆资源最终也能得到有效利用,可以通过直接选择的方式送到社科图书馆。
去社科院总部和各研究所也比较方便(当然各学院之间科研融合程度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历史所的宣传也比较突出。当然,历史学院应该说是融合度最高的学院之一。
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通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图书馆资源是有效开放的。
除了历史学院,哲学学院也是几个科教融合度高的学院之一。之前经常看到哲学学院的学生跟着老师去外地参加各种论坛,真的很羡慕。
第四,其他
(1)关于保研率,真实情况是当时宣布保研率提高0.5%(很可笑),但最后通知增加13保研名额。不知道这个和教育部有没有纠结,但是加上13名额,保研率大概是28%,不得不说和预期值有点出入。
(2)至于行踪,这是个雷区,不得不提。因为没有各种头衔的加持,成立时间也不长,本科生直接就业确实是个问题。另外,文科专业就业很好理解,选择也在慢慢增加。如果学生非常重视就业,一定要谨慎。
(3)之前的回答可能漏掉了出国这一点。社科生人数少,但项目多,大家下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相比其他学校,各种暑期项目、交换项目、学分项目确实有更多的机会出去看看。而且对于一些学院来说,比如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只有这两个学院的人才能参加和澳门大学的交换项目,机会更多(毕竟人少)。
历史渊源。
社科大学创办于2017,今年只有两个毕业生。然而,社会科学大学并不是一所全新的大学。
钟清正:
但是,每当我们谈到社会科学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时,总有人说中青“重生”——比喻太有意思了,哈哈哈哈。我不知道几年前是什么样子,但至少在2022年我很难这么想。有传言说社科院一直想办本科教育,教育部没给授权。以中青署撤销为契机,接管本科教育权,最终自主管理本科教育。
无论是在官方文件上,还是实际上,社会科学大多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基础上创立的。学校的前身是研究生院。学校甚至把校徽从2017改成了1978(也就是研究生院成立的时间),研究生院也有着辉煌的历史。
对于中国青年政治,社科大学利用了其优质的本科教育资源。中国青年政治的老师不是都去了社科大学,但基本都是优秀的老师。就答主所在的法学院,中青正的老师很不错,很多老师后来都去了社科院法学所。当然,也有中青正的老师去了法大任教,完全没必要有那种无知的偏见。另外,你不能让社科院的人来教体育、计算机等基础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毫无疑问,社科大的立国之本是研究生院,是用来吃住的,所以学校里难免还有很多研究生的气息,学校的学生数量也被研究生碾压,这也是一大特色。所以你平时一起打球,参加活动,团队比赛,甚至上课的同学,很多都是硕士生,博士生,学长——和学长学姐在一起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
况且研究生院的招牌还是要用的(至少上个世纪研究生院辉煌过),用好这些校友资源自然是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社科大学建校后,硕士学位也由社科大学授予,学校一直在强调硕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的融合。据我所知,目前法学院一届大概有两个40人的直接博士名额。读完之后直接就是社科院的博士,也很香。
截至2016,研究生院有470名博士生导师,824名硕士生导师,而社科大学截至2018,有607名博士生导师,905名硕士生导师,自然大部分依靠原研究生院的老师。学校的领导大部分也是以前研究生院的领导(包括现在的政文院长),少部分是以前的中青年政府领导。
学习和生活。
社科大学从建筑数量和学校面积上来说都不算是真正的“大”学校,而且突然涌入的本科生也让原来的研究所(继承了先招生后建校区的优良传统)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所以资源紧张在所难免。好在一栋新楼的竣工、开工、招投标的完成,可以预见未来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22级新生入学后,两栋新宿舍楼可投入使用,操场人工草坪铺设完毕,南门教学综合楼开工建设。
宿舍
新宿舍楼。
新宿舍楼的条件简直不要太好!有的本科宿舍其实就是两个房间,并配有独立卫生间和小阳台。北京大学的住宿条件真的很好,至少不用像其他大学那样洗大澡堂,坦诚相待。南方孩子真的洗不惯大澡堂。下半年来了,我们要搬到一个四室的公寓,不过是新宿舍,其他条件也比较好,就愉快地接受了。
宿舍晚上不关灯,也不关电不关网。他们每月发出50千瓦时的电。反正我们宿舍一直没用完。每个人每个月赠送50G的免费流量,用完后充值也很便宜,0.5元/g。
宿舍里使用电器有很多限制。一般超过25W就会跳闸,所以我在学校带的吹风机现在从来没用过,只能去洗衣房用学校常用的吹风机吹头发。
食堂。
人少了,食堂少了。有两个食堂,一个食堂有二楼。一直没怎么夸过食堂。自然比其他十几个食堂的大学要好。但是我还是要说,一个食堂真的很便宜。没钱的时候,一个食堂就是我爸。点两肉一菜甚至一大碗肥牛大概要12,一般晚饭买两个菜就够了。食堂阿姨从来不握手,量够了。一天只花20吃不是梦。
二楼有个小菜窗口,量少价格自然低。一顿饭连四个菜都敢点。二是饭堂菜品多样,饭菜味道更好,价格更高,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二食堂西窗的意大利面。
一些肉可以享用。
小卖部5元左右的小吃。
学习和科研。
老师们,如果没有社会科学的大师,是绝对难以认同的。先列个清单。
榜单具体内容可以百度自己,共97个专业,其中人文社科专业数量不到20个。社科类专业除了管理类的几个专业(而且社科类专业开设的管理类专业只有财务管理)没有会员,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都有(会员人数是15,而人大人数是17)。以下是一些随机的例子:
关于法学院的经历,说一些个人感受可能更实际。
现在接触到的法学专业课的老师,基本都是毕业于北清人民法学院的博士。老师大多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背景。法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和法学研究所的融合应该还是很不错的。还记得刚去法学院的时候,学校的老师都很热情。莫院长亲自带我们参观,言犹在耳,像个春风。
在其他学院,比如新川学院的院长原来是中川的院长,社会与民族学院的李培林先生是社科院的副院长。
导师制也算是一大特色,只是每个人受益的程度和感受可能大不相同。社科大学每个本科生都配有学术导师,很多都是学术巨擘,学术影响力很大。答硕士导师不从事社科类本科生教学,主要从事某顶级法学期刊的相关工作。平时不在学校,因为疫情他也很难去法院(而且老师真的很忙),所以交流有限。
答硕士舍友的导师几乎每周都会邀请自己的学生(包括研究生)聚餐交流,每周召开视频会议供大家分享讨论,还会担任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老师,带学生搞科研。每个导师的性格、精力、指导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导师制的感受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术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有很多讲座。毕竟回答者是第一次上大学,和其他大学没有可比性。他们少的时候一周差不多四节课(毕竟社科类大学专业少,学生少)。他们多的时候一周能上14和15节课,平均一天两节。覆盖面很广,前沿话题很常见。邀请函也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只要你真的喜欢人文社会科学和学术研究,你真的可以从这些讲座中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你根本不会觉得无聊。(当然,如果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还是会犯困。)不仅有讲座,还有很多学术论坛。当然,这些论坛不仅仅是社科院大学举办的,社科院及其研究所也有。
升学和就业。
社科类大学的科研保障率还是比较高的,第一年差不多是16%,第二年上升到22.4%。科研保障率全国排名30。据说今年概率会继续飙升(30%?),详见9月新闻。免试的趋势应该还是在我们学校居多,包括一些直博。在考研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免试自然越来越受推崇。
学校一直在强调本科、研究生、博士培养一体化,在研究生院的加持下期待未来的发展。(比如中科院的科研保障率是18,17.2%,19,30%,20,33%,21,42%,22,47.6%)。
就业应该属于当前社会科学的短板。毕竟不是985/211/双一流。如果你被硬门槛卡住,别人可能连你毕业的地方都不看一眼。
调选也是如此。目前有资格调调的省份并不多,各省对社科专业的认可度还相差很大。但是从已经毕业的学长(包括研究生)来看,社科专业的招牌在北京还是用得不错的。只希望过几年能有所改变。毕竟目前本科毕业生只有两个,数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