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痛:“语文”为何在大学被遗忘?

汉语在字典里被简单定义为“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用汉语和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发展精神财富的学科,是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学好汉语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语文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一门学科。我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最简单的语文,然后我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汉语仍然与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习语文是一件需要划分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语音、字体、背诵、听写、文言文、现代汉语、作文等等。,这需要一切。或许结合高考因素,很多时候,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分数,而不是学习语文本身。上了大学才发现,大学学中文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它不再强调嚼字,强调一切,强迫我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我认为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学习、吸收和掌握知识。现在我就说说我这学期学习大学语文的体会。

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得最多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基石。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会为你的语文学习打下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曾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这句话恰恰说明了“好”和“快乐”可以说是一个人追求某样东西的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获得工作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一结果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汉语没有兴趣,那么即使每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好汉语。我个人对语文很感兴趣,这让我在大学语文这门学科上有所收获。我觉得我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我自己,一个来自老师。我觉得自己兴趣的培养在于平时多读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培养自己的感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点燃学习语文的激情。同时,教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政治、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所以,老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很大。我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我对语文的学习。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学习中,教师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兴趣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习体验的生命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目的来理解大学语文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也就是“取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我生而有用”,“大学之道,在于德,在于亲民,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是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像高中对学生性的培养。这就是大学语文的背景、前提和环境。通过我的学习经历,课文中体现的人生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源。以人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天下,“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所以必须居安思危,不能高枕无忧;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不可比,小人不全面”,在差异中求同,在同中求进;人情世界,“世事明则万事学,人情学则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习和欣赏艺术,以苦为乐,知难而进,坚持另一种人生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我们应该有的人生价值。此外,《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等相关经典极大地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言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世界观是小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价值观是小我和小我之间的选择。人文语言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帮助我认识了自己,也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需求,学会了爱和关心他人,实现了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习为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大学语文学习体验的四层分析

在相对自由的前提下,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语文老师教我们一种叫四层分析法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语文课文中灵活运用。所谓四层分析法,从其表层意义来说,将分析分为四步:一是声音层,从音韵、节奏、语言三个方面分析文学作品的表层意义;二是语义层面,从意义、语义、文章主要内容上进一步理解和分析;第三,隐喻层,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和分析,雕琢出文章中反映时代和社会的普遍现象;第四,象征层,在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后,在这里升华和概括了文章的主题,体现了人类或世界带来的哲理。四层分析法的运用,可以使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表及里,从表面简单基本的句子表达,到对文章真正含义的大致把握。现在我从我研究过的文本中找出,我认为最能体现各层次分析代表的文章出来了,我从四级分析法中得到了我的心。在声音层,戴望舒的《雨巷》是一个代表。《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与词的重叠和押韵的规律重复造成的。比如,诗的最后一节除了第一节的“遇见”一词改成了“飘”,其余完全一样;这种重复的写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自始至终呼应,而且使同一音流在诗中反复出现,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另外,诗的每一段都有重叠的词语;如第一、二节中的“长、长”;第二节“紫丁香般的颜色,紫丁香般的芬芳,紫丁香般的忧伤”和“雨中的忧伤,忧伤与彷徨”;第三节《喜欢我,喜欢我》;第四节“如梦如幻,心酸迷茫”;第五节《远,远》;第六节“她色已褪,香已散”“如释重负,丁香般的惆怅”;这种叠音词在诗中的反复使用和诗中某些重复形式的呼应,使这首诗颇具音乐性。语义层面,我觉得在古诗词的应用上会更有意义。在我的理解中,语义层就是解释文章的意思,翻译成白话,让人清楚地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以《甲戌》为例,诗的大意是:芦苇茂密苍翠,晶莹露珠化霜。我心中的美,伫立在河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太长了。下河去找她好像是在水中央。芦苇密密麻麻,晶莹的露珠还是湿的。我心中的美就站在那里。芦苇片片生根,晶莹露珠似泪。我心中的美女站在河边。逆流而上去找她,旅途艰难险阻,如同缠绕的绳索。下河去找她好像是在水里。古诗词经过语义分析,对文章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隐喻层常用于一些抨击时政的诗词中。诗人并不想用比喻来说明主旨,而是思考它们放在一起互相比较时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因此,隐喻不再是一种描述或解释,而是社会现象的另一种衍生物。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以他的《车店》为例,揭示了玄宗长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既表达了警卫深深的悲伤,又表现了倾诉困难的急切心情。就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从抓兵和强租两个方面暴露了统治者军国主义战术强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军兵的悲凉场面和士兵的生活,揭示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开疆拓土的军国主义政策所造成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象征层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意义。以李渔的《林中花暗夜开》为例,此词在对晚春残阳的描写中,体现了对人生的无限失望。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君主。在他被宋朝俘虏之前,他主要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入宋后,其词转而表现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是一首表达李煜被俘后亡国悲痛的诗,通过风雨景色表达亡国之痛。其深刻的隐喻意义也警示人们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以上是我对四层分析法各个层次的具体分析,也是我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经验之一。综上所述,四层分析法确实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大学语文的学习体验哲学

在我看来,语文和哲学意识是密切相关的。哲学原理需要用中文表达,很多文学作品都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哲学其实是人的思想在更高层次上的升华。大学语文的所有篇章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我从很多文人作家那里学到了他们的思想,结晶出来的思想使我们能够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反思和总结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中指导和启迪我们。接下来我将联系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哲学原理,给出我个人对它们的看法。(1)以人为本:两千多年前孔孟的“仁爱”思想乃至今天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无论其意图和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不可否认的是,其相似之处都是保障民生和国家稳定。这在哲学上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哲学观。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信任、依靠、遵循群众路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改为“以人为本”,其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我国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和而不同是万物的一种自然存在状态。强调“和而不同”,而不是一味地寻求提高“相似”的比例,这可能会导致“差异”的同化甚至消除。而是要在促进各种“不同”要素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和谐”的合理性,这样的和谐才是最持久、最稳定、最稳固的和谐。哲学真理可以体现为矛盾的哲学原理。矛盾的哲学原理是深刻的、复杂的、权威的。矛盾是一切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分析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观点之一是主要矛盾和次要内部矛盾的关系。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始终贯穿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根本矛盾定义了事物的本质。主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面对这些矛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敢于承认,敢于揭露。针对主要矛盾和次要方面,要正确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统筹兼顾,同时处理次要矛盾。“和而不同”。它已经承认了矛盾的存在,并敢于暴露他们的分歧。在“大同”的前提下,允许“异”的发展,“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异”是次要矛盾。在“和”的主要矛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异”才能综合协调,矛盾才能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一直保持的“和”的大前提才能真正达到和谐。事实上,这种哲学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上,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正确处理学习和课外活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可以用矛盾分析法来引导和分析。还是那句话:“和而不同”,“求同存异”。(3)《人情与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情与世界》是一本很难讲真话的大书。它浩瀚无边,复杂多彩。哲学原理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动态的反作用。正确科学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愚昧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摒弃错误的社会意识。人情篇中,多为文人对自身环境或社会的感受,描写当时的社会现象或自身环境。在阐述的过程中,作者加入了自我意识。憧憬未来,憧憬美好的时光,才能保持平常心;面对挫折和不幸,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鼓励,在挫折中体验生活,品味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这些意识不仅能激励作者自身,也能影响和鼓舞读者。久而久之,它们会在社会中形成积极的影响,不断推动社会精神的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存在。综上所述,在学习大学语文的同时,哲学渗透其中,两者相辅相成。

语文覆盖面最广,从天文、时间到地理、人文,俯瞰众生,涵盖世间万物。深深品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里谱写一曲爱与美的赞歌;领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璀璨光芒;历经种种社会变迁,在语文的卷轴上嬉笑怒骂;徜徉在自然的欢乐中,置身于中国的天堂,展现钟灵的优雅奇观。走进汉语言,感受到了名家文化的熏陶魅力,有汉语言的温暖人文关怀在等待;走进语言,触摸每个作者的喜与悲,有语言独特的视角值得期待;当你进入语言,你的思想和想法被一点点的书卷气和深深的牵挂所冲击,你被语言的千年文化积淀所陶醉。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是感觉很新鲜。子曰:“温故而知新。”课本上的一些文章其实之前已经学过了,重温庄子《秋水》中神秘复杂却又包容的道理;重温屈原在《离骚》中的愤懑和不满,处处表现出他的热情、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正直高尚的人格。回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结局,我意识到善良的心和真诚的爱是最美丽和最聪明的...而新文也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在建康阁遇见了辛弃疾的愤怒,未能如愿以偿的才华报国的悲伤跃然纸上;我遇到了胡适,让我明白了宽容与自由中“不宽容,就没有自由”的深刻含义。我遇到了爱因斯坦,他在我的世界观中向我解释说,他认为简单朴素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我在《球后》里认识了托尔斯泰,批判社会,揭露现实,鞭挞上校等俄国上流社会虚伪、冷酷、丑陋的灵魂。同时有一个深刻的哲理:世界上总有这样的事情,让人们的整个人生发生改变,走上新的方向,换句话说,一些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或命运...大学语文课可以收获很多知识。

一篇随笔,在缠绵悱恻中,体会到肝肠寸断的苦涩;一部剧,在曲折中,有着感人的震撼;一首诗,读出了含蓄凝练中的超然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了令人震撼的向往。大学语文,厚翼,令我搏击长空;大学语文是灵魂的回声,引领我走向高贵的殿堂;大学语文,有点微风细雨,让我很享受明净的云。

大学语文的学习是知识积累的平台,是经验汇集的地方,是灵魂升华的天堂!以上是我学习大学语文全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