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相比较而言,美育是一种超越性的综合教育。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全心投入,使人体验到美好、成功、幸福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敏感、欣赏、创造和自强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美育范例。

第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作为美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日:“我善于培育我的高尚精神。”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一直被视为“大节日”。“见义勇为”、“以身殉国”、“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养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气节,并逐渐凝聚和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民族气节。这种信念一代又一代地得到丰富和完善。到了明末,宋代的范仲淹和顾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精辟地概括了这一点,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远大志向和崇高气节。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把我们大学生培养成这样有大爱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第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养性”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索的主体道德精神,这体现在以自律、修身为特征的德性修养理论中。这种修身理论强调自律和自我超越,从而维持人际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学》说:“从田字到庶人,无不以修身为本”。在中国的伦理思想中,形成了一套各具特色的修身方法,如克己、自省、自诉、尊道、聚义、养气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说的:“我将三省自救。”这种自省的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行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塑造了许多品质高尚、节操坚定的君子人格。美育在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培养和完善高尚人格、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注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培养。只有具有良好情操和良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合一”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虽然对天地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认为天地、天人不可分,对这种内在关系的经典概括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周易列传》说:“夫与天地,与日月,与四时相和。”思想家把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生* * *的现象称为道德。“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是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都位于其中。然而,由于对自然毫无保留的开发,对自然物无节制的消费和享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今天,世界已经面临着资源枯竭和捕鱼的困境。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征服遭到了自然的报复,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不断到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把“天人合一”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易传》:“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勇于创新、不懈努力战胜各种风险、经受住各种考验的法宝。自强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古以来就为有识之士所重视和提倡。自我完善的特征是自尊、自信、不卑不亢和独立的人格;它的特点是坚韧不拔,努力工作,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悲观气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远大的志向,对崇高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等等。千百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校美育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21世纪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具备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高尚情操和审美精神,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