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课程的期望和建议
(1)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不是中学的补课,也不是高四语文。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必须加强人文品格和品质的培养,才能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大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成为技术知识分子,更要成为有文化良知的人物。要让学生成为纯洁高尚的人,需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实现。
不得不承认,大学语文没有英语那么“实用”,不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软指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2)学校应重视人文学科和大学语文的建设。
《大学语文》是全校的公共基础课。要得到师生的重视,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和决策者的重视,这与同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密切相关。
有些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满嘴的单词和句子,就认为“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没有教好,盲目要求增加相应课程的课时。其实《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限的。整个大学语文课程只有几十个小时,而且经常因为教室或者老师的各种原因而缺席。课程刚开始一般是几个班一起上,100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自然不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安排上要考虑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尽量开小班,上精品课。美需要在沉默中欣赏,不需要喧嚣,有时也不需要刺激。需要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应着眼于这一特点。
另外,目前有些学校的语文教研室不是独立的,而是隶属于某个系,而是整个语文教研室十几个老师负责全校几万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太重。
对此,高校也应从机构设置入手,切实增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