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整理一下高中的生物历史?!!

妇产科艾弗里。

奥斯瓦德·西奥多·艾弗里(1877~1955)

美国细菌学家。1877 65438+10月21出生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1955于2月20日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去世。1887他父亲搬到了美国纽约市。1904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后赴布鲁克林霍格兰实验室从事细菌学和免疫学研究和教学。1913转入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附属医院,退休至1948。

何、C. mcleod和M. McCarthy在1944 * *中发现不同类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英国微生物学家F. Griffith在1928中发现,将死的ⅲ型肺炎球菌和活的ⅱ型细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行为正常;如果将它们混合并注射,小鼠会死亡,并且可以从它们的体内分离出活的和致病的III型肺炎球菌。格里菲斯推测,在ⅲ型的死亡细菌中一定存在一种转化因子,可以将ⅱ型转化为ⅲ型,并且这种转化可以遗传给后代。Avery和他的同事进一步从高温杀死的III型细菌中分离出蛋白质、荚膜成分(粘多糖)和DNA,并将这些成分分别与活的II型细菌混合,发现只有DNA可以将活的II型转化为III型细菌,即使它没有荚膜且不致病,也可以转化为荚膜和致病的肺炎球菌。证明Griffith所说的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这个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这一发现虽然引起了争议和怀疑,但确实促进了DNA的研究,直到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早年熟悉肺炎球菌,研究过肺炎球菌的免疫力。提出肺炎双球菌可根据其免疫特异性进行分类,免疫特异性是由不同菌型的荚膜所含多糖引起的。因此,他建立了针对不同类型肺炎球菌的敏感测试方法。

法学博士沃森

詹姆斯·杜威·沃森(1928~)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1928 4月6日出生于芝加哥。1947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后赴印第安纳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51 ~ 1953获得博士学位后,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噬菌体,1953回国。1953至1955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1955在哈佛大学任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61晋升教授。在哈佛期间,我主要从事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1968起,任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研究。1951至1953年在英国期间,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F.H.C .克里克合作,根据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结果、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规律性(夏加尔定律)等实验数据,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理论。他们认为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缠绕的多核苷酸链组成的双螺旋。两条链都是右旋螺旋,由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的骨架在外侧,碱基在内侧。两条链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腺嘌呤核苷(A)和胸腺嘧啶核苷(T)总是成对的,而鸟嘌呤核苷(G)和胞嘧啶核苷(C)是成对的,B型DNA分子中的碱基是平面的。这一理论不仅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也为一个DNA分子如何被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的DNA分子,以及DNA如何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沃森接受过生物学方面的基础训练,他有着深刻的信念,认为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而克里克研究的是物理学。他熟悉确定晶体结构的方法,他们的合作相得益彰,所以取得了这一伟大成就。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革命性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沃森、克里克和M.H.F .威尔金斯因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理论而获得196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森是美国科学院的成员。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1976)、《双螺旋》(1968)。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科学奖项和许多大学的荣誉学位。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1916~)

英国分子生物学家。191937 2006年6月8日出生于北安普敦,获得伦敦大学学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英国海军制造磁性水雷的工作。1947 ~ 1949就职于剑桥大学奇异韦斯实验室。1949 ~ 1953,就职于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物理实验室。在此期间,他与J.D .沃森合作,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理论。1953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53 ~ 1954去了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工作。后来,我回到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65438-0976,赴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教授,主要从事大脑研究。

克里克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三重密码”的观点,即遗传密码由三个核苷酸组成,可以翻译成一个氨基酸。此外,他还从立体化学的角度提出了“摇摆假说”,指出当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结合时,密码子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核苷酸与反密码子的第三个和第二个核苷酸严格按照沃森-克里克碱基配对规则结合,但密码子的第三个核苷酸与反密码子的第一个核苷酸之间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自由的”,如尿嘧啶核苷(U)和腺嘌呤核苷(A)。也可与鸟苷(G)配对,鸟苷可与胞嘧啶核苷(C)和尿嘧啶核苷配对,次黄嘌呤核苷(I)可与胞嘧啶核苷、尿嘧啶核苷或腺嘌呤核苷配对。

他与J.D .沃森和M.H.F .威尔金斯一起,因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理论而获得196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是皇家学会的成员,写过《分子与人》。他还获得了许多科学奖项和许多大学的荣誉学位。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主要创始人。1809年2月出生于英国什鲁斯伯里,1882年4月死于肯特郡。1831毕业于剑桥大学。同年2月27日,18,她加入英国海军的贝格尔号进行环球探险。她先游览了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和阿根廷以及西海岸和邻近的岛屿,然后穿过太平洋到达大洋洲,再穿过印度洋到达南非,然后经由大西洋绕过好望角回到巴西,最后到达1836。

回国后,他坚持整理考察中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先后发表了生物学和地质学方面的考察报告,包括《小猎犬号所经过国家的地质和自然历史考察日记》(1839)、《小猎犬号航海动物动物学》(1840 ~ 1843),以及相关的三卷。在他的地质学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结论:环礁是由海底下沉和珊瑚向上堆积形成的。这五年的旅行调查促使他思考物种的起源。他研究了各方面的大量证据,逐渐认识到各种物种其实都是从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通过植物栽培和家畜驯化的例子,他觉得进化的原因可能是大自然采取了类似的生物选择方式——淘汰劣等,保存优等。他还注意到生物界存在个体差异;适应环境的物种可以繁衍生息,不适应的可能灭绝。他还借鉴了马尔萨斯(T.R. Malthus)的种群理论:每个物种都有很大的繁殖力,但只有少数存活下来,说明自然界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造成大量死亡,从而维持了种群的相对稳定。经过多年的探索,他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进化思想:生物界存在个体差异,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保留的有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逐渐积累,经过性状分化和中间类型消失后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在1842 ~ 1844期间,他写了短文讨论这些想法,但只给几个朋友看。1846后,研究藤壶化石种和现存种的分类,对种的变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在1851 ~ 1854连续发表了4篇卷须专著。此后,他继续与朋友讨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的进化思想。1858年6月8日,他收到了博物学家A.R .华莱士的一篇文章,文中表达了他对进化论的相同观点。才在朋友的催促下写出了自己的进化论观点,与华莱士的文章一起发表在7月1日的伦敦林奈学会上。他们的文章当时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10月24日,1859,165438+发表了他的《物种起源》,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近20年来收集的丰富证据,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明确提出了解释进化机制的自然选择理论。该书出版后立即销售一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进化论的出现使生物界的各种现象得到了统一的解释:生物的一致性可以用同一个祖先来解释;物种的多样性是进化适应的结果。进化论的出现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猛烈冲击了当时主导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学观念。

此后,达尔文的著作大多进一步解释和发展了进化论。比如1868的《家中动植物的变异》讨论的是人工选择的问题;1871年人类的起源和性选择把进化论扩展到了人类。此外,还有一系列论述植物界诸多适应现象的著作,如1862兰花的昆虫吸引与授粉策略,1865攀缘植物的运动与习性,1875食虫植物,1877植物界的十字花等。1872出版的《人与动物的表达》可以算是最早的一本关于行为的书。1881年《蚯蚓对园林土壤形成的影响》是土壤生态学的开山之作。他还研究了植物朝向光和地球的运动,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植物中有某种可以传递信息的东西。预言了后来发现的生长素。

孟德尔

乔治·约翰·孟德尔(1822~1884)

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创始人。1822于7月22日出生于奥地利海因岑(今捷克海因斯),1884于10月6日逝世于布赖恩(今捷克布尔诺)。他于184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Trobao的预备学校毕业,也就是说,他进入了Olmi Tze Zhe学院。1843因贫困辍学;同年,他于5438年6月至10月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出家。1847被任命为牧师。1849年被任命为纳伊姆中学的希腊语和数学代课老师。1851 ~ 1853年赴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化学、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在此期间,他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J.C .多普勒的数学和统计学、植物学家F.J.A.N洪热的《可变物种》以及植物可能通过杂交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他日后的创造力。1853年夏天,他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回到修道院。从65438年到0854年,他被分配到Bryhn技术学校,担任物理和自然历史的代理教师。他在那里工作了14年。

从1856到1863,他进行了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并在1865的吕恩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1866在协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遗传因素(现称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一些重要概念,并阐述了它们的遗传规律,这些规律后来被称为孟德尔定律(包括“分离现象”和“独立分布定律”)。对于实验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即遗传规律),选择什么材料,如何分析结果,孟德尔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他打破了过去生物学家一直遵循的活力论和目的论的模式,敢于借鉴物理学中的粒子运动,即将粒子的随机组合和分离作为实验设计和分析的基点。在实验方法上,与以往一般描述亲子间聚集性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反,如将茎高、子叶颜色视为独立性状,并假设个体的聚集性状是各种独立性状随机组合和分离的产物。他的另一个优势是,他没有忽略在数据处理中没有表达他所研究的独立特质的个体数量。他建立的测交方法最能说明他对隐性个体遗传内涵的重视。但是,这些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直到1900年,孟德尔定律才被三位植物学家——荷兰人H. de Fries、德国人C. E. Collens和奥地利人E.von Cermak通过自己的工作证实,成为现代遗传学的基础。从此,孟德尔也被公认为科学遗传学的创始人。

除了植物杂交实验,孟德尔还从事植物嫁接和养蜂研究。此外,他还进行了长期的气象观测,发表了一篇关于1871年龙卷风成因的学术论文。他是维也纳动植物学会的成员,也是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和奥地利气象学会的创始人之一。M.J .施莱登

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1804~1881)

德国植物学家,细胞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804年4月5日生于汉堡,6月23日死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早年(1824 ~ 1827)在海德堡学习法律,在汉堡从事律师工作。他因为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而学习植物学,1831毕业于耶拿大学。1850耶拿大学植物学教授。当时植物学流行的研究是形态分类学,而他是通过在显微镜下研究植物的结构来描述和命名新物种的。自17世纪胡克(R. Hooke)将显微镜下看到的软木切片中的细胞称为“细胞”以来,许多学者描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微观结构,但他们没有引入规律性的概念。施莱登根据他多年来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组织结构的结果,认为细胞是任何植物中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低等植物由单个细胞组成,而高等植物由许多细胞组成。1838年发表著名文章《植物发生学》,提出上述观点。本文发表于1838出版的米勒解剖生理学文集。德国动物学家T.A.H .施万将这一概念扩展到动物界,从而形成了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科学概念,即“细胞学说”,最早发表在施万于1839年撰写的《动植物结构与生长一致性的微观研究》一文中。“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施莱登还认识到细胞核的重要性,并观察到细胞核与细胞分裂有关。他还描述了细胞中活性物质的运动,现在称之为原生质流运动。他是第一批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德国生物学家之一。

施万

西奥多·安布罗斯·休伯特·施万(1810~1882)

德国动物学家和生理学家。181065438 2月7日出生于诺伊斯,188211死于科隆。他开创了现代组织学,是细胞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波恩、维尔茨堡和柏林大学接受教育。1834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生理学家J.P .弥勒的助教。

1834 ~ 1839是他在科研上最有创新精神的几年。他研究了消化的过程,发现了胃蛋白酶,一种与胃中消化有关的物质。这是第一种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酶。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测量相同重量的肌肉在相同刺激下收缩长度的变化,通过收缩强度与刺激强度的比较,用物理方法来显示生理功能,为生理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定量途径。他通过实验认识到酒精发酵与酵母的新陈代谢有关,有机物的腐烂是生命体(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结果。而“新陈代谢”这个词是最先被使用的。他最大的贡献是发表于1839的《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微观研究》。受植物学家施莱登(M.J. Schleiden)的影响,他认为脊索细胞(或软骨细胞)类似于植物细胞,细胞是各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所以不同的形状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所以基本单位虽然生理上完全不同,但可能是按照同一规律发展的。他和施莱登奠定了细胞理论的基础。然而,他也接受了施莱登的错误观点,即细胞是由基质中的结晶形成的。1839之后,他因为自己的观点发酵而遭到了当时权威人士的攻击,使他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长期处于焦虑和抑郁的状态。后来,l .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1839年至1848年担任鲁汶大学生理学教授,发展了胆管的实验方法,研究了胆汁在消化中的作用,认为胆汁在消化道中不可或缺。从65438年到0848年,他是列日大学的生理学教授,同时也是解剖学和胚胎学教授。他还为这个日益繁荣的工业区的煤矿开发了一系列排水和急救设备。直到1879退休,他还在教生理学。他中年以后有越来越明显的宗教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