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0,由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四川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而成。图书馆刚建成时,只有4万册书刊。连同1952的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连同四川大学、川东教育学院、重庆大学、华西大学部分专业的整合,共转移图书2万册,总藏书量7万余册。建筑由寺庙改建而成,总面积不到400平方米,工作人员不到10人。

1953学校拨出图书专项经费,先后购买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主席著作、政治时事类书籍和教学科研所需的参考书刊,并邀请中文系、历史系的老师到北京等地购书。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网上加载古籍、文史专著、工具书,为我的收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过精心挑选和保存,陆续收藏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外国史、外国语言文学和科技方面的书刊。到1956,藏书已增加到254826册。

1956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立即确定了图书馆的领导体制,由分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分管图书馆工作。学校从沙坪坝迁到北碚后,1965建了5700平方米的专用建筑。1966,各类书刊藏书已达675102册,工作人员50余人。

文革期间,学校迁至梁平,图书馆工作陷入停顿,书刊订购中断。馆藏的一些书刊被装在麻袋里堆起来,大部分还在原来的书库里。1980后进行了全面清点,共丢失中外文书刊164477册,价值177635元,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书刊和专业工具书。

1986 65438+10月,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士捐资1000万港元,国家教委投资330万元人民币兴建图书馆逸夫楼,历时三年,于10月25日竣工投入使用。逸夫楼占地两公顷,建筑面积9792平方米,藏书80万册。是当时设备最新、投资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

2000年9月,多媒体阅览室成立,全馆实现了图书馆网络连接和电脑查阅操作。可以为读者提供搜索、上网浏览、教学培训等服务。同年,5438年6月+2月,全校图书核查工作全面完成,核定图书馆* * *中外文图书92万册。

2001年7月,两年聘任制完成,打破传统聘任制,优化组合,竞聘上岗。图书馆从九个系改成了五个系。即:办公室、编辑部、发行部、阅览部、期刊部、电子阅览部。有87个人在工作。

2001年8月,常用中文图书回溯建库完成,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完成。该项目不仅制作了全新的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还购买了超星、CNKI、万方、VIP、Apabi五大数据库,免费向全体师生开放。

截至2005年8月,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65,438+05,589平方米,教职工89人,阅读座位65,438+065,438+005个。馆藏文献丰富,纸质图书1,91,000余册,电子图书约1,500册。引进或自建数据库40个,形成了一个学科覆盖面广、深受用户欢迎的数据库群,每年接待读者超过1.5万人。

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6月和10年6月。由农业系、园艺系、农产品制造系、私立华西协和医学院、私立湘惠农学院共同组建。筹建合并期间,各校调拨图书3520册,7名工作人员组建西南农学院图书馆,洪其坤任图书馆馆长。地址在北碚下坝,重庆香会书院旧址,是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在四川时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旧址。从1952到1953,先后调整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和省内高校的农科来校,集中了西南地区十余所高校的农科图书设备,使图书馆有了一定的馆藏基础。

1954学校利用原中央农业实验场基地,在北碚天生桥建立新校区。同年8月,图书馆随学校迁至新址——石元村,面积550平方米。阅览室和教师资料室利用教学室或起居室分布。1956搬进梅园,是一个独立的大院,面积690平方米,藏书14000余册。

1964年,学校综合楼整体建成,一侧的附楼为3447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前楼四楼是阅览室,各种阅览室齐全。后楼五楼是书库,配备垂直升降设备,大大减轻了工人抬书上楼下楼的工作量。到1967,图书馆藏书234288册,每年购书经费近3万元。

1988投入使用的8226平方米的新图书馆矗立在校园中央,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文献存储和服务条件。新图书馆以书库为主体,连接读者区和工作区。图书馆里有一个花园,有一种幽深幽静的雅致感。读者分老师和学生,互不干涉。房子适应性大,书库和阅览室没有楼层差,荷载一样,有利于逐步扩大开架,直至完全开放借阅和超市管理。有专门的研究室、现代技术室和学术报告厅。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与四川荣昌畜牧兽医学校、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合并,组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图书馆为西南农业大学第二图书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05年8月,图书馆拥有职工50人,纸质文献878,244册(含高校和研究所资料室),数据库33个。文献收藏以生物学、农学、林学、园艺学、蚕桑学、茶学、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管理为特色。

西南大学图书馆

西南大学图书馆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合并而成。经过多年发展,西南大学图书馆先后成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西南大学文献分中心。

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其中校本图书馆建筑面积26000多平方米;荣昌校区图书馆目前拥有4370平方米的建筑。在建的中央图书馆占地约36000平方米。中央图书馆建成后,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

2012年度文献采购经费达到2000万元,图书馆文献服务实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采购中外文纸质图书45063种,127294册;外文图书4674种4675册;中文期刊2767种,4548册,外文期刊106种。订购中外报纸176种293份。

截止2012年末,图书馆累计馆藏纸质文献417万余册,电子文献705万册。磁盘阵列达到238TB,62台服务器,其中包括31台IBM机架式服务器。藏书涵盖多学科、专业领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古籍善本、抗战文献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书籍。尤其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出版物,更是国内外的珍本,现在古籍654.38+0.4万余册,民国书籍4万余册。

西南大学图书馆一直重视网络和数字文献资源建设,数字文献资源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12年底,* * *订购了万方、CNKI、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等中外数据库72个;它拥有240多台终端搜索机和查询计算机。设在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每年为全校师生提供查新、引文、文献传递等服务,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图书馆还为所有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新生教育、信息检索培训和专题讲座。

图书馆现有员工130人,专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其中硕士以上学历49人,高级职称25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多项科研项目。2012年获得中央高校重大基础科研项目1项。

2012学校成立西南大学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中心图书馆建成后图书馆集群功能的全面定位,探索建立“中心图书馆+分馆+专业图书馆”的全新管理模式,构建以中心图书馆、师范学院、农学院、经管分馆、法学专业图书馆、外语专业图书馆为布局,能有效服务学校的综合性图书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