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薪酬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早已成为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又一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为就业奔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学生薪酬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薪酬模式随笔调查报告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扩招后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质量自评、高校就业指导、择业就业影响等。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和对策。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来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速度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增加到495万,2008年增加到559万。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超过600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造成了市场的供大于求,势必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就业方式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和成熟。

2.从高校的角度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供需结构失衡。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还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涉及到毕业生所学专业,结构失衡的矛盾突出。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导致专业趋同现象非常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素质不算太硬。很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下降,直接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从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就业指导不足。一些高校对就业指导只是口惠而实不至,导致很多毕业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盲目到人才市场找工作,自然容易被用人单位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求职方法、技巧,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设计和规划的指导。

3.从雇主的角度来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收和储备人才无可厚非,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需要,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也极大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于注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替换多余人员。有些单位招聘时特别注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长期培训才能正常上岗。所以他们更喜欢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的角度看

(1)就业期望值高,择业观念落后,与实际需求差距太大。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高薪、大城市、优越环境。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极不相称,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

(2)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自己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也有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完成大学的必修课,缺乏广泛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社会期望与学生自身素质之间的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政策导向。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此外,政府应积极为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规范的渠道,加强宣传引导;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对各类信息的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和评估,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数据库,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选人,合理替换冗员。

(1)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选人。高层次毕业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中低层次毕业生是具体使用和操作人才。只有合理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让各类人才都有用。

(2)加强人才储备,合理替换冗员。企业是吸引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虽然很多企业面临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然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替换掉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职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指导,为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同时,要拓宽渠道,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发挥我们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求职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有意识地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合适的就业预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应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后创业”的就业意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差异造成的中西部差距和工业重工业分布不平衡造成的城乡差距...这些社会差距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贫富差距。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也显示了贫富差距。大学生贫富差距表面上只是一个物质问题,但实质上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已经涉及到社会认同等深层次问题。面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很严肃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了解多少呢?为此,我进行了这次社会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内容涵盖从日常生活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 *发放问卷100份,8个题目,全部聚焦“当代大学生的贫富差距”。问卷收集后进行汇总,制成图表,对周围大学生的贫富差距思想观念有一个初步的、清晰的、直观的了解。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的消费状况是中等的,总体上是乐观的,但也存在“穷”和“富”两种明显的反差,后者消费群体的月平均支出是前者的3倍甚至更多。这是学生出身、家庭收入差距、城乡差异等诸多方面的结果。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的贫富差距最直接的体现在消费上。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花钱多,追求另类和时尚,消费多样化。而条件不好的学生,不得不依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来维持学业和生活。比如条件好一点的同学,经常出去吃饭逛街放松自己;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几乎每天都在食堂吃饭,很少出去玩。就衣食住行而言,一目了然。调查现象表明,贫富差距确实存在于我们学校乃至全国所有高校的当代大学生中。

一,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

1.家庭收入的差距是大学生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造成大学生子女的贫富差距。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他们给孩子的钱比普通家庭多。在某些情况下,父母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孩子。然后是家庭收入

大学生的消费金额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金额,即家庭收入高,子女更富有;

反而体现在贫穷上。

2.贫富差距对贫困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针对大学生中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以及对其心理成长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东辉表示:“一般来说,较富裕的学生在学校更积极,而较贫困的学生则相对自我封闭。”由于自我孤立的错误行为,一些贫困学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错误观念,导致他们无法正确面对现状,无法激励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现状,突破家庭环境造成的贫困,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3.大学校园不能很好地整合身份鸿沟。

如今,大学生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有个好爸爸不如好好学习”这样的话逐渐广为流传,于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时的身份落差自然被带入校园,影响日常生活。其中,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确实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因家庭环境差距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4.炫耀性消费的出现

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很多富裕家庭的学生不知道创造财富的艰辛,有的甚至抱着炫富的心态,毫无顾忌地大把花钱;有些家境贫寒的同学会对此羡慕不已,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决定以后让自己的后代过这种生活,但也有人对这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恨之入骨,加入了“攀比”的行列,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里的炫耀性消费。

第二,贫富差距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功利的。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观。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同学考虑问题不考虑大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

2.仇富和炫富的逆反心理

贫富差距形成了贫困大学生和富裕大学生的心理对立。富有的大学生的行为和言语无意中碰撞或伤害了贫穷的大学生,而贫穷的大学生因为

有强烈的自卑感,但对富家子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仇恨。这种严重的心理对立最终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

3.以贫富来划分交流群体。

在校园集体生活中,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富裕大学生朝夕相处,日常消费反差巨大,强烈的自卑感很容易让他们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差生因为生活比较拮据,在一起* * *话比较多;相反,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经常会和一些条件差不多的同学聚在一起吃饭玩耍,群体分化逐渐明显。

4.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与其他学生相比,校园贫困生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双重制约,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特征。大学之前,差生因为成绩优秀,对自我价值还有肯定和认可,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原有的优势没有了,心理落差很大。近年来,因贫富差距引发的校园犯罪屡见不鲜,轻则小偷小摸,重则危及生命。

第三,如何解决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贫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消费观。

财富的地位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但在校园里,每个学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家庭环境而自卑或骄傲。即使富裕学生享受的财富是上一代人创造的,但每个人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避免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学会理财意识,量力而行,做到最好。

2.完善助学机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物质扶贫力度。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奖、贷、助、补、勤”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对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俭学,把勤工俭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方式。同时,要积极面向社会,拓展更广阔的助学空间,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有申请勤工俭学的机会。

3.加强贫困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辅导。

面对大学生的贫富差距,学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金钱。要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成长成才观。

自信化逆境为财富,奋斗改变命运。调整大学生心态,使其优化人际关系,调整心态,开阔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4.增强贫困生“从我辈做起”的意识

在国外,18岁以后父母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我们应该提倡和学习这种做法。要让学生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发展生活,“与其用一百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贫穷,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去克服贫穷。”正如湖南怀化大学贫困生洪战辉在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所说,“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所有捐赠的资本,最重要的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