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规则伦理:理论、历史与现实

由中国伦理学会和韩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韩伦理国际学术会议于2012年4月23日至25日在韩国研究中央研究院召开,近百名中外学者与会。首先,从理论角度看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现代社会的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孙指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消费主义。通过符号消费,消费主义强化了身份伦理,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政法大学的赵庆杰指出,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祛魅、个人主义、多元价值观和未来主义。同济大学邵龙宝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困惑主要表现在知识观的分裂、荣辱观的倒置和成功观的困惑。

(二)关于现代社会伦理问题的特征

韩国伦理学会会长许桂山指出,要描述现代社会伦理问题的特点,首先要回答“每一个社会问题都与伦理问题有关吗?”全球化和信息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使世界成为地球村,所有的社会问题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应地,伦理学的研究方向也从个体伦理转向了社会伦理,必须更加关注伦理、道德、法律和制度之间的关系。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刘淑慧讨论了时空距离与道德义务的关系,认为时空距离与道德义务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伦理学领域的偏见与公平之争。天津医科大学的郭伟华指出,要有效解决道德焦虑带来的精神困扰,必须恢复“情感”的伦理功能,重建伦理秩序,重拾“意义”。浙江大学的张艳认为,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之一是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建立道德认同。

第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

(一)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韩国研究中央研究院杜胜达分析儒家伦理的道德辩护理论。吉林大学曲红梅从理论根源、具体设计、对待家人或同胞的态度等方面对孔子和吕锡伯的道德世界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浙江财经大学的齐指出,孟子认为我们对他人的爱是分等级的,随着与我们亲近程度的降低而降低。神经伦理学为孟子的爱人思想提供了现代科学的临床和实验证据。

(二)道教与现代社会

西北大学王永志认为,道家哲学以对自然、智慧生命、本真生命、道德社会的终极关怀,为现代人过上更有意义、更有尊严的生活树立了“方向标准”。杭州师范大学的朱晓鹏指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道法合一”的万物平等观、自然无为的行为态度以及知止知足、热爱生命的人生观。

(三)佛教与现代社会

韩国研究中央研究院Pankaj Mo-han指出,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的一部分,基于种姓的特权和歧视在宗教中可以得到证明。种姓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变化,其严格的结构和对印度人思想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到了20世纪,所谓的“达利特人”在安贝德卡的带领下逐渐接受了佛教,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宗教同构——新佛教徒,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成功挑战了上层种姓的政权霸权。

三、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伦理学

经济伦理

上海财经大学的夏明月分析了劳动伦理的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维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陈伟鸿分析了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妍指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提出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路径。上海师范大学的马晓义分析了当代中国消费伦理的变化。韩国上元高中金美德分析名画市场的伦理问题。

(2)政治伦理

浙江工商大学陈寿灿指出,人的尊严是人权的一部分,对它的保护离不开一定的现实基础,这就是公民社会。韩国忠北大学的赵日寿将政治义务分为特殊-非自愿要求、特殊-自愿要求、一般-非自愿要求和一般-自愿要求,并分别分析了政治义务的联合论、互动论、自然义务论和自控论的优缺点。韩国清州教育大学的尹讨论了现代社会领导人的道德观。南方医科大学的南林从个体实践、群体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论述了廉政伦理建设。

(3)社会伦理

韩国交通大学的洪荣熙分析了社会不平等的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局限性。北京科技大学的马小燕指出,在现代性条件下,空间作为承载社会关系生成和建构的重要场所,越来越成为社会冲突的重要初级场域。河北师范大学闫世东指出,社会权力的存在和运行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判断社会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权利”,即社会权力的存在和运行是否有利于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温州大学戴海东、卓指出,公益精神呼吁珍爱生命,升华灵魂,尊重生命的意义,关注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湖南科技大学彭博林分析了当代中国慈善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即参与公共慈善活动的诚信和道德意识。

(4)环境(或生态)伦理

北京交通大学卢日良指出,当前,人类文明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变,文明范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而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新的伦理规范。韩国庆津教育大学的金贤洙探讨了社会契约法应用于环境问题的前景,指出社会契约法可以作为环境伦理学的社会伦理基础。韩国西苑大学的崔文怡分析了生态伦理的能量路径。韩国首尔教育大学的边春勇研究了生态可持续性和生态伦理的含义。

体育道德

韩国伦理学会会长徐桂山指出,很多体育伦理问题不是培养运动员个人素质就能解决的,所以现在人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伦理层面进行分析。上海体育学院的龚阐明了美国体育政策演变的背景、过程和基本内容,探讨了美国体育发展壮大的规律,试图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江西师范大学吴金晶指出,足坛反腐事件折射出体育道德存在的问题,表现为职业道德意识淡薄、道德行为示范、价值观缺失。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

(6)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的王进义反思了道德模范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作用。韩国庆尚大学的金大均探索了在想象空间中自我身份的建立,而韩国程心女子大学的宋善勇探索了韩国多元文化社会中道德情操与多重身份之间的文化联系。周中,上海师范大学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公共政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周公教育大学的金泰勋研究了小学德育课程中的“礼”的概念,重点是如何在小学生中培养“礼”的概念,避免传统“礼”中的等级观念对人格平等观念的侵蚀。韩国庆成大学的朴昌浩从Darcia Narvaez的三层伦理(安全伦理、关联伦理、想象伦理)分析了如何进行道德教育。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的李庆熙分析了道德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韩国教育课程评价研究所的李明军分析了通过道德教育进行个性教育的洞察力和可能性。韩国清州教育大学的Park Jiong-sup分析了校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以及预防校园暴力与共情的关系,指出了提高教师共情对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增强教师的共情。韩国木浦大学的孙敬媛讨论了在人格教育中赋予教师权力以防止校园暴力的方向。

总之,本次会议呈现出研究课题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传统伦理资源的现代转化,又重视现实问题的多维视角,拓展了伦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为中韩两国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更多的课题。

责任编辑:杨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