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玄学”?哪些大学有玄学系?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与儒家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道家是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所以又被称为新道家。

“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殷红近乎黑色的颜色,所以许慎的《说文》解释为:玄,你远。“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既玄又玄,言之深而微妙。“玄学”这个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的说话者把三本书叫做《周易》、《老子》、《庄子》,所以“玄学”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从东汉末年到晋朝,是200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解体,统治思想界近400年的儒家思想开始失去魅力。士人普遍厌倦了汉代经学的繁琐学风,占卜的怪诞浅薄,三纲五常的老生常谈,于是转而寻找新的落脚点,沉迷于形而上的哲学论争。这种争论就像后世的沙龙,优雅的名人(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著名的“竹林七贤”正是魏晋的化身)聚在一起谈玄学,当时被称为“清谈”或“玄学谈”。

据清代学者赵翼《二十二史》记载,这种说话方式始于王曹芳正始年间,其创始人为、王弼。他们都是当时的贵族名流,在他们的影响下成为一代风气。《晋书》所谓“始声”,也是指贯穿魏晋的玄学风气。

健谈的人中间有一种时尚,就是一边和侃侃说话,一边潇洒地挥舞着尾巴。一般来说,谈论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周易》、《老子》、《庄子》这三部神秘深奥的书展开的。谈的内容主要涉及存在与否、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之情或无情、声音中有悲有喜、言语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这样的谈话与国计民生无关,所以才有“谈错国”之类的说法。如儒家学者范宁说:“和王弼比颉利和周更有罪。”

言和、王弼主张“重无论”,说“世间万物皆无本”(《王进衍传》)并提出“名教”源于“自然”的理论。后来阮籍、嵇康主张“越有名越自然”(《与山居元绝交》)。嵇康结合了“以六经为秽,以仁义为臭”(《难学自然》),“非唐舞而薄孔伷”(这句话也出自《与山居元绝交》),大体上可以认为是嵇康的宣言,甚至是当时魏晋二、三子的宣言,但我认为是为了让司马家知道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显然不是真的认定“名师越有名,窟窿越细”,这一点在嵇康的其他文章中也能看出来。后来由郭象完成,他写了《庄子》的注释。这本书一出,玄学风生水起。“儒墨之迹可鄙,道之言盛”(《晋书·郭象传》)。郭象主张万物不能生,说“造物者无主,物是分别而成”(《万物论》注),说“名教即自然”。玄学并不完全排斥儒家,而是试图用道家的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即“引旧入儒”,调和儒道。言和写《论语》,王弼写《易经注》、《易经例》、《论语释文》,郭象写《论语》,都极力将玄学与正统儒学融合。玄学也尊孔子为圣人,但玄学孔子。比如王弼认为孔子弥足珍贵,嵇康说孔子善于养生。事实上,即使是抨击礼仪的玄学家,也是重视儒家观念的。阮籍说“尊卑之分,上下之别,谓之礼仪”。嵇康在家提倡儒家道德,说“不必卑,而要卑;没必要有一点羞愧,而是很大的让步。”

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知识精英,在正统儒家信仰出现严重危机后,为了给文人寻找一个精神家园而做出的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反思。南北朝时期,佛教用玄学的语言来阐述佛教,一些玄学家善于谈论佛教,玄学是有道理的。东晋以后,玄学已经与佛学融合,玄学作为时代思潮,也逐渐“笑而不语”。

到现在好像没有你想问的那种有玄学的大学,但是好像有些大学的建筑系有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