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是哪个朝代的?

叶适(1150-1228)南宋永嘉县(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学者们称水心先生,因为他住在永嘉县郊区的水新村。祖籍龙泉,曾祖父迁居瑞安。后来随父光祖定居永嘉。他家里很困难,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在乐清教书谋生。29岁时,他是五年来惜春的第二位学者。同年,温州学者不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永嘉徐(字成甫,著有《宋再复年谱》)、平阳(其书流传于《宋史》)、瑞安徐元德(字居厚,与合著《周官制精要》)。

叶适后来又中了进士,当初,他被授文和镇江太守以监和推事。恰好他母亲因病去世,在家守制。孝满之后,她被任命为武昌节度使。他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惜春在十四年任国子监博士时曾上书孝宗皇帝,说:“臣以为今人之义,群臣之义,应由陛下开导,此乃大事也。二陵之仇未报,所以半个新疆未收复。”因为自南宋建立以来,就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中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民族矛盾尤为突出。北方女真贵族灭亡于北宋,失去了惠、秦皇帝,脱离中原,对抗南宋半壁江山。这就是叶适说的“二陵之仇未报,所以半个新疆未收复。”南方金兵的不断入侵严重危及南宋国家的生存,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也不时受到破坏。叶适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占领派。他认为不抗战就不可能救国,但反对无准备的冒险。为了振兴南宋,他提出了精简军队、减少财政支出、减少赋税、缓和阶级矛盾、改革政治和加强效率的措施,以增强国力,恢复中央元业。不幸的是,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禧二年(1206),南宋政府进行北伐,开始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四川都督吴叛变,金人集中兵力进攻淮河西南。宋军被打败了,南方很紧张。叶适任任建康府(今南京)知府并作沿江阵地,带病上前线布置防御。一天,金兵先锋到达长江北岸,建康震动。叶适招募民兵,配合官军夜间偷袭江面,使金人无法站稳脚跟,被迫撤退。他派兵乘胜追击,解除了对幽州的围困,平定了建康周边的局势。

叶适在学术思想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大有空谈义理之风。他坚持“办实事,出实绩”的理论。不同意朱和陆九渊的人性论。他曾尖锐地批评朱的“义不作利,不算功”的论调。他认为“正义不盈利,明道不算工作。乍一看,此语极好,细看之下,古人利人而不自称功,所以道德光明。后世儒生对(董)中书之学的实践,毫无功利性,道德家不过是无用的空话。

叶适认为,没有天、地、器,道就不能独立存在。他重视实践,继承了薛、的唯物主义观点,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在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上,他明确认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他说:“夫若形于天地之间,万物也。”当时思想界对“知物与知物”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肯定人的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认为只有详细考察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同时,他也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很好,讲英发。现已出版的《叶石集》有800多首诗。很多人请他写墓志铭,是因为他当时的文笔很有名。这种文章本来是要为死者说好话,为后人争面子的,结果他居然写了。他写了一篇王博的墓志铭,里面有原文“佐佑当政,* * *持国论”,是秦桧永远的罪人,意思是王博对于当时的卖国政策“* *持国论”,也有一定的罪责。王博的孙子王刚不喜欢这样。他找叶适换了几次,都不允许。直到叶适的学生在他死后编辑《文选》时,还被王家要求删除句子。叶适不喜欢在写作中抄袭别人的文章。他曾对一个学生张其清(台州人,南宋末年文学家):比如人虽然待人接物,桌子上虽然摆满了金银器皿,但难免出了纰漏,家里只列了磁瓦杯,却在家里找。

禧年北伐时,韩侜舟被投降派杀害,所有支持北伐的官员都被罢官流放。这时,温州官员被革职流放:许、薛叔湘、等人,叶适也被元老院革职。此时他已经59岁,从政界退休,在温州写书讲学。因为他的名气很大,世界各地的许多人都来学习。南宋末年著名学者刘载说:“叶水心在永嘉,户外活动常满。”他的作品很多,包括著名的《薛序》50卷,是他晚年在家里写的。197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叶适集》水心文集29卷,附补遗。16卷本《水心别集》由中华书局于1960年出版,最近再版。

石页

叶适经历了南宋的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朝代,其政治和学术活动主要在孝宗至宁宗时期。南宋自建国以来,一直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高宗皇帝赵构只想保留半个小朝廷。对于北方女真贵族的入侵,他始终采取忍辱负重的政策,甚至充当封臣,每年损失巨额金银。其结果是大大加剧了对江南劳动人民的剥削。江南广大劳动人民在连年战乱和重税盘剥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反对南宋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爆发了著名的钟祥、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与此同时,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也发生了规模不一的农民起义。一方面,赵构残酷镇压了这些农民起义,但与此同时,他进一步妥协,与女真贵族媾和。他重用投降派秦桧,杀死抗战将领岳飞,即使在抵抗金胜利的情况下也坚持媾和。这种倒行逆施遭到朝廷上下抗日派系的激烈反对。在一片抗日的呼声中,赵构被迫于公元1162年退位,被调到赵昚,受孝。孝宗继位后,意欲恢复北方失地,但统治集团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始终激烈。从孝宗到宁宗赵扩张,他组织了两次北方抗金战争,但最终都失败了。简而言之,自南宋建立以来,围绕民族矛盾,上层统治集团、普通官员、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主和两派的主战或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叶适始终站在主战的立场,亲自领导淮北地区军民抗金斗争,取得了一些战斗的胜利。

叶适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4岁以前的求学时期;二是从二十四岁上临安到五十八岁被罢黜的三十四年政治生涯期;第三,五十八岁住在水心村直到去世,十六年学术研究。叶适出生于一个“穷室三世”(《杜母亲墓志铭》《全集》卷二十五)的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因温州、台州水灾,随父母辗转21处,过着跌宕起伏的生活。他的父亲靠教授维持生计,而他的母亲还需要织一些粗布来贴补家用。然而,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叶适还是从小努力学习儒家经典,以保持“儒者之家”的门风(同上)。叶适十四岁时,当时永嘉地区的著名学者陈福亮被瑞安的林家聘请去教林家的孩子。因为同学关系,叶适不得不与陈福亮交往。二十岁左右,叶适专程拜访了当时永嘉地区另一位著名学者薛,与他交流知识。薛、等人对叶适思想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这一点。

二十四岁那年,叶适因为家庭生活实在贫困,没有人赡养,就去了北京首都临安(今杭州)谋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叶适上学时就很关心政治的混乱和国家的强盛,所以到了京城后的第二年,就给唐朝写了一封信,详细分析了政局。在他看来,当时的主要政治问题是朝廷有“畏战无勇”的习俗。只要那些“议员”还在“与兵同眠”,大家都会“怒不可遏”,哪怕是“侵人皮骨”,也可以“忘乎所以,以和为贵”,“不要脸”。他指出,这种弱势局面是法院长期奉行只求和平的政策造成的。他分析说,自从宋太宗入侵太原后,“必然是燕国,行不通”,宋真宗单源的联盟“实力可破契丹不听使唤,不过是赏钱”,就开始造成这种风气了。宋仁宗采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策后,“当时资政为上策;学士博士,以从简为正论,已经到了“什么都改变不了”的地步,以至于受尽了靖康之耻,丧失了北方所有的土地,而“却勇敢地活了下来。"叶适认为,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必须"使人民无意嗜战,无惧战",使他们"外有立功,内无作为"。同时他举出历史事例说:“胜者为败者师;勾践的霸道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所以我相信当时的弱小局面也是可以彻底改变的。问题是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消除积累的不利因素。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建议。如:“呼吁弃名,罢黜说大话无经验的大臣”;“和合之论,利益朋党之论”;“不要苛求解除民力”;《广武之路》;“耕因屯之田,代军以输”等等。为了实施这些措施,他认为统治者还必须做到三件事:诚实、奖励和惩罚。所谓诚意,即“发布命令,不论大小,都要想一想生民之大计,不能靠一身的喜怒哀乐”;所谓赏,即“爱他人之功,求他人之善,举众之上,忘其丑”;所谓刑,即“惩人之过,知人之恶,合以逸之戳,留其珍贵”(以上语录,见《尚熙府书》、《水心文集》卷二十七)。所以我在这里也懒得引用叶适《上西府书》书信的主要内容。首先,叶适的这些分析和建议与当前政治相关。第二,叶适在这封信中表达的政治观点贯穿了他一生的政治和学术活动。

石页

惜春孝宗五年(公元1178),叶适二十九岁,中进士第二名。被授予平江节升官,但丁友因母亲去世未能赴任。后被授予武昌节度判官,后被授予浙西刑部官职。浙西有许多知识分子与他讨论时政和学术,颇有声望。

惜春十四年(1187),叶适三十八岁。由于龚的推荐,从政后,被封为大学士,并转学为博士。这一年,他上书孝宗皇帝,开篇就指出:“臣窃以为今人之义,群臣之义,当由陛下开导。只是大事:二陵(指回秦皇帝)复仇未报,所以半个新疆未收复。此大事,天下公愤,朝臣深责。知而不言,或说个没完没了,不是一个非官的意思。”(《尚典杂子》《水心别集》卷十五)在这部封札中,叶适关于“重誓约,畏首畏尾,以金币为立国基本规则自景德镇(宋真宗年)”与绍兴(宋高宗年)相合,然失不可比,书命至上,伴官而行。同时认真提出“改国、改议、改才”的改革主张,以养“大事”据《宋史·叶石川》载,孝宗看其奏深为感动,为之“伤心良久”。后来,叶适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兼纪录所审核人,上书执事推荐了陈福亮、陆九渊、杨坚等34人。

光宗邵熙元年(公元1190),叶适四十一岁,应诏奏六事。他首先阐明了“治国之义”是指“弱则必强;当它被分裂时,它必须被混合;丢人的时候,一定要想着报仇;坏处不好的时候,一定要想好;..... ",然后详细分析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六大问题,即国势不好、士不行、民不行、兵不行、钱不行、纪纲法不行。此后五年,叶世立为吏部尚书郎、知府、尚书左官、郭子思叶、太傅庆、淮东军总领。

庆元元年(公元1195),叶适四十六岁。当时朝廷反对朱成道学的呼声很高,支持道学的宰相赵汝愚被罢官,取而代之的是反对道学的宰相韩偲周。由于叶适在孝宗十五年(公元1188年)上书反对兵部侍郎弹劾朱,为朱和道学辩护,被视为朱道学一派,因此被钦差大臣革职。不久,他在湖南复职为移判官,改变了对泉州的认识。三年后,公元1198年,李飞雪(道教)造反入党,叶适的名字在其中。

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党禁解除,叶适复职为兵部侍郎,后为工部侍郎、吏部侍郎。这一时期,韩侜周当政,主张抗战,北移收复失地。叶适支持韩拓舟的抗战主张,但担心他侥幸取胜的企图。于是,他陆续给宁宗写信,提出了“准备未来,抱定未来,应战”的方针(《商宁宗皇帝札子二世》、《水心文集》卷一)。他认为有必要充实和巩固淮河、汉水一带的边防,使之“固而自守”,然后“可实行进取之计”(同上)。但是,叶适的建议没有被韩侜舟接受。结果由于准备不足,韩侜周组织的军队全部溃败。韩侜舟害怕舆论压力,任命叶适为建康府知府兼沿江都督,控制长江以北各州。叶适到任后,整顿吏治,整顿军队,在与金兵的战斗中取得胜利,收复滁州。后来,叶适在淮河地区实行屯田屯垦和堡坞政策,安置和组织流散民众,实行“农兼军”政策,配合政府军进行防御和作战。在他的组织下,共建立了四十七座堡垒,尤其是长江沿岸的三座堡垒,使它们“互相急托,自始至终互相联系”。(《丁山瓜埠石跋三堡码头》,《水心全集》第二卷)因此,两省江北地区的边防得到了极大的巩固。这可以说是叶适一生最大的成就。

但此时由于和平派的攻击和策划,韩倜周于禧三年(公元1207年)被杀,叶适也被雷忠成孝友弹劾为呼应韩倜周的用兵,被罢官。从此,叶适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回到家乡从事学术研究。在晚年的十六年里,他致力于研究各种学派的经典,试图通过对历史和历代各种学派的考察,从理论上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因此,叶适晚年撰写的五十卷本《Xi学计燕序》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对历代诸子百家的看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理论和学术思想批评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