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就业——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那么,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大学生应该去哪里就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省人事厅和省教育厅。
大学生找工作有多难?
省人事厅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甘肃省31非师范院校毕业生5.3万余人,比去年增长2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省内八所师范院校毕业生近654.38+0.7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今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总供给达到35万人,而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只有654.38+0.5万人,就业缺口达到20万人左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30个省份高校毕业生供需比的统计,2005年为1:0.93,2006年为1:0.83,需求相对减少。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杨成在兰州理工大学作报告时指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迅速增加的人数与有限的岗位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缓解:从专业教育结构看,急需专业供大于求,长期专业供大于求,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持平,高校毕业生回原籍人数持续上升。与此同时,近年来,甘肃省民办独立学院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2006年,甘肃省民办独立学院毕业生近50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的8.6%。但是,生源构成、培养方式、社会认可度等使得这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
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调控力度,花钱就业的毕业生逐渐增多。据人事部门预测,2007年,甘肃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回来要求政府安排的人数将会增加;近年来,甘肃省已有6000多名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编制经费困难仍未彻底解决。
据统计,“十五”期间,甘肃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65438万余人,年末就业率稳定在8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作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
众所周知,扩大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党政机关采取“招考必考”,招考竞争非常激烈。一个职业有几十人甚至上千人竞争;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受编制影响,岗位增加非常有限;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上升,国营和集体企业的就业能力大规模萎缩,吸收毕业生的能力极其有限。
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非公企业成为吸引毕业生的主要渠道。据统计,甘肃省和一些地方的招聘会,70%到80%是由非公企业提供的。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上企业总数的99.5%以上是中小企业,劳动力总数的65%至80%在中小企业就业。因此,重视扶持和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是缓解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面对严峻复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央和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5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标志着新时期中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新阶段。甘肃省先后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毕业生进村(社区)工程、乡村教师“特岗计划”。省人事厅副厅长李德福表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方向,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人事厅相关人员解释,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不仅涵盖县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还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就业的观念应该普及
2006年,甘肃省各类高校在校生达到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按照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客观标准,甘肃省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省人事厅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大众化的门进入大学,毕业时一定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通俗的就业观念就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取向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调整不符合实际的就业预期,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从自身条件出发,适度选择就业。
但在很多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眼里,去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就被认为是“正式就业”,其他的个体户、灵活就业、非公就业都不被认为是“正当”就业。显然,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
如今就业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竞争中实现的,客观上要求一部分毕业生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和领域中选择自己的发展机会,在灵活就业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灵活就业包括个体经营、自由职业和临时就业,是目前国家规定的七种就业形式之一。所以,只有做好灵活就业的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周济:满怀深情地做好2008年大学生就业工作。
周济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毕业生的热情关怀。不久前,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要抓住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十部委召开联席会议出台五项措施促进2008年大学生就业
据悉,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今天,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200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第一次招聘活动正式启动,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拉开序幕。
就业市场突出四个新特点,应届毕业生权益得到保障。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11400人,到2004年的280万人,再到2007年的496万人。预计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532万人,创历史新高。来自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19.3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20万人。对于2008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想要招聘的企业来说,2008年6月5438+10月1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无疑是一件大事,无论是企业还是应届毕业生都积极关注,而这部法律也对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产生了震慑作用,出现了四个新特点。
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渠道,大学生就业多元化。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在深圳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会上,招聘单位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队,挤满了前来应聘咨询的学生。小王就读于哈工大,这次从北方过来,希望能在深圳获得一个更好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