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行政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一方面,大学领导的主要来源是行政性的,校长的任命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垄断资源,校长与教育部门的官员频繁“交流”。我国大学校长的产生,基本都是以党政干部的方式来处理,由上级直接任命。其中,“985工程”38所国内知名高校由中组部直接管理。教育部的司局级官员直接被派到下属高校当校长更是正常。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浙江大学校长杨伟等著名大学校长都曾担任教育部部长。
另一方面,为响应“985工程”的启动,我国高校开始出现一批副部级干部。目前365、438+0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都是副部级,有专家建议,为了提高高校的地位,学校领导的级别应该进一步提高到部。
大学要自治,首先校长要自治。官员转行当校长并非完全不可取,但校长都是行政任命,来源单一,特别是缺乏独立遴选专家委员会公开遴选的渠道,势必推动大学的官本位。
第二,资源的行政配置。
一方面,中央部委有向学校分配资源的权力。正因如此,大学不得不像地方政府一样“跑部钱进”,甚至以授予博士等头衔来换取官员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官方”掌控一切,各级领导在职称评审、学科申报等重要学术资源分配上享有“特权”,行政领导往往占据有限的学术资源。这些领导手握大权,决定老师带课题、评职称等事宜。九三学社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认为,本应在学术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学术委员会只是装饰性的,或者只能对学校的重大学术事务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评价机制统一。
一位有声望的教育学者说,他虽然这么多年赢得了舆论的掌声,但几乎没有获得过任何官方奖项。现在的现状是,各种重大课题和奖项多由政府设定。获得这些奖项意味着你的学术地位得到认可;得不到这些奖项,就意味着你被主流学术圈排斥。正如这位学者所说,政府奖励学术是好事,但以此为唯一评价标准,不利于学术自主。
第四,教授的人格相形见绌。
一位在美国留学多年的学者,自称“表格教授”,因为在回国的近5年时间里,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了填写表格上——一级学科申报表、研究基地申报表、重点学科申报表、社科基金申报表、单位评审聘任表等等。这也是行政化的结果,因为多少一级学科,多少研究基地,获得多少社科基金,发表多少论文,都是学校各级领导的政绩。正是在这样的功利压力下,我们看到了教授抄袭等人格矮化的怪现状。很难想象一个忙于填表、完成任务甚至抄袭的教授,有一天会成为学术大师。没有学术大师,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从何说起?
第五,学生世故。
一所官本位、功利主义的大学,能培养出温总理所说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生,这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一位教授批评的:“现在社会说学生不义,圆滑,无原则,只想自己过得舒服。这都是大学教的。学生进门不这样,出门就要开全会。”本科生学会了为了学分贿赂老师,而研究生则忙着给老板做项目,无暇学习。一些学生群体几乎成了“官僚试验田”或“迷你名利场”。
事实上,1998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高校有七项办学自主权,包括制定招生计划、设置和调整学科和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只是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自治权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大学管理不是松散的,而是日益加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